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 朝鲜1894年农民起义
Posted 政府
篇首语: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朝鲜 朝鲜1894年农民起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朝鲜 朝鲜1894年农民起义
朝鲜1894年农民起义
1894(农历甲午)年爆发的朝鲜农民起义,从一个地区的农民暴动发展成全国性的农民革命运动,这是朝鲜近代史上一次革命高潮。它前期主要反对本国封建统治,后期打击的锋芒指向日本侵略者,成为朝鲜民族解放运动的起点。
1885—1894年的朝鲜社会
朝鲜开港后,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从甲申政变①到甲午农民起义的10年间,外患交迫,内政腐败,民不聊生。
随着资本主义列强在东方的角逐,朝鲜也成为国际纷争在远东的交汇点。甲申政变前,清政府派往朝鲜管理关税的德国人穆麟德,渐得朝鲜国王信任,兼办外交事务。他极力怂恿朝鲜与俄国订约,以俄国为靠山。1885年初,他策划请俄国派教官训练朝鲜军队,煽动朝鲜国王派员(金镛元)往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求俄保护。朝鲜政府的亲俄倾向引起英、日两国的关注。恰在这时,英俄因阿富汗问题发生冲突。俄军舰集结于海参崴。英国恐俄国南下危及它的远东利益,在同年4月强占朝鲜南海巨文岛,防止俄国南侵。俄国向清廷施加压力,威胁中国政府若承认英国占领巨文岛,则俄国将占朝鲜其他岛屿或陆地。同时,通过穆麟德斡旋朝俄密约:由俄国保护朝鲜;派军舰据守朝鲜海口(东海岸永兴湾);训练朝鲜军队。日本对英俄冲突极为忧虑,尤恐俄国借此夺取朝鲜。但因“支持”开化派发动政变,引起朝鲜君臣不满,不得直接干预。于是日英两国极欲同中国“合作”。通过中国强迫朝鲜政府取消密约,斥退穆麟德,聘任美国教官训练军队。并推荐前美国驻天津领事德尼为朝鲜政府外交顾问,又推荐中国海关税务司美国人墨理贤经理朝鲜海关。
但是,闵妃政府鉴于中日两国军队已撤离朝鲜,英占巨文岛迄未解决,又传金玉均勾结日本东山再起,依然欲结俄为后援。朝鲜政府中的亲俄派在闵妃的指使和国王暗许下,通过俄国公使韦贝,要求俄国派军舰相助,防备英国和支持朝鲜“独立”。亲清的闵泳翊向清廷驻朝鲜大员袁世凯告密。经清政府与俄交涉,俄外交部表示,日后如韦贝送来朝鲜请求保护的密函即作废。朝鲜政府也以密函系小人伪造为托辞申明作废。事实上,这只是单方面行动。俄国虽然想染指朝鲜,以对抗英古巨文岛,但决不可能派军舰保护朝鲜,刺激中国和英国联合抗俄。俄国从当时利益考虑,倒想争取清廷协助,促使英国自巨文岛撤退。
英俄两国的基本政策是维护朝鲜作为缓冲地带,宁愿朝鲜保持从属中国的现状,并且都想利用中国牵制对方。当时,朝鲜乃至中国的主要危险还不是俄国,而是日本和美国。
甲申政变后,日本在朝鲜的势力遭到很大打击。但它并没有改变侵略朝鲜政策,只是变换手法,采取渐进的策略:一面维持既得权益,加强经济侵略和移民侵略;一面积极备战,待时机成熟再以武力独霸朝鲜,入侵中国。
日本政府就和战问题曾举行会议。黑田清隆主张,乘中国刚经过中法战争,即派兵夺取朝鲜,与中国一战,否则再过3年日本恐非中国敌手。但伊藤博文等鉴于形势不利而反对“速战”。伊藤认为,“我国现当无事之时,每年出入国库尚短1千万元左右,若遽与中国、朝鲜交战,款更不敷,此时万难冒眜。至云三年后中国必强,此事直可不必虑。”井上馨也认为,“中国之不足惧,人人皆知,无须多论。至黑田欲即取朝鲜,与中国动兵,此时我国粮饷实来不及,且使我与中国、朝鲜构兵,俄人势必乘机占取朝地”。日本看透清廷外强中干,知其阻挡不住日本向外扩张。因此,当俄国企图插足朝鲜时,日本自然乐于和中国“合作”。在甲申政变后,袁世凯对朝鲜采取积极干涉行动时期,日本就以渐进的策略加紧经济侵略和移民。
