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孟子的思想主张

Posted 孟子

篇首语:只会幻想而不行动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到收获果实时的喜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 孟子的思想主张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 孟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之后,“儒分为八”,被后世推崇视为儒家正宗思想的是孟子,孟子成了“亚圣”,孔孟并称成为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实际上孔、孟的思想是有很多不同的,但是孔子以“仁”释“礼”,这种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内在自觉意识的的主题被孟子推到了极端,从这点上来说,孔孟相连也是很有道理的。

  孟子早年与孔夫子一样,怀抱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思想主张。

  《孟子》七篇的主要着眼点仍是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李泽厚先生认为《孟子》带有某种“急进的”人道、民主色彩,“这其实只是古代氏族传统在思想上最后的回光返照。它的耀眼的亮光正好预示着它将成为千载绝响。”

  “历史越是前进,批评者们愈是细化用美化过去的黄金空想来对照现实和反对现实。”这个观点我觉得很有道理,至今社会上所流传的对于十年浩劫时代不腐败的怀念等等也印证着这一点,一旦成为过去,记忆习惯性的美化回忆,特别是在现实很无奈的时候。

  孔子在礼崩乐坏的现实面前只是慨叹“天下无道”,孟子则是激烈的抨击现实,孔子树立的典范人物是周公,孟子树立的是更古老的尧、舜、周文王。孟子设计了一套更为完整的空想模式尧舜模式的“仁政王道”。

  孟子思想上更加急进的原因在于,比起孔子的春秋时代,孟子的战果时代氏族制度已经彻底的瓦解,孔子推崇的“礼”已经彻底成为了“仪”,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重要性,这种情况下,孟子已经没比要再去用“仁”解释已经不存在的“礼”了,而是直截了当的提出他的“仁政”思想。

  政治上他主张“举贤”与“故国乔木”并举,总得政治目标是“保民而王”。

 

  总而言之,孟子提出“仁政王道”的理想模式与广大“民众”的利害联系起来,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的民心者得天下。孟子的“仁政”观与现实物质生活关系紧密联系,但是并不是纯粹的道德观念。

相关参考

孟子主张什么思想

孟子四端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既孔子之后的另一位儒学的集大成者,人们常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对孔子和孟子学说最精炼的概括,可以说一个义\'字概括了孟子思想的全部内容。孟子曾提出儒家著名的四端学说,所谓四

儒家的集大成者孟子的资料,孟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孟子的资料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集大成者,他为发展和壮大儒家学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曾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子思的学生,他吸收了孔子的部分主张,但是又发展了自己的思想,使得儒家思想更加广阔饱满,孔曰成仁孟

孟子的思想主张总结,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政吗

孟子的思想主张相信朋友们对孟子都不是很陌生,不管是从教学课本上,还是从文言故事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孟子的思想主张。严格的说,孟子是孔子的后世弟子,当然作为孔子的弟子他传播的也是儒家的思想精髓。孟

孔子孟子在思想上的成就是什么

孔子孟子孔子和孟子两人在思想上的成就都极大,与此同时,他们两人还都是极为有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和孟子两人都以仁为主张,不同的是,孔子是春秋时期人,孟子是战国时期人。孟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世

亚圣孟子一生的成就有哪些 孟子主张什么

孟子被尊称为儒家的“亚圣”,是儒家学派中除了孔子之外最有成就的人,孟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以及文学家,他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孟子的成就有哪些?孟子首先将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升格为政治

历史人物 主张法先王、行仁政

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汉族,东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市为孔子和孟子的诞生地)人,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哲学家孟子的民本思想介绍

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一生二十多年周游列国,竭力主张自己的政治理论,提出了以“仁政”为核心的民本思想。他的“民本”思想,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孟子的画像一、使人民富足。孟子的

历史人物 孟子 孟子简介名言后人妻子 亚圣孟子的故事主张代表作

  中文名:孟轲  别名:孟子,子舆,子车,子居,亚圣  国籍:中国周朝鲁国  出生地:邹(今山东邹城市)  出生日期:公元前372年(庚辰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289年  职业:学者,思想家  主

历史典故 一毛不拔

一毛不拔  《孟子。尽心上》  春秋战国时期是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许多思想家都提出自己的学说主张,以期能对治理国政有所帮助。而战国时候,杨朱的贵己学说和墨子的兼爱学说恰巧形成强烈的对比。  在《孟子》书

春秋战国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孔子对当时“礼法之争”的认识,及由此而产生的对“仁”与“礼”的探讨,确立了传统儒学的基础。而孟子道性善,言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