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甲午战争
Posted 历史
篇首语:不学习历史的人注定要重复错误。——丘吉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甲午战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
日本明治维新后,开始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近代化国家。明治天皇具有极强的对外扩张欲望,极力鼓吹军国主义,并将侵略矛头首先指向其近邻朝鲜和中国。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的台湾,虽未得逞,但却尝到了甜头,特别是中法战争造成的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更加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于是伺机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战争。
1894年,朝鲜南部农民起义军占领全罗南道首府全州,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以清军入朝为借口,大批调遣日军赴朝,迅速抢占从仁川至汉城一带的战略要地,同时设立战时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机构。
8月上旬,卫汝贵、马玉、左宝贵和丰升阿等四部援朝清军万余人先后抵达平壤。8月中旬,日本大本营除已派第5师余部赴朝外,又增遣第3师参战,两师合编为第1集团军。同时,日方决定组建第2集团军,待机攻占中国的辽东半岛。9月15日,日军分三路进攻平壤,清军分路抗拒,左宝贵中炮牺牲,玄武门失守。叶志超指挥无方,见北门不守,即下令撤军,弃平壤逃走,渡过鸭绿江退入国境,日军轻易地占领了全部朝鲜。
日军在平壤得手后,寻机在海上消灭清政府的北洋舰队。9月17日,北洋舰队在完成护航任务后正准备由大东沟口外返航,遭到了日军联合舰队的拦截,随即爆发了著名的黄海海战。战斗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舰队沉毁5舰、伤4舰,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北洋海军虽然受到重创,但实力还是相当强大,但李鸿章却令北洋舰队躲在威海港中,不许出战,使日本联合舰队控制了黄海制海权,造成以后中国海军被动挨打的局面。
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后,由于对日军主攻方向判断失误,清廷集重兵于鸭绿江一线和奉天、辽阳之间。同时,为保卫北京,又在各省抽调兵力,驻守山海关至秦皇岛之间,以及天津、大沽、通州等地。这种部署使地处渤海门户正面的辽东半岛兵力不足,防御极其空虚。

中日甲午海战图
日军第1集团军在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突破成功,继而攻克虎山。其他各部清军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日军未遇抵抗即占领九连城和安东(今丹东),清军鸭绿江防线崩溃。与此同时,日军第2集团军开始在旅顺的花园口登陆,意在夺取旅顺口和大连湾。
11月6日,日军攻占金州(今属大连)。7日,日军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大连湾守军不战而逃,日军占领大连湾。18日,日军前锋进犯旅顺口附近的土城子,除徐邦道率部奋勇抗击外,旅顺各守将毫无斗志,对徐邦道不加援助。22日,日军陷旅顺口,血洗全城。
日军攻占旅顺后,以陆军第2集团军为基础组建“山东作战军”,又令联合舰队协同山东作战军作战,并以陆军第1集团军在辽东战场进行佯攻,继续吸引清军主力。清廷对日军主攻方向又一次判断失误,以重兵驻守奉天、辽阳及天津至山海关一线,北洋舰队则根据李鸿章“水陆相依”的防御方针,躲藏在威海卫港内。
1895年1月20日,日“山东作战军”在荣成龙须岛登陆,占领荣成。30日,南帮炮台在日军的合围下陷落,遂即北帮炮台也为日军占领。此后,日军水陆配合,攻击刘公岛和港内北洋舰队。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总兵刘步蟾等先后自杀殉国。17日,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覆灭。
2月28日,日军从海城分路出击,3月4日进攻牛庄(今海城西北),牛庄为清军后方根本,守军却极少,守军奋勇苦战,死伤被俘3000多人,牛庄失陷。7日,日军攻克营口。9日,清军在田庄台大败。至此,日军占领了辽东、辽南地区。
早在日军占领辽东半岛后,清廷便开始通过外交途径向日本请和,威海卫失陷后,清廷求和之心更切。在美国安排下,李鸿章以头等全权大臣的身份,在美国顾问科士达陪同下赴日议和。4月17日,李鸿章在中日《马关条约》上签字,甲午战争结束。
相关参考
甲午战争纪念馆在19世纪末期,清朝统治下的中国虽然试图通过开展洋务运动而自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中,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成果均付之一炬、化为乌有。甲午战争纪念馆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农历甲午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为了吞并朝鲜,进而侵略中国,蓄谋挑起战争,一面劝诱清政府出兵,一面设立大本营,秘密下动员令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这一年爆发的中日海上大战,史称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至1895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1874年日本侵犯台
揭开甲午战争序幕的丰岛海战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五月,清政府派兵增援在朝中国军队,雇用英国“爱仁”、“飞鲸”、“高升”三艘商
甲午战争与近代日本的亚太政策 本文拟从近代日本的亚太政策演变的角度,来考察和定位甲午战争。幕末思想家的主张及其初步勾画的日本对外战略,成为近代日本亚太政策的直接渊源。明治初期,日本对外取&ldquo
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东亚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这场改变东亚局势的战争中,美国的表现似乎没有英、俄、德、法等国家突出,始终声称奉行“中立”政策,实际上却发挥了其他列强不曾起到的
1894年的甲午战争,是中国士大夫的梦醒之战。此前,即使所谓开明人士,也以为中国只要固守纲常名教,再加上一点西洋器械或者制器之母机,就可以高枕无忧。对付西洋鬼子,也许还有点麻烦,但在东方做老大,料无问
甲午战争,日本海军装备战力分析在甲午战争爆发的1894年7月,日本海军共有大型军舰31艘,鱼雷艇23艘(另有3艘已经下水,正在舾装),舰籍分属横须贺、吴、佐世保镇守府,总数多于北洋海军。按照当时日本海
甲午战争: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影片《甲午风云》让无数人记住了邓世昌下达的最后口令——“撞沉吉野”!虽然黄海大战中北洋水师未击沉一艘日本军舰,但“吉野”“高千穗”“松岛”这些甲午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