1894年以前,资本主义列强对朝鲜的经济侵略形式,主要是直接掠夺和商品输出。在各国对朝鲜的经济侵略中,日本一直处于绝对优势。日本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在通商口岸开设银行、商馆和流通日币的特权,垄断着整个朝鲜航运,在朝鲜对外出口贸易中占压倒地位。1885至1890年,朝日贸易总额占朝鲜海上外贸总额的80%。1892年,朝鲜700万元外贸额中,日本占480万元(中国只占220万元)。1892年,开入朝鲜各港口的船只吨位为39万吨,其中日本船只为32万6千吨(中国船只只有1万5千吨)。当时,日本把朝鲜作为大米、黄金和其他原料供应地。这是日本为解决粮荒、发展工业和建立金本位所必须的。1888至1893年,平均每年主要从朝鲜进口大米56万石。1885至1887年,进口朝鲜黄金相当于日本黄金产量的4倍。从开港至1894年,日本向朝鲜移民,由54人增加到9,354人。他们多少都受到日本政府的资助和指使。在朝鲜的日本商人多兼高利贷资本家,采取野蛮的剥削方式,在各地收购黄金和谷物、棉花、皮革等农产品。他们往往趁春荒向朝鲜农民贷款。条件是以其收获的全部和一部分偿还。大批朝鲜农民连生活所需的食粮也被日商掠去。1889年,朝鲜政府在人民的压力下,被迫实行《防谷令》,禁止向日本出口谷物。但在日本武力威胁下复被撤销。1893年朝鲜外贸的88%是农民廉价出售给日商的农产品。日商掠购农产品,成为日本侵略朝鲜初期攫取巨额利润的主要途径。由此带给朝鲜农民的灾难十分深重。
美国在朝鲜,一直采取与日本共同侵略的合作政策。甲申政变后。美国人德尼与墨理贤出任朝鲜要职,正是美日勾结的产物。当日本受挫不能插足朝鲜政权的情势下,唯有依靠戴着“和平”、“公正”假面具的美国人。美国军事教官、政治顾问、传教士、技师和冒险家相继来到朝鲜。这些美国人和日本殖民者一道,在美、日驻朝公使馆的指示下,从事离间中朝关系的活动。德尼极力怂恿朝鲜政府“结洋独立”。1887年朝鲜与欧美通使就是德尼策划的。在清政府压力下,德尼终被撤换。但是,美日推荐的李仙得任朝鲜内署协办,实际上成为朝鲜政府的顾问。他是美日合作政策的执行者。美国也致力于在朝鲜加强经济势力。朝鲜政府特许美国企业家在朝鲜开矿、航运、采珠、伐木和开办工厂。
面临资本主义列强在朝鲜角逐,中国清政府本应改变对朝鲜的政策,放弃宗属关系,与朝鲜结成反侵略的同盟。可是,清政府的昏庸和反动决定它必然走向加强“宗主权”,积极干涉朝鲜内政外交的道路。甲申政变后,中国在朝鲜的威势大张。1885年,委派袁世凯接替驻朝商务委员陈树棠,并升格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北洋大臣李鸿章就此写信给朝鲜国王, 暗示“以后贵国内治外交紧要事宜,望随时开诚布公,与之商榷,必于大局有裨”。
袁世凯对朝鲜的干涉政策,首先表现在干涉朝鲜外交。1887年8月,在美国顾问怂恿下,朝鲜决意派朴定阳为驻美全权大臣,沈相学(后改赵臣熙)为驻欧各国全权大臣。袁世凯极力阻挠。但在美国支持下,朝鲜断然派使赴美。这对迷恋中朝宗属关系的清政府来说,是对“上国”尊严的挑战。袁世凯主张严办朴定阳,朝鲜政府只得将朴暂时免职。派使赴欧也未能成行。
对朝鲜电讯、关税和贷款等各方面,袁世凯也全力控制。日本在1883年取得在朝鲜架设电线的权利。甲申政变后,清政府意识到为了控制朝鲜局势,必须信息灵通。1885年7月,清政府与朝鲜订立《中朝电线条约》。由中国电信局贷款,架设两条电线。一条自京城汉城向北经义州(今新义州)入中国境内凤凰城。一条由汉城南下至仁川。线路架成后,朝鲜对外电报可直接由中国天津、上海转发。比经由日本架设的釜山至长崎海底电缆转发便利(因当时自汉城至釜山没有电线,须由驿运转递)。这不但削弱了日本海底电缆的作用,打击了日本利益,而且万一朝鲜有变,中国能迅速得到情报,可随时调动驻旅顺和东北的海陆军队。1887年,中朝签订京釜电线条约,由中国电局修建汉城至釜山陆路电报线(1888年完成)。这样,清政府把持了朝鲜的电讯。
1889和1890年,在德尼和李仙得策划下,朝鲜政府接连向外国(主要向美国)借债。美国等列强企图从中国手中夺取朝鲜海关行政权。清政府采取主动措施,于1892年8月和11月,分别从政府经费中拨款,由华商出名借给朝鲜10万两(共计20万两),以朝鲜关税作抵押。其意义在于使清政府更牢固地掌握朝鲜海关,控制朝鲜财政的主要来源,也控制外国入侵朝鲜的一条通路。
袁世凯在朝鲜执行的干涉政策,刺激了朝鲜民族情绪,使日、美侵略者的阴谋扩张活动有机可乘。朝鲜政府嫉恶清廷干涉、要求自主的愿望日益增长。1889年要求撤换袁世凯,被李鸿章拒绝。
