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卧冰求鲤的典故 成语卧冰求鲤讲了谁的故事
Posted 典故
篇首语: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卧冰求鲤的典故 成语卧冰求鲤讲了谁的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卧冰求鲤的典故 成语卧冰求鲤讲了谁的故事
成语典故_卧冰求鲤的典故 成语卧冰求鲤讲了谁的故事?
卧冰求鲤的典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孝图》,列举了自远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虞舜至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等二十四位至孝之人。他们之中,既有君王又有官吏,既有名人也有百姓,《卧冰求鲤》的王祥,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王祥,字休征,晋代临川县(今抚州市临川区)人。他早年丧母,一直由后娘朱氏抚育成人。后母朱氏不慈,对王祥十分刻薄,但王祥感激她的养育之恩,任凭后娘在父亲面前搬弄是非,对后娘仍然十分孝顺,有一天,王祥的后母染上了重病,全身浮肿,卧床不起。为了给后娘治病,王祥与父亲四处求医,然而后娘的身体却始终未见好转。到了冬季,后娘病情日趋严重。
王祥听说外地有一位身怀绝技的老中医,就设法把他请到家里为后娘治病。老中医诊过后对王祥说:“你老娘外伤饮食,内患郁积,用药治疗效果不是很佳,但有一祖传秘方可以一试。只需用鲜活鲤鱼,加米醋,用文火烹出浓汁后,喝汤食肉即可。”王祥听后先是一喜,喜的是这些并非难求的名贵药材;后是一愁,愁的是这数九寒天,河面已结冰,哪里有鲜活的鲤鱼呢?
王祥独自郁闷地来到屋后的池塘边,望着结着厚厚冰的池塘发呆,突然一个大胆的念头在脑海中闪现:何不用身子把冰融化,这不就可以捉到鲤鱼了吗?想到这里,王祥脱掉棉袄,光着膀子仰卧在冰面上……渐渐地,冰面开始融化。突然,王祥感到背上被什么东西咬了一下,他赶忙翻身一旁,奇迹出现了——一条三尺长的大鲤鱼从水中跃出跌落冰面,接着又是一条跃出。人们说,这是王祥的大孝感动上苍所至。王祥来不及细想,抱住鲤鱼赶紧回家。
说来也神,后娘吃了米醋鲤鱼后病情真的逐渐好了起来。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就这样被传开了,并收录在《二十四孝图》中。
朝廷得知王祥大孝事迹后,重用王祥。晋武帝时王祥官拜太保,进爵为公,许以不朝之特权。后王祥寿终九十四岁。
百姓追慕王祥的孝义,就在王祥家附近修建孝义寺,寺内有王祥塑像,寺旁有孝义桥。宋代诗人张征曾留诗一首于寺中:“城东孝义寺,仍说卧冰池,虽膺犹堪训,前贤况可师。香销春殿冷,楼压暮钟嘶。未俗逾偷薄,哀怀欲涕氵夷。”
当年的孝义桥,如今临川区是孝桥镇所在地,孝义寺早已毁,但孝义桥经清宣统元年重修后仍然保存至今。
相关参考
二十四孝之王郎卧冰求鲤 “卧冰求鲤”是二十四孝中的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王祥为西晋重臣大僚。更为重要的是,“晋王氏自王书生祥、览,而祥位三公。同时衍、绥、
导读:我们熟知的三国是一个兵荒马乱、人才辈出的时代,关羽、诸葛亮、曹操的英雄故事我们都是耳熟能详。但也许有人不知道,就在那样一个英雄高产的时代,也同样诞生了许多著名的孝子。让我们一其了解下三国时期的八
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多标榜“以孝治天下”,声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当然这个大道理说的在理,一个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孝顺人要他忠于别人,怕是很难做到。>汉魏之间,士人当官的路径叫“举孝廉”,由官员向上推荐当地
王祥事后母是一个关于孝顺父母的小故事,出自《世说新语》。故事的主人公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二十四孝”之一的王祥。王祥是东汉末年的曹魏的官员,从县令一直做到了太尉,西晋建立之后官至太保,还被封了爵位,在入
一、填空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10篇。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2、《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
王祥王祥出生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西孝友村),也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琅琊王氏,是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故事的主人公,世人皆知的大孝子。王祥是琅琊王氏的一员,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是其家族后人。王祥后人>儿
中国有一民间传说,讲的是孝圣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王祥是晋朝人,他的生母去世得很早,后来父亲娶了一房继室朱氏,可是继母朱氏对王祥并不好,有时候还在王祥的父亲面前搬弄是非,
中国有一民间传说,讲的是孝圣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王祥是晋朝人,他的生母去世得很早,后来父亲娶了一房继室朱氏,可是继母朱氏对王祥并不好,有时候还在王祥的父亲面前搬弄是非,搞得父子俩的关系十分紧张
成语典故_成语一鸣惊人出自于哪个典故 春秋时期,先后有五个国家称霸中原,史称“春秋五霸”。在“五霸”当中,以楚国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物产最丰,文化最盛。楚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
成语典故_成语高山流水出自于哪个典故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