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 苏联·贝利亚事件
Posted 赫鲁晓夫
篇首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苏联 苏联·贝利亚事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苏联 苏联·贝利亚事件
苏联·贝利亚事件
1953年6月下旬,贝利亚突然被逮捕,随后又被处决。贝利亚的垮台,导致苏联对政治体制中国家安全机关凌驾于党和国家之上的弊病进行重大的改革,对苏联后来的社会主义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拉夫连季·巴夫洛维奇·贝利亚出生于1899年,1917年3月加入布尔什维克党,1921—1931年在格鲁吉亚和外高加索安全机关担任领导工作,随后担任格鲁尼亚党中央第一书记。1934年他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1946年又成为政治局委员。在斯大林逝世前的许多年内,贝利亚一直是党和国家的核心领导成员之一。特别是在1938—1945年间,他担任苏联内务人民委员的重要职务,此后仍以政治局委员的身份牢牢控制着国家安全机构,对苏联的大规模镇压和破坏法制负有重大罪责。但在斯大林逝世后,贝利亚却成了苏共领导集团中的第二号人物,担任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和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的职务,而且重新当上了内务部长。同时,贝利亚在苏共中央主席团内也表现得异常活跃,一个接一个地提出建议,同赫鲁晓夫等人发生冲突,使他们得出结论: “贝利亚在磨刀了”,于是便决定先下手为强,把贝利亚搞掉。应当指出: 在贝利亚事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赫鲁晓夫。赫鲁晓夫早在40年代就认为,斯大林逝世后应阻止贝利亚在党内占据领导地位。在为病危的斯大林值班守护时,赫鲁晓夫又同布尔加宁商量了如何对付贝利亚的问题,提出无论如何不能让贝利亚当上国家安全部长,否则就是 “我们的末日”。在认定贝利亚 “在磨刀”之后,赫鲁晓夫就紧急行动起来,在苏共中央主席团内进行逐个串连,取得主席团多数成员的赞同,随后召开主席团会议。会议主持人是马林科夫,但第一个起来作长篇发言揭发和批判贝利亚的是赫鲁晓夫; 最后提议撤销贝利亚一切职务的也是赫鲁晓夫; 甚至逮捕时起来揪住贝利亚手臂的还是赫鲁晓夫。因此,赫鲁晓夫在这一事件中显然起了主要作用。从形式上看,贝利亚的命运仅仅通过苏共中央主席团的一次会议就作了决定,但实际上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斗争。赫鲁晓夫等人事先组织了朱可夫等11位高级将领,在当时的国防部长布尔加宁的精心安排下,身带武器进入克里姆林宫,埋伏在会议室隔壁房间里待命。马林科夫一声令下,他们就冲进会议室,逮捕了贝利亚。与此同时,莫斯科市内也布置了军队。除动用军队以外,赫鲁晓夫等人还采取了先逮捕后找罪证、先处决后审判的办法。当时,对党和国家第二号人物采取这种作法,连赫鲁晓夫自己也觉得心里有亏。但人们很容易理解,当时采取非常手段清除贝利亚,是在内务部凌驾于党和国家之上这种不正常局面下唯一可行的办法。情况表明,贝利亚的垮台是深得人心的,因为他掌管内务机构十多年,树敌过多,罪责严重,许多群众把他看作内务机构过去严重破坏法制的罪人; 上层领导集团也是人人害怕,把贝利亚看作恐怖的象征,唯恐危及自身。因此,贝利亚的垮台,理所当然得到多数人的拥护。显然,贝利亚的问题,实际上反映了苏联政治体制中的一个严重弊端,即内务部的特殊地位问题; 而贝利亚的垮台,恰恰说明从上到下都有要求彻底改变内务部凌驾于党和国家之上这种不正常局面的强烈愿望。总之,贝利亚的垮台是不可避免的。贝利亚事件对苏联后来的社会政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实际上是苏联对斯大林时期国家安全机关凌驾于党和国家之上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的开始,导致了积极的后果: 一是苏联开始大规模的平反工作。贝利亚的垮台,在苏联引起极大反响,要求平反的呼声急剧增高,平反工作也加紧进行。1954年,苏共中央成立一个调查委员会,专门从事平反和恢复名誉工作。到1956年苏共二十大前,已有7679人被恢复名誉。苏共二十大后,平反的规模更大,对30年代以来的案件几乎都作了重新审查。二是苏联开始批判斯大林的错误。赫鲁晓夫等人在揭露和调查贝利亚的罪行时,逐渐把责任追到斯大林身上。苏共中央1953年七月全会在处理贝利亚问题的同时,已经开始批判个人崇拜,强调集体领导。七月全会以后,《共产党人》杂志又多次发表长篇文章,批判个人崇拜,虽然没有具体指名,但显然是针对斯大林的。到苏共二十大公开批判斯大林,赫鲁晓夫在大会上作了震惊世界的“秘密报告”。三是开始改组内务机构,降低内务部的地位,限制国家安全机构的职权。