朝鲜封建统治阶级不顾外患交迫、生灵涂炭,在外国势力操纵和挑拨下,争权夺利愈演愈烈。整个朝鲜政局极不稳定。由于清廷势力在政治上占据优势,这一时期朝鲜政府的实权仍然掌握在亲清守旧的闵氏一派的两班贵族手中。皇室和闵氏家族等权贵日夜宴乐,不知抚恤民灾兵饥。皇室费用无止境地增加,各种赔款借款①本息的偿还,以及土地兼并带来纳税地的锐减②,造成国家财政危机。为充实财源,朝鲜政府大收各种苛捐杂税,使农民和其他生产者负担更加沉重。另外,洋货不断涌入,封建统治阶级为购买洋货玩物,对货币的欲望越来越大,对人民的压榨越来越残酷。卖官鬻爵成风,花钱买得一官半职便使尽手段敲诈勒索,弄得民不聊生。当时一位农民起义领袖吴知泳就此情状写道:“村村哭声连天,人人怨声载道,八道百姓民心惶惶。两班官吏以至富豪,既已鱼肉百姓,民恶之能不以为敌?!”
农民不堪忍受双重压迫,为了生存下去,在全国各地连绵不断地爆发起义和骚动。其中有代表性的农民起义地区,1885年有黄海道的兔山,京畿道的骊州和江原道的原州;1888年有咸镜道的高山和永兴;1889年有咸镜道的吉州,全罗道的全州和光阳,江原道的旌善,京畿道的水原;1890年有庆尚道的咸昌;1891年有济州岛,江原道的高城,黄海道的平山;1892年有咸镜道的咸兴、德源和会宁,江原道的狼川,庆尚道的醴泉;1893年有平安道的咸从和中和,京畿道的仁川和开城,忠清道的黄涧和清风,江原道的金城,黄海道的载宁、铁岛和黄州,全罗道的古阜、泰仁、全州和益山等地。各地农民成百上千自发地结队而起,袭击官衙和两班及豪绅的住宅;惩办或赶跑吏绅;砸开牢门释放无辜的百姓;打开官府和土豪的粮仓,把粮食分给贫苦的民众。1893年全罗道罗州、康津、井邑等地的起义还提出“击攘洋夷”口号。从当时朝鲜社会阶级斗争形势看,一场农民大革命的客观条件成熟了。
农民革命的形势要求有一个组织形式和口号。当时,可供农民革命利用的组织形式,就是盛兴于南方各地的东学教。它是类似宗教的民间秘密结社,1860年庆州人崔济愚始创,融合儒、佛、道教的教义而成。号称“东学”,意在与天主教所代表的“西学”相抗。东学教的一个基本思想是“人乃天”,“天心即人心”。否定来世的存在,强调“后天开辟”,实现“地上天国”,改善人世间的生活。它主要代表失势破落的封建贵族利益,带有一定的反政府、反侵略倾向,客观上反映了农民的一部分要求。农民是它的基本群众。它的教义所反映出来的一些平等思想,使农民在精神上得到一次解放。它的活动一开始就被封建统治者视为惑众的邪教,遭到严禁和镇压。1864年崔济愚被捕,遇害于大邱。第二任教主崔时亨借开展为教祖伸冤运动扩大势力,争取合法地位。1892年末和1893年初,先后在全罗道参礼邑和京城(汉城)景福宫前组织两次集会斗争。都因“为教祖伸冤”这个抽象口号不能发动群众而失败。1893年3月,东学教为动员民众力量, 提出“惩办贪官污吏”、“斥倭斥洋”口号。南方的全罗、忠清、庆尚三道的教徒和农民2万余人,在忠清道报恩邑集会。由于封建政府的镇压和东学教领导人的妥协,历时20多天后被官军驱散。报恩集会是农民在宗教外衣下展开的一次大规模集会示威斗争。东学教提出的口号在农民中影响很大,适应了农民起义需要。
古阜起义与反封建斗争
朝鲜南部,尤其是三南①地方,为皇粮、税米和外销农产品的主要来源地,赋重刑苛。加之釜山、仁川先后辟为通商口岸,又最早成为外国资本主义商品市场。围绕土地问题所表现出来的阶级矛盾,以及外国侵略势力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异常突出。
古阜郡是全罗道重地。东津江经白山分流古阜两侧入西海。它虽不滨海,但附近有茁浦、盐所、东津和沙浦四港,是大米集散地。距古阜以西20朝里①滨西海岸的茁浦,设有官府漕仓,是税米转运站。督征税米的监官来往不绝。船商也常来常往,又是官府收取船税之所。1892年,贪官赵秉甲任古阜郡守。一到任就开始横征暴敛。古阜邑北, 东津江上游原有一个叫万石洑②的堤堰。1893年春,赵秉甲强令农民在旧堰下面另筑新洑。秋后,每斗落田③按等次分别征收税米2斗和1斗。仅水税一笔就榨取700多石④。在此之前,还挖空心思对事先答应免税的开荒地,在秋后也强行征税。肆意以不孝、不睦、淫行等各种罪名敲诈勒索。把每结田纳16斗精米的“大同米”⑤折合现金征收, 然后购次米上交国库,从中渔利。搜刮民财为其父建阁树碑。古阜农民忍无可忍,先后两次到郡衙陈情要求减免水税。赵秉甲非但不允,反而拘捕了递送呈文的农民代表。替农民写陈情书的就是当地塾师全琫准。
