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晏婴竟看不上孔子
Posted 孔子
篇首语:人们常说,常识是两点之间最短的直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 晏婴竟看不上孔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 晏婴竟看不上孔子
公元前515年,孔子因鲁国政变造成政局混乱,本着危邦不居的人生原则前往齐国,给齐国嬖臣高昭子做了家臣,并通过高昭子见到齐景公,这是他第一次到国外求官。
在儒家的门徒们看来,孔子通过高昭子这类小人见到齐景公很不光彩,所以认为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的这一笔是对传主的诬蔑。在此同时,却又承认齐景公问政于孔子。但是,没有小人高昭子,孔子不可能见到齐国当今。显然,孔子为做官不惜钻营。
网络配图
齐景公就施政纲领询问孔子。孔子说:“国君是国君,臣子是臣子,父亲是父亲,儿子是儿子,都必须摆正关系,不能错位。” 齐景公称赞地说道:“好!如果国君不成为国君,臣子不成为臣子,父亲不成为父亲,儿子不成为儿子,关系摆不正,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到口吗?
孔子是语言大师,将简单的“君臣父子”四个字重复叠摞,竟产生令人惊诧的结果:不仅道出了皇权至上的儒学精髓,并勾划出宝塔型等级社会的框架。这是孔子三纲学说的原始态,之后发展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遂使“三纲学说”成为儒学的纲领,成为中国社会万古不变的精神枷锁。儒学理论中,最恶莫过于“三纲”。由“三纲”衍生出忠、孝、节三重道德,都不是以己推人的主人道德,是强加于人的奴化道德,直接服务于统治阶级,扼杀着民众的天性。
网络配图
孔子的施政纲领,自然受到齐景公赞赏,准备将尼谿之田封赠孔子,使孔子取得贵族身份在齐国做官。齐相晏婴阻止说:“儒者奸诈狡猾,能说会道,不敢相信;高傲任性,自以为是,难于领导;对丧事特别看重,竭尽哀情,为了葬礼隆重而不惜倾家荡产,不敢令这种风气成为风俗。他们四处油嘴滑舌的跑官要官,抱着这样的目的,根本不可能为国家考虑。自圣贤相继下世以后,周王室衰微以来,繁复的周礼已经被淘汰多年,今天孔子又主张恢复这些仪容服饰,详定繁琐的上朝下朝礼节,刻意于快步行走的规矩,这些繁文缛节,就是几代人也学习不完,毕生都搞不清楚。您如果想用这套东西来改变齐国的风俗,恐怕这不是引导老百姓的好办法②。”晏婴批评儒学的四条依据,读者自会作出公正地评判。
有必要将晏婴做简单的介绍。晏婴,姓晏名婴字仲,死后谥平,故而又称晏平仲,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是春秋后期重要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生活节俭,谦恭下士,爱国忧民,敢于直谏,一生中多所建树,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崇高声誉。孔丘赞扬他说道:“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之后,《史记》著者司马迁、《晏子春秋》著者刘向都非常推崇晏婴,将其与管仲相提并论。
网络配图
由于晏婴的干预,更由于“齐大夫遇害孔子”,齐景公遂下逐客令,孔子只好卷铺盖走人。孔子走得非常狼狈,即正在淘米的时候,得知齐大夫欲加害于他,匆忙中提着湿漉漉的米袋子逃跑,带着学生返回鲁国。
晏婴使齐国民众能一时间免遭入学的毒害,可悲的是,此后,中国却未能幸免,在这一荒谬理论指导下,造成几千年权势者骄奢淫逸、作福作威,世代民众低声下气、逆来顺受;皇权的至高无上以及其他权势者的觊觎,更造成五千年来的内战不已,买单者一直都是无辜受难的普通百姓。
相关参考
公元前515年,孔子因鲁国政变造成政局混乱,本着危邦不居的人生原则前往齐国,给齐国嬖臣高昭子做了家臣,并通过高昭子见到齐景公,这是他第一次到国外求官。在儒家的门徒们看来,孔子通过高昭子这类小人见到齐景
晏子为何看不上孔子晏子在齐国为相,辅佐灵公、庄公、景公,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也是齐自管仲以后,最为杰出的丞相,甚至,还预言齐国,必为田氏所取代。西周王室,几乎是一个挂名的共主了,对各个诸侯国,没有什么
孔子最恨的就是晏婴,他们是终生的敌人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来到了齐国,先当了高昭子的家臣,混口饭吃,后来见到了齐景公。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比较认同,说:“善哉!信如
人称晏子的晏婴不只对外嘴炮一流,对内也是勇气十足,不但敢当面呛顶头上司齐景公,还排挤孔子、赶走孙武,是位非常强大的嘴炮王!(图/取自网路)中国人大多熟知关于晏婴“橘化为枳”、“晏子使楚”、“人不可貌相
人称晏子的晏婴不只对外嘴炮一流,对内也是勇气十足,不但敢当面呛顶头上司齐景公,还排挤孔子、赶走孙武,是位非常强大的嘴炮王!(图/取自网路)中国人大多熟知关于晏婴“橘化为枳”、“晏子使楚”、“人不可貌相
孔子不比晏子高(孔子雕像)在春秋时期的山东版图上,曾经存在两个代表性的大国——齐国与鲁国,这两个国家并立了数百年。这也是今日山东仍被称为“齐鲁大地”的历史原因。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之间,在这两个
春秋战国 晏婴是哪里人 当晏婴遇见孔子: 谁才是那个被诸侯国们抛弃的人?
孔子很会说话,很会忽悠,到列国就想用这个办法,求取功名。可是当时最不缺的就是这种人,孔子到齐国去,想在齐国当官,说的都是些大道理,就是所谓的君君臣臣那套,在当时的乱世中,诸侯国君们听起来还是很有市场的
管子、晏子和孔子(1)孔子怎样评价管仲?1.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
...是贤人。今我问你,你不回答,为什么?”晏子答道:“晏婴不肖,不足以认识贤人。虽如此,晏婴听说所谓贤人,进了别国,必要和合君臣的感情,调和上下的怨仇。孔某人到楚国,已经知道了白公的阴谋,而把石乞献给他。...
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人物,在政治和外交上有出色的表现,不少文献中也记载了关于他的一些小故事,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晏子使楚、二桃杀三士等。司马迁认为晏婴可与管仲相比,孔子曾经赞扬他是个君子。下面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