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第33节 坐而论道
Posted 春秋
篇首语: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 第33节 坐而论道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 第33节 坐而论道
怀王的死,引发了楚国的公愤,秦、楚处于敌对状态。> > 公元前293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在伊阙大战韩魏联军,一战消灭联军二十四万,天下震动。> > 凭借无敌天下的军威,秦王给楚顷襄王写了一封信:大意是:楚国背叛了秦国,为惩治这种叛逆行为,秦国要率领其他诸侯国共同讨伐楚国。希望你整顿好你的军队,我们痛痛快快地打一仗,决一胜负。> > 这是在向楚国挑战,可楚王怕的就是这个,马上派人又去议和,双方又重演通婚联姻的旧戏,两国又象征性地和好。> > 七年后,楚顷襄王和秦昭襄王在宛地会面,重申双方友好,表面上看,两国很亲密。实际这是秦在实施新的“远交近攻”战略,表面上南和于楚,实际上稳住楚国 是为了兵伐山东五国(崤山以东五个诸侯国),避免两面作战,是为了腾出手来更有力地收拾楚国。但这也迎合了楚国的实际情况,此时的楚国在秦国面前只是一只 待食的羔羊而已。> > 为了稳住楚国,秦国在公元前286年又给了楚国两次面子,春季在鄢(今河南省鄢陵县西北)相会,秋天又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相会。> > 楚王也知道自己的命运,忧心忡忡却又无能自强。> > 这一天楚王听说有个善于用小弓细绳射雁的人,就召来向他询问巧射的道理。射雁人回答说:小臣就喜欢射小雁小鸟,这是小弓小矢所能发挥的作用,实在不值得 向大王陈述。大王您好比拿着巨弓长箭,只是不肯射而已。凭您的智慧和才能,只要想射,收获的就不会是小臣这样的一点点。从前三王获得道德的称号,五霸得到 诸侯的拥护,是他们以德、以力为弓为箭的收获。依小臣看来,现在秦、魏、燕、赵、齐就好像是小雁:鲁、韩、卫这些国家就像小鸭;而邹、费、郯、邳这些国家 就像小鸟。此外余下的那些小国就不值得一射了。> > 大王为什么不用圣人之道做弓,用勇士做箭绳,抓住时机张弓射取他们呢?大王若能射取了 他们,这种收获就不会是一朝一夕的收获,这种快乐也不会是一朝一夕的快乐。大王您早上张弓射魏国大梁的南部,射伤它的右臂就直接牵动韩国,这样中原的道路 就断绝了,上蔡等郡县就不攻自破了。回身射圉(今河南省杞县西南圉镇)的东部,砍断魏国的左肘,再向东攻打定陶(今江苏省睢宁县境),那么魏国的东部就将 被迫放弃。宋国的方与(今山东省鱼台县西)郡就可以到手了。况且魏国断了两臂,形势就会动荡。那时再出兵攻打郯国,大梁就唾手可得了。大王在兰台(今湖北 省钟祥市东)收拢箭绳,到黄河西岸饮马,平定魏都大梁,这是第一支箭的快乐。> > 如果大王对射箭真有兴趣而不厌倦,那就拿出宝弓,换上新 绳,到东海射有钩喙的大鸟,回身修整长城为防线,然后早上射取东莒,晚上射取(pèi)丘(今山东博兴县东南),夜间射取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市东南), 回头占取午道。这样长城以东、泰山以北就到手了。西边和赵国接壤,北边直达燕国,齐、赵、燕三国就会像鸟儿张开翅膀,“合纵”的局面就不需要什么盟约也能 形成了。那时,大王向北可以遨游燕国的辽东,南可以眺望会稽。这就是您第二支箭的快乐。> > 至于泗水流域的十二诸侯,左手一指,右手一挥,可以在一个早上全部收取。> > 现在秦国打败了韩国,形成了长久的忧患,占领了一些城邑又不敢长期据守,讨伐魏国没能建功,攻击赵国反而受害,那时秦、魏两国的勇气、实力已经耗尽了,楚国失去的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析(又称白羽,今河南省西峡县)、郦(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北)就可以收回来了。> > 那时大王再拿出宝弓,换上新绳,等到秦国疲倦的时候,山东、河内(春秋战国时以黄河以北为河内)地区就可以统一了!然后可以安抚百姓南面称王。> > 因此说:秦国是只大鸟,它背靠着大陆居住,面向着东方站立,左臂控制着赵国的西南,右臂挟制着楚国的鄢郡,胸前对着韩国、魏国,俯瞰中原各国。它所处的位置既方便又有利,一旦展翅可以纵横三千里,所以秦国不是可以在一夜之间射杀的猎物。