全琫准字明淑,号海梦。1854年出生在全罗道高敞郡一个乡村塾师家庭。家境清贫,自耕田地3斗落,过着“朝饭夕粥”的生活。比起一般贫苦农民,他有一点文化,对本地以外的世界也有一些见识。他一直生活在乡村,身受封建压迫,很了解民众的疾苦。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于1890年加入东学教,并任古阜地区接主①。后游历道府全州和京城等地,对时局更有进一步的认识。1893年两次为民请愿失败,其父全彰爀也被捕,死于乱杖之下。现实使他切身感到对付贪官污吏光凭请愿不行,只有奋起反抗。
1893年11月后,全琫准同宋大和等当地东学教人开始谋议起义。决定先打古阜,再占全州,直捣京城。经过几个月的准备,1894年2月15日(农历甲午年正月初十)拂晓,全氏率数百名古阜农民,汇集于离古阜不远的马项集。与前一天晚从泰仁县召集来的300多名农民和东学教徒汇合。他们手持锄头和长矛向古阜进发,一举攻破古阜邑。袭击郡衙,夺取军械,占领古阜。郡守赵秉甲逃走。起义农民烧毁地契和卖身契,惩处残暴的官吏和地主恶霸,砸开牢门释放无辜百姓,打开粮仓把强征来的税米重新发还给农民。3、4天内,全郡有15个村镇农民纷纷加入起义行列。起义农民攻占古阜后,即将主力转移到马项集待机。一面观察政府动向,一面号召邻近郡县民众举旗响应。
封建政府得悉古阜起义后, 马上派长兴府使李容泰为按核使,前往镇压和招抚。李容泰对起义农民和东学教人大肆捕杀,株连家属,更激起人民的反抗。全氏率起义农民再占古阜,赶跑按核使。接着,占领军事要地和官府粮库所在地——古阜郡白山。白山高50公尺,三面临东津江,利于据守。土地肥沃,又有常年储米谷4千石的官库,容易解决粮食补给。5月2日(农历三月二十七日),全琫准发布有名的白山檄文。阐明斗争宗旨:“吾辈举义至此,决非他故。所望拯百姓于涂炭,奠国家于盘石。当内斩贪虐之官吏,外逐横暴之强敌。举凡苦于两班、富豪之民众,与夫受辱于方伯、守令②之小吏,皆与吾辈同其怨恨,勿少踌躇,勿失良机,其速奋起”。
朝鲜1894年农民义起形势图
古阜起义农民在白山扎营不到几天,就有邻近的兴德、高敞、茂长、井邑、泰仁、金沟、金堤等郡县8千多人在当地东学教接主带领下,从四面八方会合而来。除大多数贫苦农民外,还有东学教徒、奴婢、城镇贫民,以及一些失意的儒生、两班、乡班①和地方胥吏。一致推戴全琫准为总大将,孙和中、金开南为总领管,金德明、吴时泳为总参谋,崔景善为领率将,正式编成一支农民军,队伍达1万3千人②。他们的行动纲领是:不杀人,不伤物;忠孝双全,济世安民;逐灭倭夷,澄清圣道;驱兵入京,尽灭权贵。农民军头系白巾,手持竹枪,士气昂扬。揭起“辅国安民”的大旗,乘胜前进,连克扶安和金沟两县。古阜起义与白山起兵的消息,震动了全罗道53个郡县。该道监司金文铉遣使晓喻无用,即率800营兵和800褓负商③团组成的壮丁共千余人出讨。5月11日夜,农民军以伏击战术,在离古阜10朝里的黄土岘歼敌700余名,缴获大量军械和食粮。当夜又攻克井邑,直逼道府全州。封建政府惊恐万状,匆忙派全罗兵使兼壮卫营正领官洪启薰为两湖④招讨使,率800壮卫营兵乘清政府军舰由水陆两路南下,抢先进驻全州。壮卫营是京师精锐部队,由外国教官训练,使用洋枪洋炮。但惧于农民军的声威而士气低落。到全州只剩下470人,有330人开了小差。不得不再增派300壮卫营兵和500江华兵丁。农民军考虑到火力不足,尚需夺取地方官衙军械装备自己,决定暂不攻全州,先打全罗道西海岸各郡县,连破兴德、高敞、茂长。
在茂县,全琫准偕同孙和中、金开南联名发表文告,痛斥戚族权臣,历述“自公卿以下,以至方伯守令,不念国家之危殆,徒切肥私润已,骄侈淫昵,八路鱼肉”。进一步阐明“以辅国安民为死生之誓”。这篇文告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各地接连爆发农民起义。洪启薰京师惧于农民军的声威不敢出讨。当得知京城又派出援兵才从全州南下沿途烧杀掠夺。农民军4千立即北上迎战。在长城郡黄龙村诱敌深入,重创京师主力,并乘势于5月17日占领灵光,21日攻下咸平、务安,22日向罗州进发。农民军越战越强,已有野炮、马匹、盔甲等武器装备。全琫准还为农民军制定了12条纪律:降者受待;困者救济;贪者追之;顺者敬服;走者勿追;饥者馈之;奸猾息之;贫者赈恤;不忠除之;逆者晓喻;病者给药;不孝杀之。违令者囚之狱。农民军纪律严明,深受人民拥护。一位日本记者在当年5月26日东京《日日新闻》上报道说:“东学党有不耽酒色、不吸烟等规定。人人遵守……严禁践踏农田和妨害农作……所到之处都以现金交易,商业照常进行,无危害之患。在人民中声誉很好。”
