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齐桓公好服紫原文翻译以及寓意

Posted 管仲

篇首语:黑暗带来恐惧。知识可以点亮你,驱逐恐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 齐桓公好服紫原文翻译以及寓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 齐桓公好服紫原文翻译以及寓意

好服紫说的是受人民爱戴的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老百姓也跟着穿紫色衣服。由于紫色布料很贵,齐桓公就开始担忧了,于是他就向请教解决的办法,管仲让齐桓公对侍从说讨厌紫色衣服的气味,齐桓公照办,结果整个国境内再美人穿紫色衣服了。

原文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xiù:气味)。’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翻译

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整个都城的人都穿紫色的衣服。正在那个时候,5匹生绢也换不到一匹紫色的布。齐桓公对此十分忧虑,对管仲说:“我喜欢穿紫色的衣服,紫色的布料很贵,整个都城的百姓喜欢穿紫色衣服的风气不消失,我该怎么办呢?”

管仲说:“您想制止这种情况,为什么不试一下不穿紫衣服呢?您可以对身边的侍从说:‘我非常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在这时,侍从中有穿紫衣来晋见的人,你就说:“稍微退后点,我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

齐桓公说:“好。”

从这天开始,没有侍卫近臣再穿紫色衣服了;到第二天,城中也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第三天,国境之内没有人再穿紫色衣服了。

《齐桓公好服紫》是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本文以生动的实例说明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道理,告诫人们,作为领导人或具有社会影响的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行必须谨慎,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影响,否则将造成严重的后果。

相关参考

春秋战国 从“齐桓公好服紫”说起

《韩非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全国上下尽穿紫衣。这时,五件白色衣服抵不上一件紫衣的价格。桓公为此事发愁,对管仲说:“我好穿紫衣,紫衣就贵得很,举国上下好穿紫衣的风气有增无减,我怎么

春秋战国 齐桓公的故事 关于齐桓公的小故事介绍 齐桓公好服紫

齐桓公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霸主,他的一生有着很多有趣的小故事,这里就简单的为大家介绍其中的几个故事。第一个是他当年在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以后,帮助远在北方的燕国击败了山戎的侵略,并且一路打到了孤竹之

历史新知 皇帝穿黄袍始于何时

  唐朝以前的君王、皇帝,对穿什么颜色的袍服,并无定制。如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好穿紫色。《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按木火土金水(五行)

春秋战国 看贤人治国,管仲破厚葬文言文翻译

好服紫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了齐桓公是一个为百姓着想的明君,这次也不例外,他发现百姓崇尚厚葬,花费大量物资在葬礼上,齐桓公就开始担忧了,于是就找的解决办法,管仲认为百姓这样做是为了名声利益,最后针对这一点下

历史人物 唐朝的“官品服色制”是怎样的

不同于今日时装的五颜六色,古人衣服的颜色并不多,这与古代纺织和印染技术不发达有很大关系。>有一个寓言故事叫“齐桓公好服紫”,说得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爱好穿着紫色的衣服。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齐

历史人物 唐朝的“官品服色制”是怎样的

不同于今日时装的五颜六色,古人衣服的颜色并不多,这与古代纺织和印染技术不发达有很大关系。>有一个寓言故事叫“齐桓公好服紫”,说得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爱好穿着紫色的衣服。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齐

春秋战国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原文及翻译

本文大致是讲给解释君王为何要以民为天的故事,供学习文言文的朋友阅读参考,希望此篇文章能够对大家学习文言文有所裨益。原文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

春秋战国 扁鹊见蔡桓公治病的寓意及翻译

见到蔡桓公发现他有点小病便提醒他,蔡桓公不以为然。之后扁鹊再三拜见蔡桓公并提醒他,蔡桓公非常的不悦,以至于最后蔡桓公病痛时寻扁鹊,扁鹊知无药可救早已逃之夭夭了。本文通过记叙蔡桓公因讳疾忌医最终致死的故

春秋战国 齐桓公伐楚原文译文及注释

齐桓公伐楚原文译文及注释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

春秋战国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文言文翻译参考

伐楚大致说齐桓公在打败菜国之后,接着又率领诸侯国军队攻打楚国。在大军的压迫下,楚成王派使者交涉未有成果,结果齐桓公临时驻扎在召陵,随时准备开战,这时楚成王又派屈完到齐军中进行交涉,最后屈完以他的睿智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