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历史 第一节 成败只在萧何
Posted 刘邦
篇首语:千金一刻莫空度,老大无成空自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朝历史 第一节 成败只在萧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朝历史 第一节 成败只在萧何
刘氏江山初定,北方匈奴问题通过和亲手段成功解决,国内开始出现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但好景不长,随着开国时诸侯王的不断发展,其势力越来越大,成为 心中最大的政治障碍。众所周知,刘邦为了安定功盖天下的大臣,封了一批外姓侯王。他们的势力不在刘氏之下,大有功高震主之嫌。为了刘家的千秋伟业,刘 邦有意识地与外姓诸侯王们产生摩擦,并企图削弱他们的力量。这场打击外姓诸侯王的斗争从汉王六年(公元前201年)开始到汉王十二年(公元前195年), 前后持续了7年时间。在这场残酷的内部角斗中,轻者被剥夺爵位,重者夷灭三族。第一个进入刘邦打击目标的就是。> > 本来,韩信受封于齐地,后转迁楚地,汉王五年,在垓下正式被封为楚王。当时,手下已四散逃亡,有一位叫钟离昧的将领与韩信关系亲密,处于生存考虑,钟离昧偷偷跑到楚地,投靠了韩信。俩人相见,很是投机。> > 刘邦一向讨厌钟离昧,有人在他面前提到他,他就产生除掉钟离昧的念头。此时,钟离昧就在楚王韩信的门下,就下令勇士找机会逮捕钟离昧。但是,韩信刚刚入 楚,一切都小心谨慎,出门巡视县乡郡邑都会带领大批的武装卫队,刘邦的手下很难下手。有人看到其中内情,就故意制造事端,向刘邦汇报,称韩信企图谋反。凭 这点罪证,还不能形成决议,而且,这情况无人知晓,就是韩信自己也蒙在鼓里,于是刘邦就召开会议,与群臣商议。> > 一些将领主张率兵攻打 楚地,将韩信生擒活捉,然后审问。但在场的却反对,发出截然相反的议论。她认为,韩信是骁勇善战的老将,手下杰出军事人才数不胜数,如果发病攻楚,就 算他没有反叛之心,也会比逼无奈,走上叛国的道路的。一番陈述之后,刘邦无话可说。陈平继续指点皇帝:皇上可以假游云梦(今湖北应城南),并在陈地(今河 南淮阳)约见各位诸侯,韩信也在邀请之列,如果他不来,说明他有叛逆之心,可名正言顺地发兵讨伐;如果他到来,就在会场上讲他逮捕,这样就不费一兵一卒解 决问题了。> > 韩信接到请柬,马上洞悉其中奥秘,实在难以做出决心,心中惴惴不安。如果不去,必被戴上叛国的罪名;如果去,将自身难保。 就在此时,有人向它建议,请他将钟离昧斩首,带着他的人头去见皇上,一定会相安无事。韩信认为这是一个绝妙的计划,而钟离昧是自己的至交,突然杀害他有些 于心不忍。于是他直接来找钟离昧,向它说明了情况。钟离昧当时就痛哭起来,大声地对韩信嚷道:“刘邦之所以不来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这里,如果我死去,下 一个亡的必然是你。好,我今天就死,看来你韩信也不是什么品德高尚之人。”> > 说完,钟离昧就拔出佩剑,自杀而亡。韩信很高兴,取下钟离 昧的人头,得意地区间高祖了。谁知,刚到目的地,见到高祖刘邦,就被准备好的左右侍卫逮捕。韩信如大梦初醒,一边挣脱着一边大声地喊道:“真没想到我会是 这下场,如果早日明白‘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我怎么会不听钟离昧的话呢?”刘邦将韩信带回洛阳。审问之后,判官认为 韩信谋反证据不足,没对其动生杀之权,只是剥夺了王侯的封号,被贬为淮阴侯。> > 失去封号之后,韩信不再生活在楚地,全家搬至长安。韩信 是位德高望重,功盖天下的老臣,为了不让他对自己产生冲击,刘邦始终不愿重用他。这让韩信终日闷闷不乐,甚至产生退隐的念头,很少上朝,皇帝邀请他,他就 称病不出。一段时间之后,刘邦认为韩信已在浑浑噩噩地度日,心中顾虑少了不少。> > 一天,刘邦请韩信到宫聊天,当聊到带兵打仗方面的问题 时,韩信兴致上来,刘邦问道:“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张口就道:“只能带10万。”刘邦淡淡一笑,又问:“你能带多少兵?”韩信得意地道:“多多益 善。”刘邦有些不快地道:“多多益善?那你怎么还被我擒获?”韩信说道:“陛下不能带兵,善于带将,这是我被擒获的原因。”说完,刘邦哈哈大笑起来。这是 刘邦与将领对话中最经典的一段。可以看出,刘邦是多么的会用人,是一个有政治眼光的领导者;也能看出韩信是个自信,甚至有些狂傲的将才。两者都是佼佼者, 所以他们的出发点是一样的,但思想不一样,导致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但这次对话并未改变韩信的未来,因为后来陈的叛乱,让韩信的安危被悬在 一根弦上。> > 自从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其部将陈被封为巨鹿郡郡守,临行之前,陈特意来看韩信。