苏联把内务部重新一分为二,于1954年3月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即“克格勃”) ,使分开后的内务部变成一个单纯维护社会治安的机关; 大批撤换安全机关的干部,处决一批内务机关的高级领导人,其余的干部也大都被调离,而从党团组织中选派大批人去取代,整个内务机关和安全机关的人员编制也大大缩减; 限制安全机关的职权,撤消内务部直属“特别会议”和废除原先采用的“特别程序”,加强法院和检查机关的职权,规定审理一切案件都应遵守法定的正常程序,判决要由法院做出,整个司法过程要受检察机关的监督。通过以上各种措施,便摧毁了内务系统过去所形成的那种凌驾于党和国家之上的“独立王国”。四是开始完善立法。苏联制定《刑事立法纲要》和《刑事诉讼法纲要》,强调: “只有根据法院判决,才能适用刑罚”; “非依法定根据和法定程序,不得把任何人当作被告追究”; “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独立,只服从法律”; “被告人有辩护权”等等。这都有助于防止过去那种破坏法制的行为。人们看到,贝利亚事件是苏联最后一次沿用过去那种通过杀人来解决党内矛盾的老办法。自此以后,法制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苏联再没有用肉体消灭办法来对付党内斗争中的失败者。
相关参考
在世界上,曾经发生过很多核事故,像我们熟知的三哩岛核事故、福岛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时间等等。切尔诺贝利事件发生于1986年4月26日,虽说已经过去了30多年了,但是现在再想想事件经过,仍然会让人心有余悸
在世界上,曾经发生过很多核事故,像我们熟知的三哩岛核事故、福岛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时间等等。切尔诺贝利事件发生于1986年4月26日,虽说已经过去了30多年了,但是现在再想想事件经过,仍然会让人心有余悸
苏联核泄漏事件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前苏联基辅市北130公里的地方,是前苏联1973年开始修建,1977年启动的最大的核电站。 1986年4月25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动力站开始按计划进行定期
【苏联核泄漏】苏联发生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 事故后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鸟瞰 1986年4月26日,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在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乌克兰基辅市以北130公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灾难性
“政治警察时代”的终结——贝利亚事件1953年7月10日,苏联国家通讯社塔斯社报道:几天以前,苏共中央举行了全会,听取并讨论了马林科夫代表中央委员会主席团所作的关于贝利亚罪行的报告。贝利亚企图把内务部
苏联 苏联·1986年4月26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重大事故
1986年4月26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重大事故1986年4月26日,苏联乌克兰共和国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一座核反应堆发生爆炸,造成大量核泄漏,对人员伤亡造成巨大损失,震惊苏联和全世界。6月1
1911年贝利斯案件沙皇政府和黑帮分子迫害俄国一个砖厂的营业员犹太人门·捷·贝利斯的冤案。贝利斯被指控出于宗教仪式的目的杀害了信奉基督教的俄国男孩尤辛斯基,而真正的杀人犯却在司法大臣舍格洛维托夫的庇护
1980年10月8日苏联叙利亚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980年10月8日由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和叙利亚总统哈菲兹·阿萨德在莫斯科签署,12月2日生效,有效期20年。条约共有15款。条约谴责了殖民主义、种
1953年6月赫鲁晓夫对国家安全机构进行改组为限制斯大林时期苏联国家安全机构的权力,赫鲁晓夫在清除了贝利亚等人之后,于1953年6月开始整顿国家安全机构,撤换了大批忠实于贝利亚的工作人员,其中一些高级
苏联·苏共中央1953年七月全会1953年7月10日,由《真理报》报道。这次全会不仅解决了贝利亚的问题,还讨论了范围广泛的政治和经济问题,并通过了相应的决议。不难看出,七月全会已经开始批判个人崇拜和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