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历史 第七节 最后北伐

Posted 陇西

篇首语:充满着欢乐与斗争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欢乐,欢迎雷霆与阳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晋朝历史 第七节 最后北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晋朝历史 第七节 最后北伐

  魏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4月,诸葛亮带着十余万大军出现在了斜谷的北面。> >   从这年的2月开始,诸葛亮的十余万大军艰难地爬 过横亘在汉中平原北部的秦岭山脉,走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通过褒斜谷(陕西省太白县西南褒河山谷)到达战场。而此时,司马懿早已闻听到了风声,从容地在渭 河驻军,以逸待劳,等着蜀军的到来。经过对前四次北伐失败的检讨,诸葛亮认识到迂回西上陇西,战线太长,部队粮草难以解决,况且,即使拿下陇西地区,魏军 扼守陇山各要塞,蜀军对于关中的威胁也并不严重,更何况陇西地形复杂,蜀军拔掉魏军一个个据点,费时费力;而如果对身后的魏军据点弃之不顾,则又难以保证 蜀军后方安全,这次,诸葛亮彻底改变了前四次北伐的思路,而是从汉中直接率军翻越秦岭,出现在关中平原之上。> >   虽然司马懿早就说过,诸葛亮再北上的话,绝对不会再迂回西北去陇西,但是身处陇西的郭淮也绝对不敢掉以轻心,在祁山、上邦一线还是屯驻了一两万的防守兵力。> >   然而,诸葛亮却顺利地走出了斜谷,他的十余万大军也出现在了渭河南岸。> >    在诸葛亮的部队面前就是渭河,身后就是刚刚走出来的斜谷口,它通向汉中;西面是地势逐渐抬高的丘陵,一直向西通向上邦、陇西;沿着渭河东去,就是眉县、 武功,直到长安。诸葛亮出现在这里,目的就是企图掐断陇西与长安的联系,如果能横跨渭河站稳脚跟,等于把关中与陇西的魏军一分为二,像一颗钉子一样插在他 们中间。> >   然而,摆在诸葛亮面前的难题是:东进打击司马懿?还是西上围攻陇西呢?> >   在进攻以前,诸葛亮肯定做过认真的思量,但是,我们从以后的事态发展上看,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却很模糊。> >   此时,司马懿的兵力究竟是多少,史书上没有准确的记载,只是记下了魏明帝派遣秦朗率领两万精兵,帮助司马懿阻击蜀军。> >   现在多人们估算司马懿当时有5万左右的兵力,再加上秦朗的2万,大约有7万人马。这是因为,魏国实在不能抽调出太多的兵力了,从荆州一直到东海漫长的魏吴边境上都需要屯兵,并且有消息说,孙权正准备配合诸葛亮大举进攻。> >   面对两面作战的不利态势,魏明帝确定了关中防守、东南进攻的策略。> >   几乎与诸葛亮出现在渭河南岸的同时,司马懿的大军也来到了眉县的渭河北岸。> >   沿着渭河南岸与秦岭之间,是一片狭长的冲积平原,这里土壤肥沃,是粮食的主产地。如果诸葛亮全取渭河南岸地区,那么,蜀军就可以在这里屯田,变客为主。> >   因此,司马懿对部下说:“百姓囤积的粮食都在渭南,这是必争之地。”> >    于是,他勇敢地引军渡过渭河,并勇敢地背水扎营。本来背水为营是自陷死地,因为如果敌人攻破营垒,大军将退无可退,然而,“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历史 上,项羽破釜沉舟,击败章邯、韩信也曾经背水为营,自陷死地,却大破赵军。韩信和项羽的难度似乎更大点,因为他们二人是进攻,而司马懿的自陷死地,却只是 防守。这也是随后司马懿任诸葛亮百般挑战拒不出战的原因之一吧?因为,在司马懿看来,一旦出击失败,将面临全军覆没的结局,根本没有生还的可能,而战场上 存在的偶然因素又太多了。在死地出战的风险太大,即使是像韩信那样一等一的名将,如果不是预先布置2000轻骑绕到赵营背后,拔旗易帜,当年战斗的胜负, 也的确难料。> >   司马懿坚守在此,实际上不仅封住了诸葛亮通往关中的道路,而且也不能使诸葛亮放心大胆地散兵屯田,看似防守,其实暗藏杀 机。只要司马懿在这里,对方除非有必死的决心,坚决不要后方,否则,就不敢越过司马懿的大军,去进攻司马懿背后的武功或者长安;并且,即使诸葛亮有必死决 心,也只能沿着秦岭,翻山越岭向东移动,而大部队从山路行军,成为一字长蛇配置,侧翼和后方完全暴露给司马懿,那将十分危险。> >   就算司马懿不敢全力进攻或者让诸葛亮的部队顺利地进军到魏军后方,由于蜀军山路行军,随身所带粮草必然很少,那么,东进能否掠来粮草或攻下城池,将直接决定战争的胜负,而这又是一个未知数。对这一切,诸葛亮都没有把握。> >   而诸葛亮需要的是有把握的胜利。> >   对于主军而言,时间拖的越长,对自己越有利。因为时间长了,客军的粮草就成问题,而对于客军来说,越早决战越好。> >   诸葛亮也深知悬军深入,利在速战。> >   问题是,怎么战?> >   如果坚决不要后方,率领大军沿着渭河南岸,一直向东进击,甚至越过武功,直扑长安呢?> >   即使长安魏军没有多少兵力,但是在没有消灭司马懿主力之前,直扑长安,屯兵坚城之下,胜算也不大。不过,话说回来,这样以来,司马懿必定要尾随前来,他在渭南的大营就自动作废,然后,再与司马懿进行决战。这也是兵法中“攻敌所必救”的道理。> >    然而,司马懿深通兵法,即使是如此,他应该也是有对策的。比如,司马懿可以分兵攻击诸葛亮留守在斜谷口的驻守部队(诸葛亮必须要在这里驻扎军队,如果不 驻兵,司马懿也不要后方了,直接都到汉中打了。不过,这种可能性不大);司马懿也可以断诸葛亮的粮道,把诸葛亮的主力和留守部队一分为二;那样双方真的赌 得太大了。> >   不过,诸葛亮如果深入到司马懿后方的话,一旦打下武功一座城池,就可以扎住脚跟,不仅因粮于敌,而且,会切断司马懿大军与后方的联系,逼着司马懿与蜀军决战,变被动主动,调动司马懿绕着自己的指挥棒运动。> >   然而,这样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地区,对于领兵大将的勇气和决心,将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   因此,司马懿说:“诸葛亮如果真的英勇的话,他就带领部队沿着秦岭一直向东(避实击虚,攻击我们的城池;或者以攻击我们的城池为诱饵,围城打援,等魏军救援的时候,野战打击),如果诸葛亮西上五丈原,就没事了!”> >   司马懿的确很高明,他看似被动,但实际上从他进军渭南那时候起,就已经掌握了战役的主动权了。> >   在这个决定整个战局走向的关键时刻,诸葛亮犹豫了。史书上司马懿是这样评价自己的这个大名鼎鼎的对手的:“诸葛亮多谋少决。”在官渡之战时,郭嘉也曾对曹操说过袁绍多谋少决,而称赞曹操说:“得策则行。”可见,优柔寡断,患得患失是为将的大忌。

