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历史 第五节 儒生开始参政事

Posted 刘邦

篇首语:人生必须的知识就是引人向光明方面的明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朝历史 第五节 儒生开始参政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朝历史 第五节 儒生开始参政事

  西汉初期,统治者虽然崇尚黄老思想,标榜清静无为政治,但同时也杂用儒术。其具体表现有两点:一是吸收儒生参政,二是鼓励孝悌力田。> >    历来的儒生们,多有积极参政意识,汉初的儒生也不例外,而且对西汉政权的建立与发展,曾起过重要作用。统治阶级对儒生有益于治国利民的政治主张,一并加 以采纳,相互为用,呈现儒道法各家主张杂用局面,虽然主流是道家,但其余各家思想也很活跃,较为自由。特别是儒家的德治思想,任何政治力量都无法将其替代 或抹杀,其真理性和现实意义,不管统治者的政治主张如何,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实行。至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已有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儒生遍及各地,具有 广泛的思想影响和深厚的浊会基础。儒生参政之后,力倡德治教化,起到转变世风、改易民俗、净化良知等积极作用。是以儒术可使黎民淳厚,兴于礼义,社会稳 定,海内殷富。> >   刘邦虽有帝王才能,但他不读书,不修文学,而且对儒生持有偏见,与儒家的繁文缛节格格不入。许多儒生好为直言,当面揭 短,更使刘邦觉得厌恶,甚至对儒生做出下流侮辱行为。在未发迹之前,曾见到客人头戴儒生帽子,伸手将客人帽子摘下,往里撒尿。自为汉王以后,又常骂儒生为 竖儒、腐儒,随意贬毁。但是,对某些有真才实学的儒生,尚能言听计从,加以推崇器重,又颇有尊贤雅量。早在人关前夕,郦食其去见刘邦献策,他虽很有胆识, 擅长谋略,但因是位穷困落魄的儒生,知名度不高,故而刘邦见到他时,漫不经心,很不礼貌,继续坐在床上,使两名婢女为自己洗脚。郦食其看到此情此景,也很 不客气,只是略为拱一拱手,不予叩拜,并以教训的口气责问刘邦:“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欲率诸侯破秦乎?”接着,刘邦和他对骂:“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 矣,故诸侯相率攻秦,何谓助秦?”郦食其紧跟着又以教训的口气说:“必欲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双方经过如此唇枪舌剑对阵之后,刘邦已看出 郦食其很有胆识,非等闲之辈可比,后悔骂他是个贱劣如小孩子的儒生,赶忙停止洗脚,起身更衣,请郦食其上坐,表示歉意,愿闻教诲。于是,郦食其先从战国合 纵连横经验教训讲起,随后建议刘邦避开攻打秦朝关中要地,夺取关东四通八达、粮草充足的战略要地陈留,并自愿亲往陈留游说县令,使其投降刘邦。若县令不肯 归降,可率兵随后攻之,自己为内应。刘邦立即采纳了这个建议,遣郦食其人陈留游说,随后率兵至陈留城下,一举夺取了该城,为人关灭秦打下了基础,树立了信 心。故而封郦食其为广野君,奖励他帮助扩大势力范围的功劳,成为第一个受到刘邦重用的儒生。> >   汉王三年(前204)秋,项羽打败汉军, 占领荥阳,迫使刘邦退守巩城。荥阳以北的敖仓为秦朝屯粮之所,积粟甚多,项羽夺取荥阳后,不以重兵镇守敖仓,而继续挥师东进。刘邦因数困荥阳、成皋一带, 也想放弃成皋以东地区,屯兵巩城至雒城一线。郦食其见此形势,向刘邦讲述“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的道理,建议打消退守念头,复进兵收取荥阳,食敖 仓之粟,扼成皋险要,断太行通道,据飞狐口,守白马津,以成割据之势,令天下望而来归。接着又分析了燕赵齐楚各地形势,自愿往齐说服齐王称藩归汉。刘邦心 悦诚服,依计而行,重新收复荥阳,占据敖仓,气势大振,对战胜项羽又多了几分信心和把握。> >   随着郦食其才能的显露和计策的奏效,刘邦对 他也格外尊重和信任,同意他东去说服齐王田广归降。于是,郦食其重任在肩,只身至齐,见齐王田广,历数项羽背约毁盟,失信天下,肆虐施暴,滥杀无辜,嫉贤 妒能,贪天之功,为天下之所共弃。盛称刘邦能与天下同利,赏罚分明,士卒乐于效力,贤豪乐于为用,发蜀汉,定三秦,占据关东各险要,已成帝王之势,为天下 之所同归。最后,敦请田广速归汉王,以全齐国社稷。否则,齐国危亡立待。田广认为郦食其的话既符合事实,又有道理,立即决定归汉,撤罢兵守战备,与郦食其 饮酒祝贺。> >   郦食其不用一兵一卒,只凭自己的才识和利口,使拥有70余城的泱泱大国归汉,足显儒生威力无穷,不可小视其作用。但是,文 武相轻、争名夺利的陋习,往往使许多事情功亏一篑,付诸东流。正当郦食其在齐游说时,大将韩信也率兵东进,欲以武力夺取齐地。途中听到郦食其已说服齐王归 顺汉王,欲停兵折返,转战他乡。谋士蒯通对韩信说:“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无行!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舌,下齐70 余城,将军将数万之众,乃下赵50余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这种不顾大局、轻蔑士人的话,与韩信内心想法暗合,随即言听计从,率军渡河,指 向齐国,进至临淄城下。齐王田广面对韩信来攻,也不辨黑白,认为是受郦食其的骗了,遂将其杀死,而后弃城逃走。> >   郦食其的悲剧,是韩信一手促成的,他不仅借齐王的刀将郦食其杀害,而且乘齐王已降不备,将郦食其已到手的功劳夺为已有。汉王虽然得到齐地,却因韩信而丧失齐的民心,齐王田广、齐相田横逃走后,集结残部,与楚联合,同汉为敌,继续使汉军背上沉重包袱。> >   西汉政权建立后,一些经过楚汉战争洗礼,帮助刘邦定天下的儒生,首先受到重用,并形成西汉政权建章建制的骨干力量,其中最受尊崇者有叔孙通、陆贾等人。> >    叔孙通是汉初通权达变的名儒,秦朝时即拜为博士,并从秦二世虎口逃出。汉王二年(前205),叔孙通率百余名弟子归汉。初到时,因身穿儒服,为刘邦所憎 恶。他知道刘邦既然以衣帽取人,便投其所好,改穿刘邦家乡短小的楚服,令刘邦高兴。接着他向刘邦推荐了许多)士士武夫,而不推荐自己的弟子,令弟子们大惑 不解,问他是何道理,叔孙通对弟子们说:“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于是,取得了弟子们的谅解, 刘邦也很佩服他的见识,拜他为博士,号稷嗣君,希望他能像后稷辅佐尧一样帮助自己打天下。> >   汉王五年二月,刘邦令叔孙通选择吉日良辰, 在定陶宣即皇帝位。在庆祝刘邦登基宴会上,群臣借酒争功、醉后狂呼乱舞,拔剑击柱,有如一群乌合之众,令刘邦深以为忧。叔孙通看到刘邦越来越讨厌这种不成 体统的场面,便向刘邦建议说:“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刘邦虽然也懂得不同形势下,起用具有不同特长的人,但觉得 建立朝仪这件事很难,怀疑叔孙通能否办到。于是,叔孙通又讲述各代礼仪都不一样,因时世人情之变而异,可以参考古礼和秦制而创立汉朝礼仪。最后,刘邦仅答 应叔孙通试一试,仍无必成信心。并告诉叔孙通:一定要简单明了,容易掌握,他能做到才行。