在胜利的形势下,全琫准不失时机地于5月31日率农民军主力万余人向全州挺进。全州判官闵泳升第一个逃走,守城军放了几炮也四散逃窜,农民军当天就打下全州城。3千农民军进驻全州,余部留守各要地。全琫准发布安民告示,阐明保国安民的宗旨。同时向吏绅申明:无罪者不问,有罪悔过或倒戈者宽大,违抗者杀之。并在全州府南门张贴榜文,揭露戚族势道政治的弊端和声讨招讨使洪启薰的罪行。两天后,6月1日,洪启薰率京师1,500人至全州城下,列阵于全州城南的完山一带。完山高183公尺,隔全州川与全州相望。官军俯城开炮,攻不破农军固守的城池。相持数日,毫无对策。全州距京城500朝里,是朝鲜南部战略要地,也是李氏王朝发祥地。攻克全州的消息给各地人民莫大鼓舞。忠清、庆尚、京畿、江原和黄海等南方各道,也接连爆发不同规模的农民起义,形成全国性的农民战争。
全州失守,各地农民起义,交通中断,京城粮源财源告急,使封建统治者大为震动。他们镇压无济于事,便暗地敦请清政府出兵。6月1日,朝鲜政府兵曹判书闵泳骏送乞援书于袁世凯,请求转电李鸿章“酌派数队,速来代剿”。同时,一面增派京师阻止农民军北上,一面施展缓兵之计,利用农民军的爱国感情提出休战。指使洪启薰和新任全罗监司金鹤镇,以国王敕谕与农民军议和。他们劝诱说,若两军继续交战不仅王朝发祥地将变成废墟,而且外国军队还会趁机出兵干涉。假惺惺地提出双方同时撤出全州。并许愿设法使外国军队撤走,接受农民军要求,立即实行各项改革,允许农民军在各郡县设置农民自治机关“执纲所”。
农民军打下全州后,本来准备同忠清道农民起义军会合直取京城。可是,以崔时亨为首的一派上层领导人,极力反对农民起义扩大发展。他们向各地发出通告:“借道酿乱不义也。湖南全琫准和湖西徐璋玉,皆为国家之罪人、师门之逆贼。吾辈当聚力而攻之。”这时,清日两国军队以朝鲜动乱为口实,相继出兵。农民军在全州攻防战中伤亡颇大。农忙季节临近,多数农民归乡心切。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军不得不暂时放弃北上。6月10日,与政府官军缔结了全州和约。农民军于2天后,即占领全州第12天撤出该城。在起义高潮停战罢兵,这是农民军在政治和军事上的严重失误。
农民军在和约中提出12点改革弊政方案作为休战条件: 1、消除政府同教人之间的宿怨,共同协力庶政。2、清查贪官污吏的罪行,严加惩处。3、严办横暴的富豪。4、惩戒不良的儒林和两班。5、烧毁奴婢文书。6、改善七种贱民①待遇,不得强制白丁戴平壤笠①。7、准许年轻寡妇改嫁。8、废除一切苛捐杂税。9、打破门阀任用官吏。10、严惩私通日本者。11、废止既往一切公私债务。12、平分土地。从内容上看,它反映了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要求和愿望。在朝鲜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人民参政与平分土地。
休战后,全罗道农民军解散,军事行动基本停止。农民起义转入以建立执纲所为中心、以改革弊政为内容的政治斗争。全琫准等农民军领袖分据各地,领导农民在全罗道各郡县建立执纲所。同时收集分散的武器组织执纲所护卫军。执纲所是朝鲜人民建立人民政权的初步尝试。它是农民用枪杆子打出来的。其中罗州、南原和云峰三县是直接用武力建立的。执纲所设执纲一人,下置书记、省察、执事、童蒙等议事员若干名,地方官吏协助工作。它专事处理人民的诉讼、检查官吏的公文、勒令富豪退还民财、释放被关押的百姓等庶政。全罗道53个郡县的实权一时掌握在农民手里。封建统治阶级惊呼“湖南一带为混沌世界”。但是,由于地方官吏暗地里阻挠,改革方案无法付诸实施,执纲所内不少投机分子热衷搞个人私利,使它未能起到农民革命政权的作用。
第二次起义与反侵略斗争
中日两国对朝鲜发生的任何事件都是非常敏感的。而且彼此提防着对方的行动。在朝鲜农民起义之初,袁世凯即有意派兵“助剿”。打算借此为清廷扬威,为个人猎取功名。清政府对于镇压朝鲜农民起义,维持受册封的李氏王朝统治,是完全赞同的。只害怕日本会乘机出兵。因此,李鸿章初获朝鲜农民起义的报告时,并未立即派兵。他致总署①电称:“韩王未请我派兵援助,日本亦未闻派兵,似未便轻动,应俟续信如何再酌。”随着朝鲜农民起义扩大发展,腐败的李朝政府无力控制局面,日本又极力诱使清政府派兵“代韩戡乱”,并假意表示日本“必无他意”,李鸿章才同意出兵。6月1日,朝鲜政府向袁世凯求援。几天后,李鸿章接到朝鲜请兵的电文,奏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1500人开赴朝鲜,另饬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派济远、扬威二舰赴仁川、汉城。清兵于6月8至10日分批进驻京城以南的牙山。清政府派到朝鲜的军队不入汉城,军舰不入仁川,以避免与日军冲突。此时清政府相信日本不会派兵,完全没有料到日本的阴谋。
