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第18节 臣定君位
Posted 管仲
篇首语: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 第18节 臣定君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 第18节 臣定君位
桓公回了国,因为管仲功高,就从伯氏的采邑中强拨出三百户给管仲,算做给管仲的奖赏。赏是赏了,管仲也受了,但却给管仲的后人埋下了一个隐患。> > 前面说了,桓公派吕隰朋去周王室报告逼楚臣贡的情况。周惠王很礼貌地接待了他,吕隰朋是个做事有能力有远见有根基的人,见完了惠王,又请求见一下世子, 惠王一听这个请求马上就显出了不高兴的样子。但又不好不让见,就让次子和世子一起出来相见。吕隰朋偷眼观察惠王,惠王脸上显露出一种仓皇的神色。> > 吕隰朋从周回来,对桓公说:周王室要出现内乱。> > 桓公就问他:为什么这么说呢?> > 吕隰朋说:周王的长子姬郑,是先皇后姜氏生的,已经明确了太子的储君地位。姜后死了以后,次妃陈妫(guī)得宠,已继为王后。她生的儿子名叫姬带,姬 带善于趋炎附势,周王很喜欢他,叫他“太叔”。就有废世子立姬带为太子的想法。我看他神色仓皇,可能就是这事在心里做怪。周如果内乱生变,主公您是盟主, 倒是不可不利用这个机会扬名。> > 桓公就召见管仲,问他这事怎么应对。管仲说:我有个办法可以安定周室。> > 桓公急忙问他:什么办法?> > 管仲答道:世子的地位已经有危险了,而且世子在朝中势力孤单,主公可以给天子写一份报告,就说“诸侯愿见世子,请世子出见诸侯”,世子一和诸侯见面,君臣的名份就定了,天子再想废立就难了。> > 桓公说:好办法。> > 就派使者通知各国诸侯,明年的夏季在首止(今河南省睢suī县东南)会面。同时派吕隰朋到周王室,向周惠王请求:诸侯商议请求会见太子,重申尊重周天子 的誓盟。周惠王不想让世子和诸侯见面,但齐国势力太过强大,不好不听。况且齐侯所提的要求理由正当也没法拒绝,也就只好答应。> > 吕隰朋回来一报告,桓公在春天就派妫敬仲先到了首止,修建宫殿等待世子的来到。> > 到了夏季的五月,齐、宋、鲁、陈、卫、郑、许、曹这八国诸侯汇集在首止,世子姬郑驾临和诸侯相会。姬郑想以宾主之礼相见,桓公那能同意吗?坚持以君臣之 礼相见,并私下和世子说了这次约见的目的,就是要稳固世子的政治地位,防止太叔借助父母之爱夺了太子之位。世子自然感激不尽。姬郑就这么住下了,世子不 走,诸侯也不回,每天各国轮番进献酒食,犒劳从行人员,让世子充分感受到了享受尊重的快慰。> > 世子觉得总这么着也不行,会误了各国的 事,就请诸侯们回国,自己也回周。齐桓公对世子说:我们留你滞留在这里并不是为娱乐,而是有意拖延时间,让周王感觉到世子在这里非常受诸侯的尊重和爱戴。 一切都是为了巩固世子的地位。而且明确告诉他:我们也就在这里避暑了,等秋天凉爽了你再回周,我们也在那时各回各国。> > 周王一看世子总 不回来,知道这是齐侯有意安排的,心里很不高兴。再加上姬带和陈妫王后天天在身旁诽议,这娘俩越说惠王心里就越对世子不满。找到太宰周公说:齐侯虽然以王 命统领诸侯去伐了楚,但实际上楚国并没有受什么损失,而且楚也不是心服,这才几年,楚的态度和朝贡的物品都已经大不如从前,我没看出楚在哪些方面已经顺 遂。现在齐国制服不了楚国,却长期在首止拥留世子消耗时日,这是想把我放在什么地位对待。我想请太宰给郑伯通个信,让郑伯弃齐从楚,努力勤事王室,不要辜 负了我的希望。> > 周公说:大王!您要知道,楚能服从周王室那是齐侯努力的结果,大王怎么可以抛开可以信赖的伯舅亲情,而去相信和依赖一贯言而无信的蛮夷呢?> > 惠王说:郑伯在这几位诸侯中,是和周较亲近心里又对齐有怨气的,只有让他离开,诸侯才能散去,总这样下去,谁能保证齐侯没有别的打算。我的主意已经打定了,太宰你不用强调你的理由,就照着我的话去做就行了。> > 太宰不好再说什么,就带着惠王的密信让人快速地送给了郑伯。信封得很严,写的是什么内容太宰周公也不知道。郑伯接了信拆开一看,内容是:世子违背父命, 培植私党,不堪再为储君。我的想法能承继大位的应该是次子姬带。叔父如果能舍弃齐国而去支持楚国与齐争霸,共同辅佐姬带,我愿意将国事委托给您!> > 郑伯高兴地说,我的先祖武公、庄公,都是周的卿士,领袖诸侯,何等威风。