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历史 第一节 韩信的两手策略
Posted 刘邦
篇首语: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朝历史 第一节 韩信的两手策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朝历史 第一节 韩信的两手策略
鸿门宴之后,的锐气被扫尽,不得不做出退让的姿态。于是就有了楚军进入关中,纵横无敌、横扫天下的局面。因为没有刘邦的抵抗,项羽大军很快进 入咸阳。将士们一路烧杀抢掠,闹得人心惶惶,因此,项羽暴君的形象在百姓心中更加明显。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项羽竟然烧毁了当时中国第一宫殿的阿房宫。大 火整整燃烧了3个月,阿房宫成为一片废墟。> > 之后,项羽坐在皇帝宝座上,封赏了各路大将,将关中地区分为3块:即雍王章邯管理咸阳以 西,塞王司马欣掌管咸阳以东至黄河,翟王董翳镇守上郡之地。此三王将关中控制,俗称其为“三秦”。而刘邦,则是被封为汉王,远走至巴蜀之地和汉中。当时, 刘邦心里很是不平,他认为项羽是在侮辱他。在群臣的建议下,刘邦确定进蜀地,养精蓄锐,为日后图谋大业奠定物质基础。> > 汉王刘邦出发之 前,突然得到好消息,手下通报:楚军大将前来投靠。刘邦一听,欣喜若狂。从前,刘邦听说韩信大名如雷贯耳,今天能当面看到,实在难得。于是刘邦好好地 招待了他一番,让他先在军中休息。过了一段时间,在的建议下,刘邦开始重用韩信。就是在韩信的谋略之下,才有了后来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 今天,我们能说,这其实就是两手策略,为刘邦出蜀,与项羽争夺天下起到关键作用。> > 在刘邦入蜀之初,为了能麻痹项羽,刘邦主动提出,汉 军永不出蜀,自己守住汉中宝地已心满意足。为了表示自己的赤诚之心,刘邦下令手下将汉中通向关中地区的栈道全部摧毁,使得从汉中到南郑一代别无出路,蜀地 成为真正的世外之国。但是,从一些蜀人和探路人那里得到消息,从关中绕道陈仓有一条偏僻小径也能到汉中。这一消息被证明之后,刘邦欢欣鼓舞,这无异于给自 己困死的心上添了一股新鲜空气。后来,围绕陈仓小径,上演了一幕幕千年不衰的故事。其中,韩信是故事中的总导演。> > 公元前206年8月,汉军在韩信的精心训练之下,变得越来越强悍,战斗力成倍提升。士兵们个个摩拳擦掌,打算向东攻打,与故土亲人兄弟重聚。刘邦自己心中也明白,汉军将士全部是楚国人,归心似箭,如果能向东作战,必能胜利。> > 这时,刘邦认为东进的机会已成熟,便招集将士讨论此事。在这次军事会议上,韩信正式向刘邦提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划。之所以会提出这一建议,是 韩信在入蜀时,发现陈仓要道。此道险峻崎岖,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要控制这条道路,汉军可突袭陈仓,攻入关中,让三秦之地尽为刘邦所有。当时,陈仓由雍 王章邯镇守。依他的观点,陈仓是座孤城,谁也不会前来攻打。他的部队渐渐放松了对陈仓的守卫。韩信得到消息,高兴至极,只要越过陈仓曲径,关中所有军事集 团都不会发现汉军,那时形势就会逆转。> > 这是个关键的战略,因此,刘邦决定认真考察论证,务必万无一失。几天之后,探路兵回来,称陈仓 以西的山涧里的确有一条崎岖小径,很少有人行走,路况太艰险。经过一番讨论,刘邦决定将小径拓宽,然后暗度陈仓。具体部署是:大将韩信率领大军悄悄离开南 郑,只留丞相萧何镇守,负责征收赋税军粮,及时供应军饷,以备前方紧急需求。> > 暗度陈仓并不是唯一的计划,为了麻痹楚军的精神,韩信要 求刘邦,在原来被摧毁的地方,重新修建一条栈道,让三秦将士明白,汉军已打算出蜀,而且要从修好的栈道上入关。明修栈道的任务落在樊哙和周勃等人身上。他 们率领少数人马,开始修建原来可以通入蜀地的栈道。根据汉王刘邦的要求,栈道必须在3个月内修建完成。项羽和章邯等人得到消息,认为刘邦最少3个月才能修 好栈道,那时三秦将士已聚集在栈道隘口,是算他刘邦有三头六臂,也不能战胜项羽大军的。但项羽等人万万没有想到,刘邦已早早出发,暗度陈仓曲径,很快就要 到达关中边陲小城——陈仓了。> > 章邯得到刘邦重新修建栈道的消息很是震惊。他觉得,刘邦不安分,野心很大,让他在汉中为王就是控制他, 不让他有所动作。没想到,他还是动手了。就这一点来说,章邯从前低估了刘邦,但实力上,章邯在刘邦之上。所以他很紧张,但没有乱了阵脚。他将大量军队调集 到栈道出口处。同时,章邯派出大量士兵,刺探汉军重修栈道的进程,以备做出及时部署。> > 一个又一个消息传到章邯耳中,让他很高兴,因为汉军修建栈道的速度太慢,而自己的大军已将出口堵得严严实实,连一只鸟也飞不出去。所以他断定,汉军一出关,必然死无葬身之地。在这一思想的触动下,章邯认为汉军不过是小草一根,根本不足为虑。> > 其实,章邯万万没想到,在他将重兵抽走的陈仓,已发生悄然的变化,韩信大军从崎岖小径中一步步向东挺进。