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的“梁仓房”和“木鼓房”都是啥样的
Posted 佤族
篇首语:峥嵘过去已经彪炳史册,璀璨当下正在不断延伸,光明未来需要踏实开拓。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佤族的“梁仓房”和“木鼓房”都是啥样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佤族的“梁仓房”和“木鼓房”都是啥样的
阿佤人有很强烈的护粮意识。所以粮仓房是佤寨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较有特色的佤族建筑。粮仓房一般建于离寨、离住房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寨头、寨脚或寨边是设置粮仓房的最佳位置。有的村寨粮仓房较分散,有的村寨粮仓房多间聚在一处,形成漂亮的小建筑群。粮仓房占地面积小,粮仓为方形密封木柜,置于房中。为防受潮霉坏及虫害,阿佤人用一种特殊的树叶及牛粪混合的糊状物严封粮仓缝隙。最具佤山特色的是设置粮仓护栏、仓门雕刻牛头的粮仓房。它体现了佤民族原始的图腾崇拜及审美心理。
寨中建盖木鼓房是佤族村寨的文化特征之一。木鼓房佤语称为“捏克罗”。从沧源崖画木鼓图及沧源现在保留的木鼓文化看,沧源是木鼓文化的发源地。木鼓佤语称为克罗(grōg),是佤族独创和独有的打击乐器,是佤文化的典型代表,可以说是佤族的标志。历史上,凡是发生火灾、水灾、受到外族入侵或组织大规模社会活动时,佤人都会敲响木鼓召集族人。解放前,大部分佤族村寨都有木鼓,并设有专门的木鼓房,木鼓房里一般摆放一对木鼓,木鼓平时不准乱敲,而是在传统节日、喜庆、娱乐时使用,也是作为民族纷争械斗时的报警器及民间宗教祭祀的讯号工具,被佤族视为“通天神器”而崇拜。
木鼓文化是佤文化的一大特点,木鼓文化可以说贯穿了佤族的整个历史。有人说,要了解佤族就要先了解木鼓,因为它是佤文化的象征,在现实当中,木鼓越来越少,但是作为艺术和文化的表现,木鼓终于走出了祭祀房走上了舞台,为展示佤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木鼓对研究古代佤族乃至古代人类历史、社会、宗教、艺术等等有很高的价值。现今沧源部分村寨仍然建有木鼓房,木鼓房形似传统居房,一般不设围墙,过去木鼓房是佤族剽牛祭祀后跳木鼓房舞、娱悦鼓魂及神灵、祈求五谷丰登的场所,现今是佤族庆丰收歌舞自娱的场所。木鼓房既神秘莫测又充满欢快的气息。
相关参考
拉祜族小三弦,是拉祜族、佤族和哈尼族爱尼人的弹拨弦鸣乐器。因拉祜人最为喜爱而得名。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地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沧源佤族自治县等地。形制比较独特,它不仅与汉族的小三弦有较大区别,也与云
纳西族的民间舞蹈分为歌舞、乐舞、表演性舞蹈、宗教舞蹈四类。(一)歌舞纳西族的民间歌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热美磋》、《喂默达》、《阿丽哩》等。其中《热美磋》俗称“热热磋”或“窝热热”,属于世界上稀有的
动物图腾崇拜龙(鱼)图腾崇拜。龙,黎语叫“党”,它居于深深的水中,不易被人眼看见,是美丽的动物。有“党”就有水,有水天不旱,庄稼有好收成,黎人崇拜之。东方哈应方言的黎族姓氏中有“龙的孩子”,他们认为自
新疆继发现历经九代,传承千年的哈萨克族民间舞蹈“熊舞”之后,在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最近又发现了传承年代久远的哈萨克族民间舞蹈“山羊舞”和“天鹅舞”。吉木乃县文物局干事谢交汗向记者透露,濒临失传的哈萨克族
亲,古代女子是不穿内裤的。给一篇关于古代女子的内衣的吧古代女子的内衣最早被称为“亵衣”。“亵”意为“轻浮、不庄重”,可见古人对内衣的心态是回避和隐讳的。中国内衣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史料见于汉朝。古代
维吾尔族的天文学知识源远流长。喀喇汗王朝时期的哈斯·哈吉甫在其《福乐智慧》一书中介绍了当时的许多天文学知识,并在第五章《论七曜和黄道十二宫》中以诗歌的形式描述了七曜和黄道十二宫。作者介绍了七曜的名称、
维吾尔族的天文学知识源远流长。喀喇汗王朝时期的哈斯·哈吉甫在其《福乐智慧》一书中介绍了当时的许多天文学知识,并在第五章《论七曜和黄道十二宫》中以诗歌的形式描述了七曜和黄道十二宫。作者介绍了七曜的名称、
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丰富多彩的各种民族器光中,木鼓是佤族独有的稀有鼓种。西盟过去的佤族村寨里置有一对木鼓,有的村寨一个村寨中聚居着几个族姓,就建有几个木鼓房。因此,在同一个村寨中有几个木鼓房的情况。现在
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丰富多彩的各种民族器光中,木鼓是佤族独有的稀有鼓种。西盟过去的佤族村寨里置有一对木鼓,有的村寨一个村寨中聚居着几个族姓,就建有几个木鼓房。因此,在同一个村寨中有几个木鼓房的情况。现在
满族人初无文字,受契丹政权节制初期亦鲜通契丹语文。大致从完颜阿骨打祖辈颇剌淑(金肃宗)起始习契丹语;1119年(金天辅三年)诏令颁行由完颜希尹和叶鲁仿依契丹大字和汉字为基础创立的女真文字,后世谓女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