日本在朝鲜,自壬午(1882年)和甲申(1884年)两次事变②失败后,经过10年扩军计划,已作好霸占朝鲜侵略中国的准备。但要开战总要找个借口。恰于此时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认为这是发动侵略战争的时机。在朝鲜农民起义初期,日本参谋本部就派次长川上操六等人去朝鲜和中国活动,搜集情报考察局势。指使日本浪人去朝鲜“放火”。但是这个阴谋没能得逞。接着,设圈套诱使清政府出兵朝鲜。企图利用天津条约③和济物浦条约④寻机启衅,以促成清日开战。实际上,1894年5月日本已作好出兵准备。6月2日,日本政府获悉朝鲜政府已向清廷乞援,当即召开内阁会议,决定以保护使馆及侨民名义出兵朝鲜。5日,回国休假的日本驻朝鲜公使大鸟圭介乘军舰归任。9日在仁川登陆,10日率陆战队三、四百名直入京城。此后,日军陆续增加到12,500人。
当中、日两国陆续向朝鲜出兵时,朝鲜农民起义军已与政府签订了休战和约,朝鲜内部局势已趋平稳。清政府因此止兵,未与农民军接触。朝鲜政府见中、日军队云集颇存戒惧,6月13日致函袁世凯要求清廷撤兵,以解除日方借口。清政府当即准备撤兵回国,并向日本提出双方同时撤军。日本自然不会同意。为了在外交上争取主动,日本抛出所谓“日中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不出日本所料,清政府拒绝了这个提案。于是日本以武力为后盾,单独压朝鲜政府实行“改革”。6月26日,大鸟圭介遵照东京的指示,要求朝鲜国王“改革内政”。7月4日,提出5项26条改革方案。并逼迫朝鲜政府在3天之内制定出具体措施,10天之内付诸实行。日本故意提出在期限内无法办到的条款,其用心在于为使用武力制造借口。尽管日本如此寻衅也未能惹起事端。7月20日,日本向朝鲜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立即废除同清政府缔结的一切条约。限期3天于22日夜12时予以答复。声称如愈期不采取措施,日本将使用武力解决。7月23日凌晨,日本终于采取军事行动攻占了朝鲜王宫,将亲清的闵妃集团赶下台。当日,朝鲜高宗在日军胁迫下,将一切政务交给闵妃政敌大院君掌管。组成以金弘集为首的亲日卖国政权。日本在维护朝鲜独立的幌子下,唆使金弘集政府于7月25日同清政府废约,并宣布委托日本驱除中国军队。日本未等接到朝鲜正式公文,7月25日一早,即不宣而战,突然袭击停泊在半岛的中国舰队,从而挑起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战争。
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给朝鲜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朝鲜完全被日军占领。日军所到之处,街巷遭劫,村庄被烧,田野荒芜,全国粮荒。仇恨日本的情绪笼罩着整个朝鲜半岛。以农民为主体的朝鲜人民的抗争,不仅在全罗道、忠清道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庆尚道、京畿道、江原道、黄海道的一部分地区展开,而且还扩展到北方的平安道和咸镜道。人们拒不执行卖国政府的命令,不向日军提供粮食、车辆、马匹和驮畜,到处切断电线,烧毁电线杆,破坏交通,袭击日军运输队,支援中国军队与日军作战。有不少官军和中国士兵也参加了农民军。日本占领军主要布署在靠近中国的北部和中部各道。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由农民军控制着。9月,日军把中国军队逐出朝鲜后,即勾结朝鲜亲日政府把矛头转向起义农民。首先围剿全罗道、忠清道一带的农民军。
