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李鸿章在日本马关遇刺是怎么回事?

Posted 李鸿章

篇首语: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李鸿章在日本马关遇刺是怎么回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李鸿章在日本马关遇刺是怎么回事?

1894年(光绪二十年),朝鲜的秘密结社组织东学党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朝鲜政府镇压失败,遂向清政府求援。日本觉得这是侵略朝鲜挑衅中国的机会,怂恿清朝出兵;但在清军入朝后马上变脸,借口清朝出兵造成紧张局面,遂派出大批军队入朝。在东学党起义被镇压、朝鲜国内局势趋于稳定后,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国军队同时撤出朝鲜,却遭日方蛮横拒绝。随之,进入朝鲜的日军攻占王宫,发动政变,并向清政府驻朝总理公署发起袭击,同时攻击驻守在近海牙山的清军。清政府被迫向日本宣战。日军很快就占领朝鲜全境,并由海陆两线攻入中国境内。这场战争发生在中国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此战清朝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灭,辽东半岛陷落,只得向日本求和。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1月,清朝派出使臣张荫桓、邵友濂赴日谈判,日方不顾外交惯例,以“清国全权委任状不完善”为由羞辱张、邵,中断和议,令其折返,同时对驻守山海关的清军发动新的攻势。不得已之下,清政府复派直隶总督李鸿章(1823—1901)作为钦差头等全权大臣赴日。3月,李鸿章乘坐德国商船“公义号”抵达日本马关,与日本全权代表、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进行停战谈判(谈判地点为马关著名的河豚料理店春帆楼)。不想在第三次会谈结束,李鸿章在乘坐轿子返回住所途中遭人行刺,一名刺客乘人不备直冲到轿前,开枪击中了李鸿章的左脸,李顿时血染官袍。当时的场面十分混乱,刺客趁乱混入人群溜走,随行的医务人员马上进行急救,幸而子弹没有击中要害。李鸿章在遇刺后慨然表示:如果牺牲我的性命能有益于国家,我在所不辞!这桩行刺事件令国际舆论大哗,日本国内也有很多人不认可这种行为,天皇专门下了御旨,谴责这种在两国谈判期间伤害对方使臣的狂悖之举。伊藤博文感受到一定的压力,同时也担心李鸿章就此回国,中断谈判,招致其他列强强行介入干涉,有损日本已是唾手可得的利益。权衡之下,他告诉李鸿章,日方愿意停战,马上进行谈判。

1895年4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开始议和谈判。16天后,中日两国全权代表在春帆楼签署了《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承认朝鲜为完全独立自主国家;割让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向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通商口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可设厂、输入机器,在中国制造的一切物品免征杂税。《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李鸿章长叹道:“日本将成为终世之患!”

由于《马关条约》中规定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在条约签署后六天,俄国、法国及德国出面干涉此事。同年,中、日双方又签订了《辽南条约》,日本被迫同意归还辽东半岛,但清政府须向日本支付三千万两白银的“赎辽费”作为补偿。其后,一向擅长趁火打劫的俄国以替清政府要回辽东半岛有功为名,将旅顺和大连两个港口强租为己有。

《马关条约》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苛刻的不平等条约,它实现了日本掠夺我领土、对我进行资本输出的图谋;台湾被割占和巨额的战争赔款,使我国陷于更加深重的民族危机中。  (董佳贝 撰)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李鸿章马关谈判挨一颗枪子儿为清朝省下一个亿,这是怎么回事

李鸿章马关谈判挨一颗枪子儿为清朝省下一个亿,这是怎么回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虽然近代史上中国一直是被鱼肉的对象,但是要说成为砧板上的鱼肉,开始与哪里那就必须要说,是从甲午海战之后开

让中国少赔了1个亿

一直以来有个说法: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时被一26岁日本青年行刺,但他最终以遇刺为手段让日本做出退让,最后中国少陪了一个亿。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1894年7月,中日甲午海战爆发,第二年3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中国历史 中日《马关条约》

1895年2月,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3月,李鸿章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1841—1909)、外务大臣陆奥宗光(1844—1897),在日本马关(今下关)进行谈判。日本提出早已拟好的苛刻条件,逼

李鸿章在日本遇刺,拿着带血的黄马褂回国,慈禧只说了这8个字

光绪二十年,即公元1894年,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虽然当时北洋舰队号称亚洲第一,最终却几乎全军覆没。关于清朝惨败的原因,有不同的说法,但战前慈禧却忙着准备她的六十大寿,甚至将原本用于购买新的战舰的军费

历史秘闻 李鸿章在日本遇刺,拿着带血的黄马褂回国,慈禧只说了这8个字

光绪二十年,即公元1894年,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虽然当时北洋舰队号称亚洲第一,最终却几乎全军覆没。关于清朝惨败的原因,有不同的说法,但战前慈禧却忙着准备她的六十大寿,甚至将原本用于购买新的战舰的军费

马关条约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绘画)日本画家永地秀太所绘的《马关签约》想像图中日双方代表在日本下关的“春帆楼”展开和谈以全权大臣身份,赴日议和的李鸿章订定《马关条约》的日方代表为內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

日本窃取中方电报密码

细心的谈判对手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偕子李经方等中方谈判人员抵达日本马关,当天即在船内居住。马关是日本本州西南端的港口,隔关门海峡与九州相望,本名“赤间关”或“赤马关”。江户时代的日本汉学家按汉

中国历史 屈辱卖国的《马关条约》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军队连连败退,大片中国领土失守,清政府异常恐慌,遂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及其子、钦差全权大臣李经方前往日本马关,与日本全权代表、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议和

李鸿章为什么要签订《马关条约》

1895年2月22日,李鸿章奉旨进京。此时,日本人再次向清政府表示,他们不仅要清政府赔款和承认朝鲜独立,而且要求割地!此时,不管是慈禧、光绪还是满朝文武,谁都不愿意背上这个遗臭万年的罪名,李鸿章自然也

委曲求全:李鸿章签《马关条约》挨骂冤不冤

马关,日本的一个小镇,日人又称为下关。清光绪廿一年二月廿八日(公元1895年3月24日),这个过去默默无闻无闻的小镇突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一天,因甲午战败,奉清政府之命前来马关议和的头等全权大臣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