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民歌有着怎样的民族风情 土族音乐简介
Posted 土族
篇首语:做了好事受到指责而仍坚持下去,这才是奋斗者的本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土族民歌有着怎样的民族风情 土族音乐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土族民歌有着怎样的民族风情 土族音乐简介
土族的音乐主要是民间歌曲,分野曲和家曲两大类。
野曲
“野曲”即“花儿”,也称为“山歌”、“少年”等,也有人称之为“外面唱的歌”。土族“花儿”的调令很多,如“尕连手令”,“好花口令”等,流行在互助土族地区的就有十几种,流行在民和土族地区的有“阿姐令”、“马营令”等。土族“花儿”大都以某种曲调中特定的衬词、衬句而得名。不管在这种曲调中填上什么样的歌词而其特定的衬词或衬句则必不可少。土族“花儿”一个显示的特点是结尾音拖长而下滑,给人以深沉绵延之感。
土族“花儿”主要以情歌为主。“花儿”属于情歌,主要内容是谈情说爱,描写青年男女互相爱慕之情。故而属“外面唱的歌”。按土族的习惯,“花儿”只能在山上、野外唱,要避开亲属。若父母和同胞兄妹在场就不能唱,违者被视为无礼,要受到谴责。
土族“花儿”既不与汉族“花儿”相同,又与藏族“拉依”有别。不论在田野或在山岗、庙会、男女老少几乎人人爱唱。尤其到了夏天除草季节,到处是清澈悦耳的“花儿”声,此起彼落,连绵不断。
在各地按期举行的传统“花儿”会上,土族的民歌手常常对唱不绝,演唱者大都能触景生情,即兴编词,出口成章,对答如流。因此,土族之乡素称“花儿之乡”。
家曲
与“野曲”相对的是“家曲”。家曲也称“宴席曲”,包括赞歌、问答歌、婚礼歌等。赞歌是土族人款待贵宾时,宾主之间相互赞颂的歌。如主人赞美客人“德高如蓝天,恩深似大海”,而客人称赞主人时,把普通的餐具说成是金杯玉碗,把普通食物说成是山珍海味,主要是赞颂主人的殷勤款待。
赞歌的格式一般以三段为一首,每段长短不等。一般前两段为比喻,后一段才是实际含义。赞歌的演唱一般是两人,一人主唱,一人伴唱。赞歌曲调多种多样,旋律柔和优美,词藻华丽,比喻生动形象。
问答歌,也叫对歌。它是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来互相盘问、交流生活知识和经验等。内容广泛,天文、地理、历史、政治、宗教信仰、生产生活、风土人情无所不包。其格式一般是三问三答,主旋律与赞歌基本相似,以比较简短的词句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如“合尼”就是一首盘问和传授畜牧业生产和生活知识的问答歌。如羊的产生、羊的生活习性、羊的生理结构,及如何宰杀羊、如何用羊肉敬客,等等。
婚礼歌的歌词和曲调一般是特定的,由什么人唱,什么场合唱,是有严格规定的。大体上有送亲和娶亲两部分。婚礼歌主要有《纳什金妥若》、《尖加麻什则》、《抗隆罗》、《依姐》等。
土族民歌除保存有蒙古语族诸民族民歌的许多特点如抛物线型旋律线、五一四度骨架等外,还有一些民歌的曲调和讲西部裕固语(属实厥语族)的裕固族民歌曲调十分相似。
与其他突厥语民族的民歌有着属于底层因素的共同因素,主要表现在四一五度骨架及风格相近、曲调相似方面。土族民歌虽受汉族、藏族民歌的影响很大,但主要表现为表层因素,目前这些表层因素正日趋向底层转化。
相关参考
土族音乐属于风俗性歌曲,土族民间音乐多用五声音阶或六声音阶,并用四度五度音做为调式骨架音。节奏大都使用3拍子,也有少量的2拍子。宴席曲、花儿常运用八度音程的跳进使旋律刚健、激越。土族的民间歌曲可分为:
元朝时,土族地区归元廷封授的土官管辖。明朝统治者继承元朝“封土司民”的政策,对他们“待之以礼、授之以官”,命其“各统其部落,以听征调、守卫、朝贡、保塞之令”(《明史·职官志》)。清灭明后,土族地区的各
元朝时,土族地区归元廷封授的土官管辖。明朝统治者继承元朝“封土司民”的政策,对他们“待之以礼、授之以官”,命其“各统其部落,以听征调、守卫、朝贡、保塞之令”(《明史·职官志》)。清灭明后,土族地区的各
经历了时光磨砺,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土族在服饰上已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可无论是哪一个地区的土族服饰,基本特色一致,这是土族人民对美的独特理解,更是一种渗透骨髓的文化密码,为时光无法改变。互助土族自治县西山
目前学术界关于於菟的起源分歧很大。有“苯教说”——认为它是藏族原始苯教的遗风,有“楚风说”——认为楚地崇尚老虎,於菟来自楚地。这两种说法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漏洞:假如是苯教遗风,那么为什么在苯教重要流传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土族人民与各族人民友好相处,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出了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同时也形成了反映土族自身文明的独具特色的各种传统体育活动。土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与生产劳动、传统习惯、宗教信
土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据史载,1227年,成吉思汗将领格日乐图在灭西夏时,率三千蒙古军驻于互助威远镇,因为这里是祁连山麓的军事重地,所以后来格日乐图部属(包括家眷)世居于此。到13世纪
土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据史载,1227年,成吉思汗将领格日乐图在灭西夏时,率三千蒙古军驻于互助威远镇,因为这里是祁连山麓的军事重地,所以后来格日乐图部属(包括家眷)世居于此。到13世纪
土族是青海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土族原于马背上的一个游牧民族。据考证,土族是土谷浑的后裔,它从四世纪初在青海东南部地区繁衍生息,历史上长达300多年的青海土谷浑王国就是他们所建立的
土族是民和地区的土着民族,但土族之“土”字,并非土着的意思,而是特定的民族称呼。长期以来当地土族自称“土昆”、“忙古”,汉族称土族为“土人”,“土昆”,藏族称土族为“霍尔”。从这些称呼中可以看出,土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