后来中断了反而要依附他人,就是厉公后来虽然有扶佐王位的功劳也没受过重用。现在天子这么相信我,如果能秉周政,上可光宗耀祖,外可立威诸侯,这是天大的好事,我怎么可以不做呢?> > 郑文公这时忘了一件事,那就是举鼎之心人人都有,之所以有人举得起来有人举不起来,是因为身板不一样。你有那个心还得有那个力。> > 郑国大夫孔叔头脑比较清醒,进言说:齐国因为我们的原因,才发兵攻楚,现在我们如果叛齐附楚,有违德义。况且拥戴世子是主持天下大义,主公不应该叛诸侯而听信周王所说的。> > 郑伯坚持道:跟着霸主走不如跟着天子走,况且天子根本不喜欢世子,我又何必去忠于他呢?> > 孔叔说:周王室的传继制度,传嫡传长。当年幽王喜欢伯服,桓王喜欢子克,庄王喜欢子颓,都因为人心不服最后是身先死事无成,这些事您也不是不知道。主公如果不惟大义是从,不是也要重覆当年辅臣之辙吗?那时悔之晚矣!> > 大夫申侯说:天子的命令,谁敢违逆?如果听了齐的不听天子的,就是违背了王命。我们现在离去,诸侯们就会起疑心,猜想我们为什么会离去,结盟也就不一定成。就周王室来说,太子有外党,太叔有内党,谁胜谁败都不是定数,不如回去,以观其变。> > 郑文公听了申侯的话,就说国内有急事,不辞而别。> > 齐桓公帮助了申侯这个德行不全的人,今天又吃了他的亏,所以说缺德的人,眼里心里没有公义,只有利益。> > 齐桓公听到郑文公逃会背盟的报告,那简直是火冒三丈,就要拥世子去讨伐郑国。管仲说道:郑和周相距最近,这一定是王室有人引诱他。一国的去留不应该阻碍行盟的大计,等结了盟再收拾他也不晚。不可以因为他影响了会盟的日期,否则其他多数诸侯国会怪我们无信。> > 桓公就在首止设了盟坛,齐、宋、鲁、陈、卫、许、曹,七国歃(shà)血为盟。誓词明确:凡是入盟的,同心协力共扶王储,匡扶王室,有背盟者,人神共讨。相关参考
鲁宣公得了君位,但这君位不是正道来的,臣工们对他也就缺乏发自内心的尊敬。所以宣公失去的是人心,散失的是君权。从此鲁国国君走入了受制于人的尴尬境地。>> 再说姜氏夫人突然之间失去了两个儿子,到手的
卫戴公姬申在继位时就有病,可能是逃跑的路上一路饥寒,一股急火,坐上君位不长时间,死了。>> 石祁子和宁速一商量,派宁速去齐国迎接公子姬毁回国嗣位。>> 齐桓公派吕无亏率兵车三百乘送姬毁回国,又
> 楚穆王熊商臣杀了父亲,夺了君位。>> 登上大位后楚穆王因为潘崇是夺位首功,封他为太师。>> 令尹斗般等人,都知道成王是被熊商臣杀的,却没有人敢说。>> 斗宜申听说了成王之变,以奔丧为名从戍
就在这个宴会上,大家都很高兴,唯有伍员一脸的不高兴,满腹的仇恨和杀气。他向阖闾哭诉说:大王的君位已经安稳,祸患也已经消除,但臣的大仇什么时候能够得报?伯也垂泪请兵伐楚。阖闾说:明日朝堂之上研究此事
> 楚穆王熊商臣杀了父亲,夺了君位。>> 登上大位后楚穆王因为潘崇是夺位首功,封他为太师。>> 令尹斗般等人,都知道成王是被熊商臣杀的,却没有人敢说。>> 斗宜申听说了成王之变,以奔丧为名从戍
赵敬侯继位后,因为对叔叔的行为不满,也就没对武公进行谥封,所以武公做了十三年赵的国君,却没有得到谥号,在史书中,有的称他为武公,也有的称他为武侯。>> 赵敬侯赵章继了君位,但武公的儿子赵朝不服,
宋襄公,在位期间无时不想争霸,却因争霸闹了不少的笑话;他很想为自己树立个仁德的形象,却为图虚名吃了不少的亏。>> 他继位后,任命自己的庶弟子目夷为相国,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宋襄公继了君位
这一天阖闾又在楚国奢侈的象征——章华之台上大宴群臣,乐工奏乐,歌舞凑趣,群臣喜笑颜开。伍员又来了劲了,痛哭不已。阖闾就问:你报仇的想法已经实现,怎么又哭了呢!>> 伍员说:平王已经死了,昭王又跑
郏敖在位期间,用叔叔熊围做了令尹。>> 熊围为人桀骜不驯,不肯吃亏,认为自己很有才气,总想图谋王位。国内的政务,自专处置,不怎么把郏敖当回事。>> 当时大夫掩为人忠直,熊围就以谋叛为名除掉了他
这以后,秦晋关系进入了“蜜月期”。在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中,秦还出兵援晋,为战争胜利出了力。应该说,没有秦穆公的支持就没有晋文公的君位,也难成晋文公的霸业。>> 但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