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第49节 骄则必横
Posted 诸侯
篇首语: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 第49节 骄则必横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 第49节 骄则必横
当时秦国已经十分强大,经常出兵攻打山东六国,而且胜多败少。有这个资本,就觉得和山东六国一样称王显不出秦与众不同了,就想称帝。可是自己称帝又怕舆论压力太大,想找个伙伴就想到了齐国。> > 秦昭襄王派人去游说齐王说:现在天下诸侯都自称为王,已显不出尊贵。我的想法是我称西帝,以主事西方,齐称东帝,以主事东方,将来平分天下。王有点动心又拿不定主意。就问孟尝君应该怎么办。孟尝君说:秦国历来以强霸对待诸侯,大王不应该效仿他。> > 王还是没死心,正好大忽悠苏秦的弟弟小忽悠苏代来了,王就和他说了称帝的事。苏代说:秦国不与其他诸侯国相约称帝而只和齐约请这件事,这是对齐的尊 敬。拒绝了会让秦觉得没面子,不拒绝又会让天下诸侯愤恨。所以我认为,不如答应他的约请但却不去做。等秦称了帝看看天下的反应然后再决定齐是否也改称,这 样做更稳妥些。> > 王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就照着做了。> > 王又问苏代:秦国约我去攻伐赵国,这件事你怎么看?> > 苏代说:师出无名,其事不成。赵国没有什么罪,伐之无名。更何况伐了赵齐国也是相随的客师,得了地是秦的,齐有什么利益。如果想伐不如伐宋。现在宋残暴横行,天下皆怨。你去伐他,能得到宋国人的支持,其他诸侯的帮助,不是要比助秦伐赵强的多吗?> > 王很高兴,就相约和秦称帝但实际却只观望不动真的,但推辞了秦的伐赵约请。秦一看同伴找到了,就改称了帝号,称了两个月,看齐国没有响应,怕遭到天下诸侯公愤,就又改了回去,白折腾了一回。> > 这个时候宋康王折腾的国内怨、诸侯恨,王就用苏代之计要讨伐他。想打又不想自己打,就约了楚、魏共同伐宋,三家打,三家分地。> > 齐兵一动,秦昭襄王就知道了,生气地说:宋国刚和秦国结盟齐就伐宋,那我就一定救宋。> > 秦要救宋的打算齐王通过自己的情报系统很快就知道了,就问苏代怎么办?苏代说:如果大王同意,我去说服秦王不去救宋,助大王伐宋成功。> > 请说客忽悠是有代价的。齐王给苏代备了车和礼物又给了赏金,苏代就来到了咸阳,见到秦王侃侃而谈:齐国就要伐宋了,我特来向大王道贺!> > 秦王说:齐伐宋是在向我挑战,你怎么反而向我道贺呢?> > 苏代说:齐王的强横不次于宋康王,他约了楚、魏一起伐宋,必然仗势欺压楚国和魏国,那就等于逼迫魏、楚来亲秦,秦国失去了一个弱小的宋国却得了楚、魏两个强国,你说不值得祝贺吗?> > 秦王说:那我想去救宋你认为怎么样呢?> > 苏代说:宋康王已经犯了天下之怒,国内国外都没有支持者,秦要去救他,这不是要把天下人对宋之怒转移到秦身上吗?> > 苏代不愧是大忽悠的弟弟,还真把秦王说服了。秦国就没有出兵。> > 齐军到了宋国都城的郊外,楚魏的军队也陆续来到,齐国大将韩聂,楚国大将唐昧,魏国大将芒卯,三个人在一起商量这仗怎么打。唐昧说:宋康王志大气骄,我 们应该示之以弱引诱他中计。芒卯说:宋王淫乱暴虐,人心已散,我们应该张扬他的罪恶,招降他的属民,让他们反戈一击。韩聂说:你们说的都对,但应该把两计 并用才能取胜。> > 齐、楚、魏联军向社会公布了宋康王的十大罪状。檄文所到之处,人心浮动。宋康王从齐、楚、魏手里夺占土地上的百姓首先反水。所以联军所到之处几乎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大军就到了睢阳。宋康王还不服气,领兵抗拒,结果兵败被杀。> > 公元前286年,齐、楚、魏共同灭宋,瓜分了宋的土地。> > 还真按苏代的话来了,楚、魏的兵回国了,王觉得吃亏了。为什么呢?他觉得齐国出力多,楚、魏和齐平分宋地心里不平衡。就派兵跟在楚将唐昧的后边,在重 丘(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今山东省荏平市西南)搞偷袭打败了楚军,把淮北地方都收在了齐的版图之内。之后又向西侵伐三晋,屡战屡胜。