相关参考

汉朝历史 第五节 汉文帝刘恒纳谏

  文帝执政后,深知听取不同意见对处理朝廷事务的重要,于是,下诏命令群臣进谏。他说:“群臣都要认真考虑朕的过失和朕所未知、未见的问题,并请大家告知朕。还请大家向朝廷举荐贤德善良、刚正不阿、能够直言进谏

汉朝历史 第五节 大封朝臣杀皇子

  俗语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吕雉不仅临朝称制,还大二力扶植势力。她的野心,路人皆知。>>  吕雉提拔外人,那全是垫,她真正的目的在于封诸吕为王。>>  吕雉先提拔开国功臣郎令冯五择为博城侯,再封张敖的儿

汉朝历史 第五节 刘兴居兵败自杀

  继承了父亲刘肥富庶的七十城,加上刘襄的野心、刘章的勇猛和他本人的任劳任怨,原本可以轰轰烈烈地大干一场,身居高位,扬名后世。然而,时乖命蹇,偏逢吕氏家族专权擅势,自己又被迁入长安,封为东牟侯,受人钳

汉朝历史 第五节 溜之大吉 重振旗鼓

  局面终于有所缓和,不再瞪大眼睛看着项庄,心里苦苦哀求不要下毒手。也意识到,此时的危险已小了,但想真正脱离危险,还很不容易,因为在楚营中,除总领导项羽不想杀害刘邦之外,其余人都在虎视眈眈,恨不得一口

晋朝历史 第五节 外戚专权

  再说武帝,他终因终日眠花餐柳,于是体力终于不支,倒卧龙床,一病不起。>>  他每天都感到头晕目眩,四肢无力,舌头也有些硬,双目不断地冒金花。这种症状已非一日,只是没这么严重罢了。每当服用了那令他兴

晋朝历史 第五节 讨伐蜀国

  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以后,直到公元238年年底,蒋琬出屯汉中,其间,蒋琬曾经企图从汉中东进,但遭到否决,以后,就任命姜维为司马,“数帅偏师西入”,从西边企图联络羌胡,占领陇西。派给姜维的多是小股

晋朝历史 第五节 初露锋芒

  公元226年曹丕驾崩,司马懿还与曹真、曹休、陈群四人被曹丕任命为顾命大臣。这一年,司马懿47岁。>>  在曹丕看来,曹真和曹休是宗室,而司马懿和陈群是亲信,二对二,力量平衡。>>  但是,他没考虑

晋朝历史 第五节 王济射箭

  辛弃疾词: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八百里”不是路程,而是一条牛。此牛一口气能跑几百里地,通体光亮的黑毛,两只角和蹄子更是漆黑锃亮,叫做八百里胶。胶是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猛

明朝历史 第五节 出访海外,万国来朝

  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遣宦官郑和为正使,王景弘为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宝船”六十二艘,远航西洋。那么,朱棣为什么让郑和下西洋呢?下西洋的动因是什么呢?>>  明朝永乐

明朝历史 第五节 靖难之役,乾坤已定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朱允密令张、谢贵动手削燕。同时密敕北平都指挥张信逮捕朱棣。>>  然而,朱允派先锋张信前去捉拿朱棣后,这边等了许久,迟迟没见张信行动,甚至连人影也没了,如同泥牛入海。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