土族艺术的特征与传播文化 揭秘“土族花儿”
Posted 土族
篇首语:人生必须的知识就是引人向光明方面的明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土族艺术的特征与传播文化 揭秘“土族花儿”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土族艺术的特征与传播文化 揭秘“土族花儿”
土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千百年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极其独特的“土族花儿”这一艺术品种。“花儿”凝聚着土族的民族文化精神,体现了土族人民的精神美、文化美、生活美、行为美的崇高境界,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花园中的一束绚丽之花。土族人把日常生活中的苦与乐,谈情说爱时的悲与喜都巧妙地融入到“花儿”的唱词中,用歌唱的形式表达着喜怒哀乐。在不同的地方,尽管“花儿”的风格不同,唱腔各异,但都具有高亢嘹亮、爽朗悠长的特点,且音律和谐,真情感人。
各民族“花儿”的曲调有一个共同的基本格调,听起来高亢、明亮、悠长,旋律清澈明快。尽管汉、回、土、撒拉、保安族花儿等都具有这个基本的艺术特性,但在这个共同性的基础上,还表现出各民族所独具的,富有鲜明个性的艺术成分。
“土族花儿”中有一种很重要的旋法类型,这种类型具有一种意味深长的抒情性格,曲调进行委婉柔美,并具有内在的含蓄之感。这种特性的形成是因为“土族花儿”旋律中有一种独特的级进运动。
这种迂回的从商音到商音的级进旋律十分平稳、婉转。如果我们用音列的方式把它所用的曲调音按运动趋热排列出来,就会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它与其他民族“花儿”旋律的不同之处,也可以使我们更能掌握它的特点。
“土族花儿”从商音到商音,完全与五声的调式的完整音阶相同,它们是以构成其旋律的最常见的方式来进行排列的,所以称它为曲调形成音(音列)。在回、汉族“花儿”的旋律中,主要是突出商和徽的连接趋势。可在“土族花儿”的旋律中都是普通的重视宫音,在旋律进行中突出它的支持作用和相对稳定作用,引起了一些音关系的变化,使之旋律不同。
土族民歌分为家曲、野曲两大类。“土族花儿”属野曲类,土族人称“哈达过道”,意为外面唱的歌。所以在演唱“土族花儿”时要特别注意场合,无论在任何地方亲属在场都不能唱,如父母与儿女、公公与儿媳、兄弟与姐妹、兄长与弟妹、姑婶与侄儿以及舅父母与外甥之间亲属、亲戚双方都要回避。“土族花儿”的主要叙唱场合是田间地头、放羊拔草、出门远行和“花儿”会等。田间地头是“土族花儿”传播的主要场合,也是传播“土族花儿”最早最广泛的地方。在这种场合不仅要嗓音好,记的词多,而且要有即兴编词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土族花儿”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抒情的文学体裁。它的语言特性是以抒发感情为对象和目的地,语言节奏是以感情为起伏变化为基础的,它是语言色彩是感情色彩的再现。
它以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句形列式和音乐风格,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受,渲染了情绪。它以各民族独有的语言和音乐特性闪烁着迷人的光彩。
“土族花儿”像一股清新的泉水川流不息,其丰富的文学语言、优美的旋律滋润和活跃着人们的文化艺术生活,它又像富饶的矿山蕴藏着无限的宝藏,等待我们不断地去开拓、去研究和保护。
土族民歌有着怎样的民族风情 土族音乐简介
土族的音乐主要是民间歌曲,分野曲和家曲两大类。
野曲
“野曲”即“花儿”,也称为“山歌”、“少年”等,也有人称之为“外面唱的歌”。土族“花儿”的调令很多,如“尕连手令”,“好花口令”等,流行在互助土族地区的就有十几种,流行在民和土族地区的有“阿姐令”、“马营令”等。土族“花儿”大都以某种曲调中特定的衬词、衬句而得名。不管在这种曲调中填上什么样的歌词而其特定的衬词或衬句则必不可少。土族“花儿”一个显示的特点是结尾音拖长而下滑,给人以深沉绵延之感。
土族“花儿”主要以情歌为主。“花儿”属于情歌,主要内容是谈情说爱,描写青年男女互相爱慕之情。故而属“外面唱的歌”。按土族的习惯,“花儿”只能在山上、野外唱,要避开亲属。若父母和同胞兄妹在场就不能唱,违者被视为无礼,要受到谴责。
土族“花儿”既不与汉族“花儿”相同,又与藏族“拉依”有别。不论在田野或在山岗、庙会、男女老少几乎人人爱唱。尤其到了夏天除草季节,到处是清澈悦耳的“花儿”声,此起彼落,连绵不断。
在各地按期举行的传统“花儿”会上,土族的民歌手常常对唱不绝,演唱者大都能触景生情,即兴编词,出口成章,对答如流。因此,土族之乡素称“花儿之乡”。