楚和魏恨王负约,果 然派使者去秦国请求与秦结好,秦国还很感激苏代的功劳。> > 两面卖乖的苏代,成功了!> > 见利忘义的王,失信了!> > 阴差阳错的秦国,得利了!> > 王兼并了宋国以后,更加骄横,派阉臣夷维去威逼卫、鲁、邹三国的国君,让他们对齐国入朝称臣。这三国怕齐国征伐不敢不听。王说:我攻掠了燕地灭了宋 国,为齐国开辟千里疆土。现在又打败了魏攻伐了楚,可以说是威服诸侯。鲁国和卫国都已经称臣,泗水流域无不对齐心生恐惧,早晚有一天我会率兵兼并了东、西 二周,把九鼎迁到临淄。那时正位天子,号令天下,还有谁敢不服。> > 孟尝君田文进谏:宋康王就是因为骄横才给了齐以可乘之机,大王应当以 宋为戒。周虽然微弱但他是天下的共主,所以才会七国之间频频征战但没人敢去打周的主意,不是没那个力量,是怕成为众矢之的。大王您能辞去帝号不称帝,天下 都认为您谦让而有德行。现在却突然萌生了取代周天子的念头,这会惹火烧身的。> > 王说:成汤流放了夏桀,武王征伐了殷纣,能说成汤和武王就是大逆不道吗?并不是我不如成汤、武王,而是你不如伊尹、太公。一气之下还把孟尝君的相印收了。孟尝君深知失官的下一步就是失命,所以带着身边的门客投魏国去了,与信陵君魏无忌深为结交,就在魏安下身来。> > 齐王在孟尝君走了之后,没了直言之人,更加骄狂无忌,日夜都在思谋着怎么能取代周天子。当时齐国发生了很多怪事,比如:天降血雨,方圆百里之内因降了 血雨腥臭难闻;又有地方地陷数丈,泉水从陷落处奔涌而出;又听到有人在城门处日夜悲哭,但只能听见哭声,却看不到哭的人。几件事一传开,百姓人心惶惶,流 言四起。大夫狐、陈举向王建议召回孟尝君,惹的王发了怒,把两人杀了陈尸街市上示众。忠直的大臣从此纷纷离去。比如:大夫王、太史敫(jiǎo) 等人,都称病离朝回了老家。> > 俗话说:人作有祸,天作有雨。王自以为是作大了,祸事也就来了。相关参考
晋灵公姬夷皋出场了。这是一个无能又贪玩的主。他的开局就不寻常。>> 襄公去世的第二天,群臣就要扶太子即位。>> 赵盾有他独到的想法,他对大臣们说:国家多事之际,又有秦、翟的仇视,不应该扶立幼主
> 晋惠公继位以来,连年农业收成不好,到第五年,又是大减产,国库无粮,民间绝食,没办法了,尽管赖过账,但秦晋毕竟是婚姻之国,伸手向秦求借,秦国经过一番辩论,穆公不究旧恶,“运粟数万斛于滑水”(当时以
燕昭王,有亡国的切肤之痛,所以终其一生都在发愤图强,复仇雪恨。>> 他凭着自己的努力,做到了!>> 昭王上任后,用老师郭隗为相国。>> 当时赵武灵王对齐吞并燕国很气恼,派大将乐职到韩国迎回了
伍员让孙武从水路先走,自己从陆路经过历阳山回吴,想找到东皋公去报恩,但原来的房舍都已经不在了。再派人去龙洞山访皇甫讷,也找不到踪迹。伍员感叹地说:真是高士呀!就在故地跪拜了一番走了。>> 到了昭
公元前231年,赵国的代郡中部地震,房屋倒塌大半,平地裂开百步开外,同时又发生了干旱,尤其以邯郸旱情最重,民间传开了一首童谣。孩子们唱的是:>> 秦人笑,赵人号。>> 以为不信,视地生毛。>>
郑庄公是一个有做为的君主。甚至有人认为他应该名列“春秋五霸”行列。从他的作为看,做“五霸”候选人也有一定的道理。进入春秋时期,郑庄公是第一个不服天朝管的诸侯,也颇有作为地在诸侯中“横”了几十年,所
公元前615年,秦康公召集群臣议事,对大臣们说:晋国在令狐对我们失信,后来又偷袭我军,这口气我已经忍了五年了。现在赵盾诛戮大臣,边防松懈,陈、蔡、郑、宋也相继背晋投楚,晋没办法与楚抗衡,也没能力阻
公元前615年,秦康公召集群臣议事,对大臣们说:晋国在令狐对我们失信,后来又偷袭我军,这口气我已经忍了五年了。现在赵盾诛戮大臣,边防松懈,陈、蔡、郑、宋也相继背晋投楚,晋没办法与楚抗衡,也没能力阻
魏文侯魏斯,是一个有胸怀、有抱负、有能力、有作为的君主。毫不逊色于史上任何一个名君,在本书所列的“十大明君”中居第二位。是他让魏国走入了强盛。>> 魏文侯在公元前446年继位,直到公元前403年
在昭王的治理下楚国政治清明、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安定。从这样一个故事可以看出当时楚国的政风政气。>> 石奢是楚昭王的宰相,他坚毅正直,廉洁公正,不阿谀奉承,不讨好权贵。一次他出行到郡县视察,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