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渑池之会”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Posted 渑池

篇首语:最怕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 “渑池之会”中到底发生了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 “渑池之会”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战国赵惠文王作国君时,得到楚国的一块宝玉——和氏璧。贪得无厌的秦昭襄王听到这个消息,派人送信给赵王,愿意拿15座城池换这块璧。赵王不敢拒绝, 但又怕上当。地位低下的毅然承担出使秦国的重任。他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他到秦国献璧后,秦王果然不想给城,蔺相如沉着 果断,随机应变,他对秦王说:“宝玉有一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用计把璧拿到手后,他义正辞严地警告秦王,如果秦王用武力强夺,他的头就和宝玉一起 在柱子上砸个粉碎。秦王无可奈何,只好答应蔺相如提出的条件:斋戒5天,在朝廷内举行设有迎宾赞礼官吏的大典。蔺相如料定秦王如果得到宝玉后一定会负约, 不肯把城给赵国,便悄悄地叫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着宝玉,从小路逃回赵国。蔺相如大智大勇,“完璧归赵”,举国称赞,被赵王破格提升为上大夫。> >    不久,秦国攻打赵国,杀死赵国兵士两万多人。诡计多端的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谈。赵王害怕上当,又不敢不去。蔺相如为了国家荣誉,不怕牺 牲,决定亲自陪同赵王前往渑池。在宴会上,他与秦国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赵王被秦王逼迫鼓瑟的情况下,他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 秦王不得不击缶。后来,秦国群臣向赵国要十五座城,蔺相如寸步不让,> >   提出用秦国的国都咸阳作为交换条件,使秦王理屈词穷,毫无所得。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 >    这个故事现在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有关会盟中的斗智斗勇,秦国君臣的骄横凌人,赵王的怯懦,赵国大臣的果敢,经过太史公的妙笔渲染,早已是脍炙人口。蔺相 如临危不惧,勇斗强秦从而力挽狂澜的高大形象,连小学生都已耳熟能详。渑池之会作为一个外交史上的杰作,也已经成为弱国凭口舌机智安然挫败强敌的典型。然 而,事实果真是这样简单吗?其实并非如此。> >   渑池会盟的前几年,是战国史上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公元前284年,长期与秦国东西对峙的东方强国——齐,在六国的联合围攻下一败涂地。西方强国——秦,成为七雄之首,而北方的赵,作为后起的强国,力量也获得了空前的壮大。> >   齐国的败落,使秦国失去了能与之抗衡的强大对手。韩魏两国顿成强秦俎上之肉。秦在韩魏之东还占据了以陶为中心的一大块地盘。秦国决定在大好形势下长驱东下,沿河略地,既把本土跟富庶的陶连接起来,又将燕赵与楚魏韩拦腰隔开,达到断山东纵亲之腰的目的。> >    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在齐秦抗衡时代,就已有赶超强齐之势。齐国破败之后,赵又在东方取得富庶的河间之地,经济实力大增。赵军中除了勇悍的 北地骑兵外,又包容了不少昔日的中山猛士和强齐劲兵;以廉颇为代表的赵国将领,更是战国后期公认的一流名将。赵惠文王虽然年轻,却能信任贤能,继承武灵王 治赵的方针政策,其弟平原君赵胜善能延揽天下人材。赵国背后的燕国,一面大力镇压齐人的反抗,一面与赵维持着巩固的同盟。所以,地广兵劲又无后顾之忧的赵 国,已成为东方六国中最为强大的力量。> >   秦欲乘势主宰天下,赵却欲代齐称霸中原,两强之斗势所难免。> >   公元前283年,秦向魏国发动了猛攻,一直打到魏都大梁。以东方霸主自居的赵惠文王立即出兵十万,大举南下救魏,燕昭王也派兵八万配合赵军,秦军闻讯被迫退兵。这一事件标志着赵已成为秦国东进的最大障碍,秦赵对立从此拉开了帷幕。> >   秦在东进为赵所挫后,决心全力与赵相较。秦昭王先与楚国相约和好,以稳定攻赵的侧翼。接着,秦又拉拢韩魏连横,以孤立赵国,使赵之盟邦仅剩下一个燕国。> >   赵在外交斗争上略逊一筹,它连年对附秦的魏国大张挞伐。秦乘机派大将三次攻入赵国西境,击败赵国守军,攻拔蔺、祈、石和光狼等城,给了赵国一个下马威。赵国被迫停止了对魏的进攻.以集中兵力对付秦国,大战即将来临。> >   在四年的对抗里,秦军虽然占了上风,但赵的基本国力尚属完整,要想决出胜负,就必须诉诸双方的主力决战。而就在此时,形势有了重大的变化。> >    首先是东方。齐人经过五年苦战,奇迹般地转变了战局。即墨守将田单以火牛阵打垮了燕军主力,齐国各地军民闻讯,蜂起响应。各地燕军纷纷北窜。田单所率齐 军迅速壮大,一直把燕国残军驱回黄河以北,齐国本土七十余城尽皆收复,并夺回麦丘等赵军占地。齐国君臣视燕赵为仇敌,“无南面之心”,继续挥军北进,一举 克复黄河以西的昌城等地,企图把燕赵所占河北、河间之地尽数夺回。面对齐军的席卷之势,燕人几失招架之功,赵人也惊骇万分,急欲与秦妥协,回身对付复兴的 齐国。> >   无独有偶。饱受秦军重压三十多年的南方大国——楚,乘秦赵胶着之际,在公元前279年派大将庄跻率军向秦反攻,很快夺回黔中 郡,并乘胜追入秦之巴郡,攻取了旧巴国的都城枳。此后,庄跻因兵力不足而转兵南下,企图从南翼包抄秦军。秦的后方基地巴蜀地区仍面临着丧失的危险。> >   在后院起火的形势下,秦也无心再与赵国相争,共同的需要使双方坐到了一起。> >   公元前279年,秦昭王约赵惠文王在渑池相会。在盟会上,秦国君臣曾欲欺辱赵王,赵方以蔺相如为首毫不示弱,处处反击。双方虽然在折冲樽俎之际明争暗斗,似极可能发生冲突,但秦意在和赵,并未采取过激行动,故盟会气氛十分和谐,最后尽欢而散,双方实现了罢战讲和。> >    渑池会盟后,赵军立即东进击齐。齐国元气已伤,又兼君臣不和,所以连连败退。赵国不但巩固了对河间的占领,还跨过黄河夺取了齐国本土的高唐等地,齐襄王 被迫向赵屈服求和。而南下的秦军则取得了攻占楚国本土的巨大胜利,楚顷襄王被迫举国东迁,并向秦国卑辞求和。齐楚两国的复兴美梦在赵秦铁拳痛击下破灭了。> >   楚齐的威胁促成了秦赵的和好,而在威胁解除后,秦赵的友好也就到头了。公元前276年,秦军东进攻魏,重新经略中原。公元前273年,赵国派兵入魏,与秦发生华阳大战。勉强维持了六年的休战即告结束,两强的争霸之战重又开始。> >    综上所述,渑池之会并非人们认为的那样是强国与弱国的会晤,而是两大强国在实力基本平衡下的一次战略妥协。可以说,即使赴会的赵惠文王没有贤臣辅佐,秦 国也不会翻脸。蔺相如的大智大勇,不可能是渑池之会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秦赵两国相近的实力,决定了双方在会盟中的平等地位,这种地位并非由一二出色的外 交人员所能争来的。秦赵举行渑池会盟也决非偶然,它是双方共同的战略需要。因为秦赵长期僵持,互相消耗,必然会导致齐楚这两个昔日强国的复兴,这正是秦赵 两国都不愿意看到的。有鉴于此,与会双方达成默契的愿望,即建立彼此间较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以转移主力粉碎齐楚的复兴企图。所以,形势已经决定了秦赵两 强必须化干戈为玉帛,这完全也不是几个外交奇才所能左右得了的。