家曲
与“野曲”相对的是“家曲”。家曲也称“宴席曲”,包括赞歌、问答歌、婚礼歌等。赞歌是土族人款待贵宾时,宾主之间相互赞颂的歌。如主人赞美客人“德高如蓝天,恩深似大海”,而客人称赞主人时,把普通的餐具说成是金杯玉碗,把普通食物说成是山珍海味,主要是赞颂主人的殷勤款待。
赞歌的格式一般以三段为一首,每段长短不等。一般前两段为比喻,后一段才是实际含义。赞歌的演唱一般是两人,一人主唱,一人伴唱。赞歌曲调多种多样,旋律柔和优美,词藻华丽,比喻生动形象。
问答歌,也叫对歌。它是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来互相盘问、交流生活知识和经验等。内容广泛,天文、地理、历史、政治、宗教信仰、生产生活、风土人情无所不包。其格式一般是三问三答,主旋律与赞歌基本相似,以比较简短的词句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如“合尼”就是一首盘问和传授畜牧业生产和生活知识的问答歌。如羊的产生、羊的生活习性、羊的生理结构,及如何宰杀羊、如何用羊肉敬客,等等。
婚礼歌的歌词和曲调一般是特定的,由什么人唱,什么场合唱,是有严格规定的。大体上有送亲和娶亲两部分。婚礼歌主要有《纳什金妥若》、《尖加麻什则》、《抗隆罗》、《依姐》等。
土族民歌除保存有蒙古语族诸民族民歌的许多特点如抛物线型旋律线、五一四度骨架等外,还有一些民歌的曲调和讲西部裕固语(属实厥语族)的裕固族民歌曲调十分相似。
与其他突厥语民族的民歌有着属于底层因素的共同因素,主要表现在四一五度骨架及风格相近、曲调相似方面。土族民歌虽受汉族、藏族民歌的影响很大,但主要表现为表层因素,目前这些表层因素正日趋向底层转化。
相关参考
丹麻土族花儿会因起源和活动地点在该县丹麻镇而得名。丹麻土族花儿会集戏曲表演、花儿演唱、商品贸易为一体,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三日举行,会期为五天,一年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2006年,入选中国国家
土族的音乐主要是民间歌曲,分野曲和家曲两大类。野曲“野曲”即“花儿”,也称为“山歌”、“少年”等,也有人称之为“外面唱的歌”。土族“花儿”的调令很多,如“尕连手令”,“好花口令”等,流行在互助土族地区
土族的音乐主要是民间歌曲,分野曲和家曲两大类。野曲“野曲”即“花儿”,也称为“山歌”、“少年”等,也有人称之为“外面唱的歌”。土族“花儿”的调令很多,如“尕连手令”,“好花口令”等,流行在互助土族地区
盘绣是土族刺绣中最主要的绣法,是土族妇女一生的必修课。盘绣也是土族独有的一种绣法,复杂巧妙,汇集着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在青海高原的东部山区,勤劳、朴实的土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着古老传统的民族刺绣艺术
土族是世居于青海的古老民族之一,因其独特的人文与自然条件,而形成的青海土族文化艺术,又以其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宗教信仰等诸因素的独特而增添几分神秘。同时,以“二月二擂台会”、“六月六花儿会”
土族是世居于青海的古老民族之一,因其独特的人文与自然条件,而形成的青海土族文化艺术,又以其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宗教信仰等诸因素的独特而增添几分神秘。同时,以“二月二擂台会”、“六月六花儿会”
“纽达”(亦称扭达)是对传统服饰中女子头饰的称呼。据保广元先生介绍,“纽达”曾是土族妇女最喜欢的头饰,直到1938年,青海统治者马步芳突然下令,土族妇女不得佩戴“纽达”,“纽达”才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文化传播即文化从一个群体到另一个群体的散布过程。在很长的时间内,文化传播的出现是通过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们的迁徙,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之间人们的互动而出现的。通过文化特征的直接借用或通过借用这种特征中的原理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
土族的刺绣针法以盘绣和平绣为主。土族人民的刺绣艺术明显地表现在对服饰的精心装饰方面。土族妇女喜欢在衣服袖头和下边绣上各种花纹图案,土族男青年胸前大都有块四寸见方的刺绣图案,上绣“五辫梅”、“转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