俩人见面,畅谈了一番,然后韩信将 左右辞去,领着陈走到屏风后面,小声地道:“你就要上任了,我现在有话对你讲。”陈一躬身,表示一切听从老上司的。韩信道:“此次你是去天下最重要的 军事阵地当郡守,那里有大汉朝重兵把守,你是陛下宠爱的臣子,相信有人报告,说你谋反,陛下也不会相信。但是,如果再有人报告,说你谋反,陛下必然会生疑 心,如果有人第三次报告,说你谋反,相信陛下会深信不疑了,一定会派兵征讨。如果有这样的事,我愿在京中为你做内应,就可图谋天下了。”陈向来相信韩信 的才能,只要是预定好的计划,一定就会成功。出于这一点考虑,陈坚定地点点头,表示明白。> > 很快,陈来到代地,进驻巨鹿郡。稳定之 后,陈开始招揽大量门客,不拘小节。段段时间内,他的门下就又上千门客,有时途经赵国,门客队伍长几里。有人间陈宾客如此之众,又在外统御大量军马, 怀疑他有起兵造反之念,将情况全部汇报给了高祖刘邦。因为爱将,刘邦不愿贸然行动,经过认真调查,发现陈的门客果然有不法行为。陈得到消息,惊恐万 分,偷偷与韩信部下王黄、曼丘臣得到联系,表示要造反。> > 汉王十年(公元前197年)九月,王黄发动兵变,自称代王,攻打赵、代两地。 刘邦得到消息,御驾亲征,邀请韩信同征,但韩信称病不愿出征,暗自与陈联络,要他只管起兵,不用顾虑,自己在京城做内应。之后,韩信与家人谋划,打算连 夜假传圣旨,将监狱中的囚犯和官奴全部释放,然后率领他们去攻打吕公和太子刘盈的宫殿。一切计议已定,就等陈方面的消息。就在此时,一个门客得罪了韩 信,被韩信抓起来,准备砍头。门客的弟弟得到消息,偷偷跑到吕后宫中,将韩信的计划和盘托出。吕后气得头发都要竖起来,打算将韩信召至宫中,转念一想,认 为这样可能会让韩信,于是就将请到宫中,商量平乱大计。萧何惊恐,急中生智,请吕后家传旨意,称高祖刘邦已大获全胜,陈被杀,叛乱已平定, 请王公大臣到宫中庆贺。为了能将韩信引出,萧何愿意亲自去请。韩信见萧何,很高兴,萧何是韩信的至交,当然深信不疑,于是一起来到宫中。一见到吕后,韩信 即被绑架,然后被斩首于长乐宫钟室。最后,韩信被夷灭三族,全家死在刘邦手上。这就是一代名将、汉朝开国功勋的下场,难免让人产生一种悲怆之情。相关参考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俚语。释义---(1)比喻事情的好坏或成败都由同一人造成的。(2)比喻做事出尔反尔,反覆无常。出处--- (1)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传:汉初萧何荐韩信为大将军,后又
汉朝建立之后,已进入老年。这时,他宠爱一个叫戚夫人的妃子,她不但年轻,而且姿色过人,更重要的是,戚夫人给刘邦生了一个皇子,名叫刘如意。这孩子生性乖巧,很有灵性,做事果断,说话清朗,刘邦深爱之,封其
如果没有智慧的作用,一分力量只有一分的效果,如果加上智慧的力量,那么收获的就要多的多了,只有智勇合一,有胆有识,才能笑傲群雄。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汉文帝没有选择强攻,而是听取忠臣的意见,以智取胜。
鸿门宴之后,的锐气被扫尽,不得不做出退让的姿态。于是就有了楚军进入关中,纵横无敌、横扫天下的局面。因为没有刘邦的抵抗,项羽大军很快进入咸阳。将士们一路烧杀抢掠,闹得人心惶惶,因此,项羽暴君的形象在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汉景帝刘启受其父的熏陶,也力推无为而治,与其父一起成就了文景之治,使国家达到了空前
自从名存实亡之后,天下就开始动乱起来。很快,大秦江山的最有力争夺者只剩下西楚霸王和汉王。开始,项羽在战场上出尽风头,没有人怀疑项羽的实力。因此,大部分人认为项羽能建立新王朝。但是,刘邦是个仁义天下
> 代王成为汉朝第三代皇帝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这其中有很多原因,但无外乎就是刘恒品格优佳,不随便培养亲信势力,不信口开河,是个谨慎、认真、有能力之人。在刘恒的背后,还有一位重量级人物,她就是刘恒的母亲
老话说的好,马上可以打天下,马上不一定能治天下。高祖刘邦平定大秦,成了楚汉之争的最后胜利者。作为高祖的继承人汉文帝刘恒该如何使国家达到长治久安是刘恒日思夜想的问题。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刘恒
权力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不能随便给人,也不能不给人。权力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并不是你拥有了,别人就一定会少。只要会奴驾权力,分封得当,那么权力就会被己所用。作为皇帝,不能自己独揽大权,事必躬亲,那样
公元前87年,病逝于长安城以西的五柞宫,时年70岁,自16岁登基,到此已在皇帝宝座上端坐了54年。中国人惯于称他为“雄主”。这种雄主不多见,中国人无比敬仰,但就是这种雄主,让大汉王朝的国家基础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