相关参考

蔺相如完璧归赵后渑池之会的故事

中文名称:渑池之会发生时间:公元前279年所属年代:春秋战国时代发生地点:渑池事件介绍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第二年,赵惠文王十七年(公元前282年),秦借口赵不跟它联合攻齐,派兵攻下赵的两座城池。赵惠文王十

历史典故 渑池之会的故事

渑池之会的故事  渑池之会出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秦王因完璧归赵一事恼羞成怒,派大将白起发兵攻赵,夺取简(今山西离石县西)和祁(今山西祁县),次年再夺取石城(今河南朴县西南)。又次年,

“渑池之会”的地点在哪里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渑池之会”的历史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与赵惠文王在秦国的渑池(河南省三门峡市)相会,两强正式休战。双方此后的战略目标,赵国全力攻打齐国,

秦昭王与蔺相如的渑池之会是怎样的

公元前282年,秦国派大将白起攻取了赵国的两块地方。第二年,秦国又派兵攻占了赵国的石城;又过了一年,再向赵国进攻,两国交战,赵国损失了两万多军队,但秦军的攻势也被遏止了。公元前279年,秦昭王想和赵国

历史百科 最不辱使命的饭局——渑池之会

渑池之会出席人物:秦襄王、赵文王、蔺相如饭局始末:赵国得到和氏璧,贪得无厌的秦襄王得此消息,派人送信给赵文王,愿意拿十五个城池换这块璧。蔺相如毅然承担出使秦国的重任并“完璧归赵”。不久,秦国攻打赵国,

春秋战国 第14节 赵奢救阙舆

  秦赵的渑池之会,让赵国喘了一口气,赵国借机以蔺相如为大将,率兵讨伐齐国,大败齐军,一直打到平邑(今山西省大同县东)。取得了对齐战争的小胜。>>  但转过年的公元前270年,也就是渑池之会的十年之后

将相和的历史背景

在战国的时候,在赵国发生了一个将相和的故事。那么,这个将相和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呢?这个故事发生在完璧归赵与渑池之会之后。在秦国提出要与赵王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的时候,蔺相如作为使者去了秦国。他看出了秦

将相和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不少于三十

战国时期,将相和故事发生在“完璧归赵”与“渑池之会”之后。在秦国提出要与赵王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的时候,蔺相如作为使者去了秦国。他看出了秦王并不是真心的想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这个和氏璧,便使计将和氏璧

历史百科 将相和

将相和蔺相如,赵国人;廉颇是当时赵国大将军,将相和的故事就发生在他们之间。自从“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结束后,赵王因为蔺相如的功劳大,封他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以上。廉颇对人说:“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

战国时《将相和》的历史故事

将相和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8课共6个含义《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