全琫准决心再次起兵抗击日军。当月在全罗道通往忠清道的交通要冲参礼设置大都所。与镇安、金沟、全州、井邑、扶安等地东学教接主商议第二次起义。孙和中也派人或发檄文到全州、镇安、兴德、茂长、高敞等地,号召民众起来斗争,并率部4千多名开赴参礼会合。长期受东学教北接派①影响的忠清道农民也奋起抗战。各地农民纷纷组织队伍,响应全罗道农民军武装起义的时候,崔时亨却向全国教徒发出通谕文和13条约法,制止教徒发动和参加农民起义。9月初,东学教两大派在参礼开会协调对策失败。崔时亨再次向各包②发出通谕文,严加制止教徒响应南接派武装起义。面对官军和日军围剿农民军、残杀东学教人,北接派教徒迫切要求与南接派联合起义。崔时亨迫于形势才于10月16日发布招谕文,令所属各包率教徒会集青山参战。在此期间,全琫准已挥师北上,率4千余众开赴忠清道境。击退官军堵截,进驻论山,直逼公州。11月中旬,孙秉熙指挥6千多名北接派农民军开往论山与全琫准部会师。决定以一部分兵力留守后方,集中主力攻打公州,渡锦江挺进京城。
公州是忠清道首府、入京的咽喉要道。在这必争之地,农民军与官军、日军展开激烈的攻防战。农民军主力部队以论山为根据地,在全琫准等人指挥下,于11月19日发起进攻。农民军先在利仁击败官军,占领公州以北的凤凰山,然后转入围攻。在孝浦经过几天肉搏,陷入相持状态。最后在牛金峙战斗失利。农民军暂退回敬川店一带整顿。12月4日,再由利仁发起第二次进攻。同时向官军发布告示,号召他们调转枪口“同扶大义”。终因日军参战,农民军武器陋劣又缺乏军事训练而失败。农民军退守论山,准备重整旗鼓。在日军和官军追击下,自12月中旬起,农民军分散成许多小部队在忠清道、全罗道一带继续与日军血战,最后也都失败。至年底,南三道几乎全被官军和日军控制。
各地两班、土豪卷土重来。一度参加农民军和执纲所的两班、乡吏,这时也都纷纷叛变告密,协助官军和日军捕杀农民军。仅三南地区就有约20万农民及其家属被杀害。城镇乡村遭到严重破坏。全琫准等人辗转至全罗道淳昌一带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准备再战,不幸被叛徒金敬天出卖,1895年2月28日被捕。封建政府怕农民军潜入京城劫狱,将全氏关押在日本公使馆。全氏坚贞不屈,怒斥敌人:“你们是我的敌人,我是你们的敌人。一心想除尽你们整治国家。如今落入你们手中,要杀就杀,何必多讲!我可以死在敌人之手,但决不伏敌人之法!”1895年4月23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壮烈牺牲在敌人的绞刑架下,年仅41岁。其他农民军领袖也相继遇难。一部分农民军余部进入山区开展游击斗争,为以后的反日义兵斗争开辟了道路。农民起义坚持一年之久,大体在1895年2月告终。
注释
① 参见本书《朝鲜开国与开化派政变》一文。
① 主要赔款有:根据济物浦条约,支付壬午兵变中被杀的日人家属抚慰金5万元、支付日本损失和护卫公使的水陆兵费50万元。根据汉城条约,支付甲申政变中被杀的日人家属抚恤费和财产损失费11万元。 支付重建日公使馆和兵营费2万元。1890年,支付因防谷令赔偿日商损失11万元。
甲申政变后的主要借款有: 1885年借自德商世昌洋行银10万两; 1886年借自美商汤森商会银洋14万余元;1889年借自日本第一银行仁川分行银币3万两;1892年借自日本第五银行和大阪制铜有限公司银币25万元。
② 截至1893年,朝鲜总耕地面积为1,445,227结,其中免税地、荒芜地竟达641,833结,而纳税土地仅有758,087结。结, 计算土地面积的单位。1结相当于播种1万把种子的面积。
① 庆尚道、忠清道、全罗道谓之三南。
① 1朝里约合393公尺。
② 洑是一种简单的堤堰,以木、石、土截堵河水,用于灌溉。
③ 斗落田,即撒播1斗种子的田地。
④ 1朝鲜石约合1.8公石。
⑤ 李氏朝鲜的贡赋。因征收物产不尽符合需要,改以米缴纳。 中央与地方均乘此法统一需要,故称大同米。中央设宣惠厅专管其事。
① 东学教的地方首领。
② 方伯:道观察使,也称监司。守令:郡守,县令。
① 地方上的封建贵族。
② 全琫准部4千人。孙和中部5千人(分别由高敞的昊河泳、吴时咏、林亨老、林无瑞率1,500人,茂长的宋敬赞、姜敬重率1,300人,兴德的高永淑率700人,井邑的孙如玉、车致久率1200人)。金开南部2千人(分别由泰仁的崔景善,金堤的金奉年,金沟的金士晔、金凤德、刘汉弼等率领)。金德明部2千人(来自泰仁、金沟)。
③ 褓负商,即御用行商,经常被政府动员充当壮丁。
④ 全罗道谓湖南,忠清道谓湖西,两道合称两湖。
① 七种贱民,即流浪艺人、屠户、编筐者、魔法师、舞女、鞋匠和皮匠。
