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典故由来
Posted 诸葛亮
篇首语: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典故 “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典故由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典故 “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典故由来
“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典故由来
中国有一句俗谚:“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意即:三个才能平庸的人,若能同心协力集思广益,也能提出比诸葛亮还周到的计策。这句话将诸葛亮作为智识的标竿,可见诸葛亮在中国人心目中崇高的地位。但这句话是怎麽来的呢?可从三国赤壁之战流传的稗官野史来略知一二!
周瑜相约诸葛亮议事,并故意问诸葛亮:“水路交兵以什麽兵器为先?”待诸葛亮回答说:“江上作战以弓箭最为重要。”他便以军中缺箭为理由,请诸葛亮监造十万枝箭。其实周瑜是基於妒才的心态,因此想藉三天内造十万枝箭这项“不可能的任务”顺势除掉诸葛亮。
诸葛亮听了後也不紧张,带着三个随从到江边察看,预料三天後将起大雾,於是想到了“草船借箭”的妙计,吴军船只可以乘浓雾靠近曹操水寨“借”得十万枝箭,所以便告诉周瑜:“三日内若事情未成则甘愿受罚。”
诸葛亮当天便叫三个随从在二十艘小船两边插上草靶子,再以布幔掩盖。三个随从完成以後,便向诸葛亮回报,还向诸葛亮提出想法:“军师真是神机妙算,不过若是以目前的摆设,可能会被看出破绽,曹军恐怕不会轻易上当!”
面对这样的建议,诸葛亮想听听他们三人的意见,不过他们希望在第二天晚上才让诸葛军师看,诸葛亮笑笑未加以驳斥,仅静观其变。第二天晚上,三个随从安排妥当後便请诸葛亮到江边察看,只见每艘小船的船头都立着两三个稻草人,套上皮衣、皮帽,看起来就像真人一样。诸葛亮看到这样的设计,也不禁笑着说:“真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人难敌三人之智呀!”
之後,曹军在慌乱中果然中计,万箭齐发射向小船,诸葛亮也就轻轻松松借到十万多支箭,此即“孔明借箭”。由於那三个随从是皮匠出身,也就出现“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的谚语!
相关参考
世人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后面一句更经典,却少有人知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们经常用这句话来形容,即使是众人没有像诸葛亮那样的主意,但是只要人多,也总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其实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一句,更加经典。这句话与诸葛亮有关,自然就是发生在
毛泽东对三国人物有细致的研究,且视角独特,他的评点多独树一帜。毛泽东在召开会议时喜欢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方面说明他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以为然,另一方面说明他非常重视集体的智慧。在那个人们对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法正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世人常用之词。三国名士那般多,为何独诸葛亮成为了智慧的化身呢。那么对于诸葛亮所投靠的明主刘备来说,诸葛亮是刘备的第一谋
和氏璧的由来和氏璧名称的由来及相关历史典故 和氏璧的由来: 和氏璧,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块玉璧,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人卞和发现,因此称为和氏璧。历史上的和氏璧更是有着许多经典的故事,下面就一起来看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的由来点故ㄇ:三国的时候,刘备临终时对儿子刘禅不放心,除了把他托付给丞相诸葛亮,还给刘禅留下了一封信来教育他。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的由来点故ㄇ:三国的时候,刘备临终时对儿子刘禅不放心,除了把他托付给丞相诸葛亮,还给刘禅留下了一封信来教育他。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
成语典故_成语差强人意之由来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有个部下叫吴汉,平常不太喜欢说话,个性也是直来直往。刚开始,刘秀没有很注意他,后来听到一些将军常常称赞吴汉,才开始注意他,还拜他做大将军。 吴汉不仅骁
成语典故_与虎谋皮的成语之由来 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想让孔子担任司寇,于是去征求左丘明的意见。左丘明回答说:“孔丘是当今公认的圣人,圣人担任官职,其他人就不得不离开官位,您与那些因此事而可能离开官位
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妄自尊大的由来 马援,字文渊,东汉开国功臣之一,扶风茂陵人。 东汉初年,刘秀做了皇帝,称光武帝。政权虽已建立,但天下尚未统一,各路豪强凭借自己的军队,各据一方。其中又以在成都称帝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八拜之交的典故 成语八拜之交中八拜的由来
成语典故_八拜之交的典故成语八拜之交中八拜的由来 八拜之交的典故:在中国宋代,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中有一段故事:文彦博听说国子博士出身的李稷待人十分傲慢,心中非常不快,他对人说:“李稷的父亲曾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