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一条鞭法
Posted 历史
篇首语: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一条鞭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一条鞭法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一条鞭法
明中叶改革赋役而确定实行的制度。“鞭”或作“编”、“边”,简称“条鞭法”;又有“类编法”、“明编法”、“总赋法”等别名。明中期,赋役苛杂,官绅凭特权豁免,民户逃亡严重,起义逐年扩大。各地官府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封建统治,从正德到嘉靖年间,都在试行赋役改革新法。有征一法、一串铃法、十段锦法、纲银法和一条鞭法等。其中有决定意义的是一条鞭法。据《明史·食货志二》载“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把赋与役合在一起,通计一省税赋,通派一省徭役,官收官解,除秋粮外,一律改收银两,计亩折纳,总为一条,故名一条鞭法。这种简化税制的办法规定“量地计丁”,虽有限制官僚豪强地主的赋役优免权之意,但原来每丁(包括无地的丁)应纳的丁银仍旧照纳,官户则可优免。嘉靖年间,部分州县试行。1581年(明万历九年)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的特点是由实物税转入货币税,它的实施是中国封建社会田赋制度继两税法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由于豪强地主阻挠,施行并不彻底。明末又加征辽饷、练饷和剿饷,一条鞭法更遭破坏。
相关参考
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都是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赋役制度。三者的实施在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史上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同时三者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存在着继承性,因此
两税法和一条鞭法在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两次费税改革在原因、内容和影响方面有很多的相似点。 一、原因相似: 1.旧有的赋税制度弊病丛生,土地兼并严重,政府财政出现严重
两税法和一条鞭法在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两次费税改革在原因、内容和影响方面有很多的相似点。 一、原因相似: 1.旧有的赋税制度弊病丛生,土地兼并严重,政府财政出现严重
公元1581年推行一条鞭法明初的赋役制度是将赋和役分别征收,赋以土地为对象征收,按田亩计算;役以人为对象征收,分为按丁和按户征收两种。在征收内容上主要是征收实物和劳役。这种赋役制度在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
一条鞭法(汉语拼音:Yitiaobianfa),中国明代后期赋役制度。初名条编,又名类编法、明编法、总编法等。后“编”又作“鞭”。主要是总括一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即先将赋和役分别合并;再通将一省
一条鞭法又称“一条编法”,是明代中期的赋税制度。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在清丈全国土地的基础上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是:一为把一切征项包括田赋、徭役、杂税等合并起来编为一条征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摊丁入亩清代改革赋役而确定实行的制度。亦称“地丁合一”、“丁随地起”,简称“地丁制”。清初沿袭明制,一条鞭法实行并不彻底,丁银并未废止。1712年(清康熙五十一年)谕:“以现在丁
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有什么区别?一、背景不同1、一条鞭法随着明代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日益资本化,土地兼并也逐渐加剧,同时朝廷开支逐步加大,财政十分困难。商品经济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明政府为解脱日益严重的
一条鞭法与资本主义发展 明朝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地权高度集中,加以官绅包揽、徭役日重、农民大多逃徙,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减少。针对这种现象,国家从保证赋役出发,逐渐把编征徭役的重心由户丁
一条鞭法与资本主义发展 明朝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地权高度集中,加以官绅包揽、徭役日重、农民大多逃徙,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减少。针对这种现象,国家从保证赋役出发,逐渐把编征徭役的重心由户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