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 苏联·1930年对波德林学派的批判
Posted 学派
篇首语:所谓活着的人,就是不断挑战的人,不断攀登命运险峰的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苏联 苏联·1930年对波德林学派的批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苏联 苏联·1930年对波德林学派的批判
1930年对波德林学派的批判
波德林学派是二十年代形成的以阿·莫·波德林(1881—1963)为首的一个派别。波德林派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机械论,但否认矛盾的普遍性,认为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出现在过程中的,主张用对立面的相互调和来解决矛盾,反对对立面的斗争。三十年代初,以马·米丁和帕·尤金为首的一批年轻人对以波德林为首的哲学界领导提出非难,认为波德林等只从理论上解释黑格尔的辩证法而脱离了政治经济领域里的斗争,指责哲学战线跟不上“大转变”的形势,中央监委委员、《布尔什维克》杂志编委叶·雅罗斯拉夫斯基支持米丁等人,认为在批判机械论者错误的同时,也要纠正辩论者的错误。波德林学派起而反击这种责难。1930年10月,双方的争论日趋激烈,最后发展成为一场政治斗争。反对波德林学派的H.斯克雷普尼克、雅罗斯拉夫斯基揭发波德林曾参加过孟什维克组织和他在流放中的政治表现,使波德林被迫承认了一系列政治错误。12月9日,斯大林对这场哲学论战作了结论,把波德林称为“孟什维克化的唯心主义”。1936年,批判波德林学派又开始升级,波德林学派被宣布为反革命分子和叛徒。
相关参考
1908年召回派和最后通牒派的产生这两个派别产生于1908年,是由部分布尔什维克组成的“左”倾机会主义的派别性集团。召回派的代表人物是波格丹诺夫、卢那察尔斯基、阿列克辛斯基、波克罗夫斯基等。召回派的主
苏共二十大及其对个人崇拜的批判1956年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以下简称苏共二十大)是苏联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这次大会确定的路线以及批判斯大林的错误,对苏联国内,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发生
1919年俄共民主集中派的产生俄共(布)党内的一个派别集团。该派别形成于1919年。其代表人物是萨普尤诺夫、奥新斯基、斯米尔诺夫等。该派反对在工业中实行一长制,要求在党内有组织派别和集团的自由。他们还
1967—1970年苏联导弹和军事人员进驻埃及埃及在1967年“六·五战争”之后,向苏联发出了军事援助的请求。1967年6月21-24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波德戈尔内和苏军总参谋长扎哈罗夫元帅率团访问
1977年3月31日《苏联莫桑比克友好合作条约》签署莫桑比克于1975年独立后,苏联加强了在莫桑比克的影响,两国关系密切。1977年3月3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波德戈尔内访问莫桑比克,两国在莫
朝鲜金日成大清洗 还在朝鲜战争期间,金日成就对威胁到他的干部进行清洗,经过1956年对莫斯科派和延安派的排挤和打击,到1958年形成了金日成一统天下的局面。 1945年12月苏联占领当局逐渐把以曹
1971年5月27日《苏埃及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971年5月2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闭主席波德戈尔内与埃及总统萨达特在开罗签订了《苏联-埃及友好合作条约》。条约全文为15条,主要内容有:双方继续发展
苏联·苏共中央1953年七月全会1953年7月10日,由《真理报》报道。这次全会不仅解决了贝利亚的问题,还讨论了范围广泛的政治和经济问题,并通过了相应的决议。不难看出,七月全会已经开始批判个人崇拜和斯
1936—1939年苏联的肃反运动斯大林时期大规模清洗和镇压党内外“阶级敌人及其代理人”的斗争。共进行过两次。第一次是在1928—1930年,肃反的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1928年春宣布“沙赫特案件”,
1923年工人真理派出现这是新经济政策初期形成的一个反对派。该派的代表人物是亚·亚·波格丹诺夫。工人真理派反对新经济政策,认为新经济政策是资本主义关系的复辟。该派认为俄共(布)已经蜕化变质,布尔什维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