章邯坐在军帐中,整天以酒作乐,忘了打仗的任 务,更不会想到陈仓的情况,绝对想不到刘邦采取的是声东击西,掉虎离山的计策。这就是章邯致命的弱点,他考虑问题不周密,喜欢在局部的环境中沉湎。他自己 有解释的理由:“我是楚国大将军,身经百战,实力雄厚,刘邦就是使尽浑身解数,也不能扭转战局的。”大部分楚军将士都认为,章邯是老资格将军,不用打仗, 只要他站在三军阵前,楚军就一定能胜利。事实上,楚军将士已将章邯当成一面旗帜,认为他是胜利的代表。但是,这次作战却让楚军将士大失所望,因为他们的敌 人不是一般人,而是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大将军韩信。> > 一天,章邯正在军中饮酒,醉眼朦胧之际,军营外突然一阵骚乱。章邯大惊,披上铠 甲就往外走,这时,卫兵汇报:汉军正在攻打陈仓。刘邦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章邯头上汗珠直落。对于一位常胜将军来说,被敌军算计是奇耻大辱,尤其在 章邯身上,这一点显得更突出。章邯羞恼,率领主力部队一路奔驰,前来营救陈仓。等大军到时,陈仓一线已溃败。汉军将士的攻势异常凶猛。章邯知道,汉军士兵 都渴望归乡,为了家人团聚,他们是目空一切的。很快,激烈的战斗结束,最终的结果是:汉军攻占陈仓,陈仓防线彻底崩溃。> > 章邯看到自己 败退,在乱阵中,汉军屠杀了大量楚军将士。章邯本是个爱兵如子之人,看到自己的将士就这样被一个个地杀死,心如刀绞。他要求挥兵力战,但身边将士已力不从 心,他们跑的跑,死的死,溃不成军。汉军却异常勇猛,喊杀声震天动地。章邯被逼到一个小山丘上,看着自己的军队被消灭,忍不住落下眼泪,然后拔出佩剑,自 刎身亡。雍王章邯就这样战死了,而汉军将领韩信却顺利实现了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划。相关参考
背水一战>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始,刘邦拜韩信为帅,率兵东进魏,代,赵,燕等国.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军数万越过太行山,向东攻击赵地,越王歇与赵统帅陈馀二十万重兵屯结在井陉
汉朝建立之后,已进入老年。这时,他宠爱一个叫戚夫人的妃子,她不但年轻,而且姿色过人,更重要的是,戚夫人给刘邦生了一个皇子,名叫刘如意。这孩子生性乖巧,很有灵性,做事果断,说话清朗,刘邦深爱之,封其
如果没有智慧的作用,一分力量只有一分的效果,如果加上智慧的力量,那么收获的就要多的多了,只有智勇合一,有胆有识,才能笑傲群雄。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汉文帝没有选择强攻,而是听取忠臣的意见,以智取胜。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汉景帝刘启受其父的熏陶,也力推无为而治,与其父一起成就了文景之治,使国家达到了空前
自从名存实亡之后,天下就开始动乱起来。很快,大秦江山的最有力争夺者只剩下西楚霸王和汉王。开始,项羽在战场上出尽风头,没有人怀疑项羽的实力。因此,大部分人认为项羽能建立新王朝。但是,刘邦是个仁义天下
> 代王成为汉朝第三代皇帝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这其中有很多原因,但无外乎就是刘恒品格优佳,不随便培养亲信势力,不信口开河,是个谨慎、认真、有能力之人。在刘恒的背后,还有一位重量级人物,她就是刘恒的母亲
刘氏江山初定,北方匈奴问题通过和亲手段成功解决,国内开始出现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但好景不长,随着开国时诸侯王的不断发展,其势力越来越大,成为心中最大的政治障碍。众所周知,刘邦为了安定功盖天下的大臣
老话说的好,马上可以打天下,马上不一定能治天下。高祖刘邦平定大秦,成了楚汉之争的最后胜利者。作为高祖的继承人汉文帝刘恒该如何使国家达到长治久安是刘恒日思夜想的问题。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刘恒
权力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不能随便给人,也不能不给人。权力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并不是你拥有了,别人就一定会少。只要会奴驾权力,分封得当,那么权力就会被己所用。作为皇帝,不能自己独揽大权,事必躬亲,那样
公元前87年,病逝于长安城以西的五柞宫,时年70岁,自16岁登基,到此已在皇帝宝座上端坐了54年。中国人惯于称他为“雄主”。这种雄主不多见,中国人无比敬仰,但就是这种雄主,让大汉王朝的国家基础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