> > 这一番高论,也许是一个战略家的高瞻远瞩,可惜找错了对象。> > 顷襄王还真受到了感染,就又召见这个射箭人做详谈,他又进一步说:先王被秦国欺骗死在秦国,仇恨没有比这更大的了。现在一个普通老百姓有仇恨,还能报复 有万乘之强的大国国君。而今楚国有地五千里,军卒上百万,有足够的力量在战场上一展神威,却坐受其困。我认为大王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 顷襄王被激发出一股英雄气,派出使者联络各诸侯国要“合纵”伐秦,事还没有大的进展,秦国知道消息先发兵打来了。> > 一战下来,楚军继续保持连败记录,没办法只好把上庸(今湖北竹山县西南)、汉北(指今湖北省汉水下游北侧汉川市北部和应城市南部地区)地区割让给了秦国,这才换得秦军不再进攻。> > 可这和平是十分短暂的,第二年,秦大将白起就率军长途奔袭楚国的郢都,烧了楚国先王的陵地夷陵。楚军全线溃退无力再战,只好退到楚国的东都(当年陈国的都城)苟延残喘。> > 接下来就更惨了,秦军在不断的攻伐中,夺占了楚国的巫郡和黔中郡。顷襄王收集了十万残兵想收复失地,夺回了长江沿岸的十五座城池,连接成新的防线抵御强 秦的攻伐。但已经是力不从心,自上而下的“恐秦症”已经让楚国失去了信心。没办法,又派人讲和,甚至送太子去秦国做人质,以求得秦国网开一面,让自己有机 会喘口气。> > 在秦国的连续打击下,顷襄王已经丧失了勇气和信心,转而淫中求乐,酒中求欢。但又不甘心楚国就这么衰落下去,听说楚庄王的后人庄辛很有治国才能,就派人寻访到请来问政。庄辛既为楚国的衰落着急,又为顷襄王的自暴自弃生气,就劝楚王说:> > 我听俗语说:“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过去商汤和周武王只靠方圆百里的地方就能兴盛;桀、纣已经拥有了天下却最终失去。现在楚国地方虽小,但幅员千里,怎么能无所作为呢?> > 大王难道没见过蜻蜓吗?六只脚、四只翼,在天地之间飞来飞去,低头扑蚊,仰头饮露,它够自在的吧?所以它不和任何动物相争。哪知五尺高的孩子用调好的黏糖粘在网上引诱它,可以把它从三丈高的地方粘下来最终被蚂蚁吃掉。可见不争并不等于安全。相关参考
邯郸战役,在赵、魏、楚的共同努力下,大败秦军。秦军在白起的指挥下夺占的韩、赵、魏的土地,也被人乘机收复了。>> 可笑的是,在邯郸战役进行得正紧张,在秦看来势头正好的时候,范雎多了个心眼,想给好友
越王回了吴国,派人在会稽山修了一座贺台,用来掩盖昔日在这里战败的耻辱,并在吴宫的文台上和群臣娱乐,又下令乐工制作了《伐吴》曲,乐师抚琴弹唱,歌词大意是:>> 吾王神武蓄兵威,欲诛无道当何时?>>
晋灵公谋杀赵盾没成,却也很高兴撵走了赵盾。就好像顽童离开了严师一样,好不快活。干脆带着宫眷住进了桃园,既不回宫也不上朝。>> 赵穿这天到西郊射猎,回城的路上正好遇上赵盾父子,停车问候才知道了事情
晋灵公姬夷皋出场了。这是一个无能又贪玩的主。他的开局就不寻常。>> 襄公去世的第二天,群臣就要扶太子即位。>> 赵盾有他独到的想法,他对大臣们说:国家多事之际,又有秦、翟的仇视,不应该扶立幼主
> 晋惠公继位以来,连年农业收成不好,到第五年,又是大减产,国库无粮,民间绝食,没办法了,尽管赖过账,但秦晋毕竟是婚姻之国,伸手向秦求借,秦国经过一番辩论,穆公不究旧恶,“运粟数万斛于滑水”(当时以
燕昭王,有亡国的切肤之痛,所以终其一生都在发愤图强,复仇雪恨。>> 他凭着自己的努力,做到了!>> 昭王上任后,用老师郭隗为相国。>> 当时赵武灵王对齐吞并燕国很气恼,派大将乐职到韩国迎回了
伍员让孙武从水路先走,自己从陆路经过历阳山回吴,想找到东皋公去报恩,但原来的房舍都已经不在了。再派人去龙洞山访皇甫讷,也找不到踪迹。伍员感叹地说:真是高士呀!就在故地跪拜了一番走了。>> 到了昭
公元前231年,赵国的代郡中部地震,房屋倒塌大半,平地裂开百步开外,同时又发生了干旱,尤其以邯郸旱情最重,民间传开了一首童谣。孩子们唱的是:>> 秦人笑,赵人号。>> 以为不信,视地生毛。>>
郑庄公是一个有做为的君主。甚至有人认为他应该名列“春秋五霸”行列。从他的作为看,做“五霸”候选人也有一定的道理。进入春秋时期,郑庄公是第一个不服天朝管的诸侯,也颇有作为地在诸侯中“横”了几十年,所
公元前615年,秦康公召集群臣议事,对大臣们说:晋国在令狐对我们失信,后来又偷袭我军,这口气我已经忍了五年了。现在赵盾诛戮大臣,边防松懈,陈、蔡、郑、宋也相继背晋投楚,晋没办法与楚抗衡,也没能力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