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绥靖政策
Posted 政策
篇首语: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绥靖政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人民革命的兴起和社会主义苏联的出现,引起了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恐惧和仇视。他们在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既想削弱和击败竞争对手,又想联合起来反对社会主义、镇压人民革命,这一矛盾心理处处都能得到体现。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使各帝国主义实力此消彼长,英、法雄霸欧洲的局面一去不复返。随着德国法西斯的崛起,英法两国已经丧失了协调欧洲格局的外交主动权。1934年10月,法国强硬外交的代表人物——法国外交部长巴尔都在马赛遇刺身亡,标志着法国绥靖政策的开始。而在英国,张伯伦则是这一政策的代表人物。
张伯伦于1937年5月28日出任英国首相,当时正是法西斯国家疯狂扩张的时候,国际环境恶劣。张伯伦自知英国已无力改变国际形势,便决定发展其前任麦克唐纳和鲍尔温一贯推行的绥靖政策。
·道威斯计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制定了德国的赔偿计划,但是已经被战争打得精疲力竭的德国根本没办法偿还债务,再加上各个战胜国争夺赔款的矛盾,世界政坛一片混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协约国赔款委员会于1923年11月设立委员会研究德国赔款问题,由美国银行家道威斯担任主席。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拿出了“道威斯计划”,这个计划很快就获得了通过,其中心内容是用恢复德国经济的方法来保证德国能够及时偿付赔款。因为赔款总额并没有定下来,所以规定德国第一年偿付10亿金马克,此后逐年增加,到第五年增加到25亿金马克。1924年8月16日,道威斯计划开始实行,此后5年时间,德国偿还了110亿金马克的赔款,但却获得了210亿金马克的贷款,为德国经济的复兴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28年,德国借口财政问题,拒绝继续执行该计划,1930年,杨格计划将其取代。
20世纪30年代以前,英、法、美的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中都能找到绥靖政策的影子。1937年的经济危机再一次给英国造成了经济困境和社会动荡,与此同时,苏联正逐渐强大起来,时刻威胁着英、法等大国的利益。英、法一直希望能找到一种能遏制苏联的势力。
面对德国希特勒的强硬,张伯伦企图以退让来稳定形势,以便重整军备来确保英国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霸权地位。以丘吉尔为代表的少数人反对张伯伦这种一面寻求妥协,一面重整军备的双重政策,但遭到了张伯伦的排斥。
在张伯伦的积极“努力”下,英国制定了“欧洲总解决的绥靖政策总计划”,并派大臣哈利法克斯伯爵于1937年11月17日访德,向希特勒详细介绍了英国的政策,以使希特勒进攻苏联有恃无恐,妄图早日把祸水引向苏联,坐收渔翁之利。张伯伦政府还承认了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侵占,并与法、美一起对西班牙内战实行“不干涉政策”。1937年,英、法、美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视而不见,在此后的太平洋国际会议上,阴谋出卖中国,同日本妥协。
1938年3月,德军开进奥地利,张伯伦政府给予了默许。当希特勒挑起捷克境内的苏台德危机时,英国虽象征性地对德施加了压力,但依然没有放弃既定的绥靖政策。而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则是绥靖政策最典型的体现。1938年9月29日,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四国正式签订了《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即《慕尼黑协定》。会上,英、德还签订了《英德互不侵犯宣言》。捷克政府在德国的军事威胁和英、法、意的压力下,被迫接受了这个协定。英、法及幕后支持的美国,妄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来求得“一代人的和平”,并将“祸水东引”。但事与愿违,绥靖政策不但没有给欧洲带来张伯伦所谓的“和平新时代”,反而加速了战争的到来。当希特勒以闪电战占领捷克斯洛伐克时,张伯伦开始有些坐不住了,他一边威胁德国,一边与德国进行秘密谈判,毫无意义的谈判更加坚定了希特勒发动战争的决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线出现了“奇怪战争”,英、法的“不战不和”战略使希特勒在侵略欧洲小国时忘乎所以,野心越来越大,以至于最后直取法国,进逼英国。
历史证明,绥靖政策不但无法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反而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相关参考
历史上的‘绥靖政策’是怎么回事绥靖政策(policyofappeasement),也称姑息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
美国牌的绥靖政策——美国通过《中立法》1935年8月31日,美国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通过了《中立法》,这是美国牌绥靖政策的产物。3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在拉丁美洲推行“睦邻政策”;在远东继
现今,一提起绥靖很自然就联想到当初的二战。不论是当时的欧洲还是亚洲,处处都可见绥靖的影子。然而,绥靖政策到底是如何产生?它得到统治者支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又是否真如人们所熟知的那样,绥靖只会助长敌人气
现今,一提起绥靖很自然就联想到当初的二战。不论是当时的欧洲还是亚洲,处处都可见绥靖的影子。然而,绥靖政策到底是如何产生?它得到统治者支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又是否真如人们所熟知的那样,绥靖只会助长敌人气
姑息养奸的“绥靖政策”1938年9月13日晚11点,一份电报越过英吉利海峡飞向德国:“鉴于局势严重,我提议立即前来见您,以寻求和平的解决方法,请赐告会面的地点,盼尽早赐复为感。”这封电报乍一看很像一封
1935年赖伐尔推行绥靖政策赖伐尔(1883—1945),法国政治家、民族叛徒。生于奥弗涅山脉的沙泰勒东。曾就读于里昂大学和巴黎大学,毕业后取得律师资格。1903年参加社会党,1914—1919、19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张伯伦推行绥靖政策1937年5月张伯伦就任英国首相后,极力推行绥靖政策。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实力急剧膨胀,使英法的既得利益和霸权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但与此同时,英法垄断资产阶
1938年3月张伯伦推行绥靖政策尼维尔·张伯伦(1869—1940),英国首相,保守党领袖。1869年3月18日生于沃里克郡伯明翰市。早年在伯明翰市经商。1911年当选入伯明翰市参议会。1915年起任
为什么说“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的典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战争初期,英、法等国面对纳粹德国的疯狂扩张,采取妥协政策,希望通过满足其对中欧领土的某些要求,与之达成和平协议,维持“一战”后凡尔赛体系的现
绥靖政策结恶果——希特勒撕毁《凡尔赛和约》1935年3月,希特勒政府公然宣布不受《凡尔赛和约》的束缚。1919年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经过5个月的激烈争吵,签订了针对德国的《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