相关参考

汉朝历史 第七节 废除苛刻的刑法

  西汉文、景两帝,全面推行与民休息的让步政策,致力于经济发展,注重人的道德思想教育。在轻徭薄赋的同时,又实行轻刑薄罚,废除苛法,使人知耻自重,自觉遵纪守法。在宽松刑法下,百姓既在精神上获得一定解放,

汉朝历史 第七节 废除苛刻的刑法

  西汉文、景两帝,全面推行与民休息的让步政策,致力于经济发展,注重人的道德思想教育。在轻徭薄赋的同时,又实行轻刑薄罚,废除苛法,使人知耻自重,自觉遵纪守法。在宽松刑法下,百姓既在精神上获得一定解放,

汉朝历史 第七节 景帝不一般 晁错牺牲

>  在汉朝,人人都知道晁错实施的“削藩”政策,由于这一政策推行难度过大,所以才引起“七国之乱”,让大汉江山陷入兵荒马乱之中。晁错之所以会提出“削藩”政策,主要是想让景帝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式政权,一切以

第七节 荆轲刺秦――穷途末路上的绝望一击

  按常理说,燕国离秦国比较远,历史上两国交战的次数也比较少,对秦国的威胁也比较小,两个国家应该没有什么深仇大恨。然而,历史就是这么奇怪,秦对于燕,燕对于秦,都如同斗红了眼的公鸡,必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

第七节 承前启后――秦惠文王自立为王

  在秦的历史上,继秦孝公而为秦国国君的秦惠文王也是一位有为之君。>  秦惠文王名驷,孝公之子,又称惠文君、文王、惠王,也被追称为帝。其于公元前337年即位,享国27年。>>  对于秦国的发展而言,秦

第七节 武公三伐――杀三父行人殉首立郡县开新制

  秦武公是秦宪公的大儿子,秦穆公的伯父,公元前697年至公元前678年在位。相比较而言,秦武公是秦国历史上战功卓著、政绩斐然的一位国君。>  秦武公继位后,继续执行他的父亲宪公制定的建国战略,挥兵东

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

中国大革命史第一章大革命的酝酿第七节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一、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广泛兴起北京政变后,孙中山准备北上。10月30日,孙中山由韶关北伐前线返回广州,立即召开军政会议,讨论应付北方时

晋朝历史 雄浑意气,桓温北伐

  桓温是晋明帝司马绍的女婿,他凭借皇帝的倚重,平步青云,在东晋官场上翻云覆雨十几年。后赵政权灭亡的时候,桓温向晋穆帝司马聃(东晋的第五个皇帝)上书,要求带兵北伐。桓温先后进行了三次北伐,但都以失败告

晋朝历史 雄浑意气,桓温北伐

  桓温是晋明帝司马绍的女婿,他凭借皇帝的倚重,平步青云,在东晋官场上翻云覆雨十几年。后赵政权灭亡的时候,桓温向晋穆帝司马聃(东晋的第五个皇帝)上书,要求带兵北伐。桓温先后进行了三次北伐,但都以失败告

晋朝历史 恒温三次北伐

  背景  桓温,字元子,祖籍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他出生名门,父亲桓彝跟随司马睿南下渡过长江,是创立东晋的元勋,之后又在铲除王敦反叛集团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被晋元帝升为宣城内史,深受信任和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