① 白丁,贱民之一种,世代为屠户,头戴平壤笠是白丁的特殊标志。
① 总署即清政府总理衙门。总署大臣恭亲王奕訢。
② 参见本书《鲜朝开国与开化派政变》一文。
③ 通称《李、伊协约》。1885年4月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就朝鲜问题在天津签订。共3条。规定两国对朝鲜有同等派兵权。
④ 亦即《仁川条约》。1882年8月日本迫朝鲜在仁川签订。共6条。其中规定日本有权驻兵保护公使馆。
① 北接派,东学教两派系之一。该派主要是以崔时亨为首的东学教上层。他们反对农民起义。其势力在全罗道以北的忠清道,故称北接派。南接派,主要是以全琫准为代表的年轻的基层首领。他们积极组织领导农民起义。该派主要活动在忠清道以南的全罗道,故谓南接派。
② 包即“接”,东学教的地区组织。包主亦即接主。1894年农民战争时期,起义称起包。
相关参考
清朝与日本在甲午正式开战前,其实有过一段时间的相互试探和外交周旋。1894年的2月,朝鲜东学党起事,闹得很大,聚集数万人向京城进发,情势十分危机,这引起了清朝和日本双方的高度重视。此前李鸿章就已派军舰
导读:清朝与日本在甲午正式开战前,其实有过一段时间的相互试探和外交周旋。1894年的2月,朝鲜东学党起事,闹得很大,聚集数万人向京城进发,情势十分危机,这引起了清朝和日本双方的高度重视。此前李鸿章就已
1906—1911年义兵运动义兵运动,20世纪初期朝鲜民众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大规模武装斗争。朝鲜对自发抵抗外国侵略的武装称为“义兵”或“义军”。1894年朝鲜东学党发动起义之后,朝鲜农民反日武装斗争此起
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农历甲午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为了吞并朝鲜,进而侵略中国,蓄谋挑起战争,一面劝诱清政府出兵,一面设立大本营,秘密下动员令
> 1894年(清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 4月25日,朝鲜爆发东学党为首的农民起义。>> 6月2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向朝鲜派兵。>> 6月7日,中日两国相互照会出兵朝鲜。>> 6月2
黄海大战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腐败的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帮忙镇压,野心勃勃的日本则抓住这个机会主动派兵入朝。不久起义被镇压了下去,朝鲜政府要求中日两国撤兵,清政府也表示要和日本同时撤兵。而日本
1894年(光绪二十年),朝鲜的秘密结社组织东学党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朝鲜政府镇压失败,遂向清政府求援。日本觉得这是侵略朝鲜挑衅中国的机会,怂恿清朝出兵;但在清军入朝后马上变脸,借口清朝出兵造成紧
中日甲中战争 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光绪二十年(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派兵入朝协助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晚清朝廷是怎么建设海军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1894年,大清的藩属国朝鲜王国,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急忙向宗主国清朝求救;而与此同时,在朝鲜王国渗透已久的日本,也终
朝鲜·朝鲜农业勤劳者同盟朝鲜农业劳动者群众组织。是朝鲜劳动党联系广大农业勤劳者的纽带和朝鲜劳动党的积极助手。1946年1月31日在平壤成立。初称北朝鲜农民同盟。1951年1月南北朝鲜农民同盟合并为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