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是怎样实行土地流转的 普米族历史

Posted 普米族

篇首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普米族是怎样实行土地流转的 普米族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普米族是怎样实行土地流转的 普米族历史

封建领主制时期,土司是最大的领主,也是土地的所有者,普米族百姓一般都有一块份地和少数出租地。普米族对占有的份地,有比较固定的占有权,可以世袭、转赠、出租和抵押,一般不能任意买卖。部分普米族人家根据其份地占有的多少,每年向土司缴纳一定的地租,也有部分普米族不缴地租,但逢年过节或遇土司家举行丧葬,为孩子举行穿裤子。穿裙子等仪式时,必须向土司上贡一定的钱物。

普米族内部土地占有差别较大:伙头。总伙头等除占有封建份地外,还占有土司赠予的俸禄地——“伙头地”和官地。如永宁南部拉垮村总伙头打不姆得(汉称曹总伙头)占有下拉垮约20余架的官地,其家族中分家出去的都不得享受。新营盘普米族格东则咪(汉称熊总伙头)既任蒗蕖土司围棋九村总伙头,又任中村(今磨菇坪)小伙头。他在今大屋基占有一块伙头地,出租给马家屋基的彝族耕种,普米族中的这一部分封建上层,不纳赋税,不缴钱粮,不服劳役。只有逢年过节或土司家遇上重大事情时,供奉给土司一定的实物。而且,他们往往凭借势力兼并土地,垄断佃权,成为富裕户,有的还养有家奴和长工(多为异族),并有高利贷剥削。民间称之为“一山一老虎,一村一伙头”。

一般普米族百姓,都占有一块封建份地。最初份地的分配是以村落为单位,由土司整片划给,然后各村又按人户划成小块,分给各户经营。但在分配土地时,须留下一块称“村公地”作为牧场使用,有的则由伙头等头人轮流耕种,有的也出租给其他族耕种。新营盘普米村在大屋基的一块村公地因离村子较远,就出租给当地彝族耕种,每年收取地租12石养麦,收取的地租由全村9户普米人家平分,剩余部分储存在彝族家中,供驮租时作马料用。

普米族所种份地,须向土司缴纳地租,但各地并不统一。有的人家按其占有份地的大小,向土司缴纳地租,服一定劳役(包括兵役)。但有的不缴纳地租,只在土司遇到婚丧或行成了礼等重大事情时,缴纳什物,如麻布、鸦片或白银等。

在蒗蕖土司辖区内居于山区新营盘、跑马坪二村等地的普米族,不向土司缴纳地租,当土司遇重大庆典时,上缴一定的贡奉或在平时向土司贡给麻布或鸦片等什物;居住于坝区内的,也有不缴地租的,但必须为封建主服一定的劳役。

占有份地的普米族,自己种不完的地还可租给周围的彝族、汉族耕种,收取租税。蒗蕖土司的普米族百姓,在山区一带,有押金佃耕的收取定租,租额较轻(属轮耕地的出租地,则荒地不荒租)。如毛菇坪中村普米族百姓歪张泽戎家,将10架土地出租给当地彝族,交押金3两白银,每年共收取地租为1石2斗5升(约362.5公斤)。在坝区,有押金的出租地,租子亦较轻,如收获物佃主四成,佃户六成;不放押金的出租地,收活租,实行“清身”,对半分。出租地租额,还因所种作物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种养子M成归主,八成归佃;种燕麦七成归主,三成归佃;种洋芋二成归主,八成归佃。佃户所得的多寡,主要根据耕作费工费种的不同。还有一种情况:土地、种子由佃主出,劳力、肥料佃户出,地租实行对半开。此外,若种油菜,地租亦实行“三七”开,即主三佃七。

民国年间,由于土地转租、典当的盛行,土地逐渐集中到少部分人手中,部分普米族百姓变成了失去分地的破落户,他们不得从富裕户那儿租种土地,承受沉重的租佃剥削。

新中国建立以后,普米族人民获得翻身解放。1949年底至1950年2月,丽江地区丽江、永胜、宁蒗、华坪四县相继解放,。1956年民主改革后,在普米族人民居住地彻底废除了封建领主制度,通过建立新生人民政权,清匪反霸,土地改革,实行互助合作,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普米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普米族居住地区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领导机关中,都有普米族的代表和干部。在宁蒗等县的普米族地区还建立了民族乡,一批普米族干部在各条战线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关参考

普米族实行怎样的家庭制度 普米族习俗

大部分普米族地区已确立了父权制,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实行男娶女嫁,从夫方居住的单偶婚。通婚限制很严格,普遍遵循民族外婚的原则。1949年以前,还实行等级内婚,即百姓不与奴隶结婚,贵族不与平民通婚。按

普米族实行怎样的家庭制度 普米族习俗

大部分普米族地区已确立了父权制,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实行男娶女嫁,从夫方居住的单偶婚。通婚限制很严格,普遍遵循民族外婚的原则。1949年以前,还实行等级内婚,即百姓不与奴隶结婚,贵族不与平民通婚。按

普米族畜牧业是怎样发展的 普米族历史

普米族有家庭养殖业传统,具有丰富的牲畜饲养经验。牲畜饲养业在普米族的社会经济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普米族饲养的牲畜有:牛、马、骡、羊、猪等。普米族以牲畜作为衡量家庭财富的标准,牲畜饲养越多,说明越富有。各

普米族畜牧业是怎样发展的 普米族历史

普米族有家庭养殖业传统,具有丰富的牲畜饲养经验。牲畜饲养业在普米族的社会经济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普米族饲养的牲畜有:牛、马、骡、羊、猪等。普米族以牲畜作为衡量家庭财富的标准,牲畜饲养越多,说明越富有。各

普米族是怎样“喊魂”的 普米族习俗

普米族相信灵魂不死,认为一个人有三魂七魄,每当人失去三魂七魄时,人就会表现得奇怪异常。时常惊骇不安,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噩梦不断,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每当有这种种情形出现,普米族人就要找懂法术的道士拆字

普米族是怎样“喊魂”的 普米族习俗

普米族相信灵魂不死,认为一个人有三魂七魄,每当人失去三魂七魄时,人就会表现得奇怪异常。时常惊骇不安,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噩梦不断,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每当有这种种情形出现,普米族人就要找懂法术的道士拆字...

普米族近代史简介 普米族历史

1840年鸦片战争后,云南边疆各族人民共同遭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普米族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虽然总的方面仍完整地保存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剥削关系,但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

普米族近代史简介 普米族历史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普米族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虽然总的方面仍完整地保存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剥削关系,但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半殖民地的性质。由于内部历史发展条件和受周边民...

普米族地区的土司制度与巴纳日联盟

普米地区的土官设置始于元代,土司制度则完善于明代。明清两代,土司都是世袭的。明清两朝和国民党政府,虽然都曾经逐步在普米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废除土司制度,但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永宁、蒗渠等地...

普米族族称是怎么来的?又有何意义

普米族在历史上有多种不同的称谓。汉朝初年,普米族先民分布在牦牛王属地,被统称为“笮”、“牦牛夷”。晋代,普米族被称作“西番”。唐代,普米族地区属南诏势力范围,普米族先民又被南诏统治者统称为“东蛮”。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