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摊丁入亩
Posted 田赋
篇首语: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摊丁入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摊丁入亩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摊丁入亩
清代改革赋役而确定实行的制度。亦称“地丁合一”、“丁随地起”,简称“地丁制”。清初沿袭明制,一条鞭法实行并不彻底,丁银并未废止。1712年(清康熙五十一年)谕:“以现在丁册定为常额, 自后所生人丁,不征收钱粮,编审时,只将实数查明造报。”即将丁银固定化,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从此,规定丁银和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别无他役。康熙五十五年,川、粤等省将丁银并入田赋。雍正初,在一条鞭法的基础上改行摊丁入地的制度。将丁银“摊入地亩输纳征解”,叫作“地丁”或“地丁钱粮”。乾隆时,基本上推行到全国。各省实施程度不一,直到道光年间,山西尚有未并之县。摊丁入亩后,丁银和田赋统按田亩征税,简化了税种和稽征手续,取消了豪强地主不负担丁赋的特权,使农民负担有所减轻,是清代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相关参考
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都是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赋役制度。三者的实施在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史上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同时三者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存在着继承性,因此
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都是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赋役制度。三者的实施在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史上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同时三者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存在着继承性,因此
历史上的摊丁入亩,又被称作是摊丁入地、地丁合一,最初是创于明代时期,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并且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得到了普遍实行。那么摊丁入亩到底是怎么回事?根据
论述摊丁入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背景:第一,清初仍然沿用明朝的一条鞭法,但是由于地主藏匿人口和流民增多,使得土地和人口清查很难得到准确的清查;第二,由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和人口增长,丁银已经成为农民一项
清朝推行摊丁入亩制度的皇帝是哪个是雍正帝。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
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有什么区别?一、背景不同1、一条鞭法随着明代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日益资本化,土地兼并也逐渐加剧,同时朝廷开支逐步加大,财政十分困难。商品经济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明政府为解脱日益严重的
摊丁入亩为了稳定税收额数,清政府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多征。但这只是不再增加丁银,并非免除丁银。因此规定人丁缺额,以本户新添者抵补,不足,以亲
对于历史上著名的征税制度--“摊丁入亩”,它的实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还对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那么“摊丁入亩”这一制度的实行,是哪位皇帝呢?通过对相关资料
摊丁入地(汉语拼音:tɑndinɡrudi),中国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又称“摊丁入亩”、“地丁合一”、“丁随地起”,通称“地丁”,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
清朝廷通过从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到“摊丁入地”的赋税改革,建立起完备的赋税制度。>> 的田赋、火耗、平余、摊丁入亩,以及工商税诸项制度,体现了清代在赋税应征额及简化赋税项目方面的一系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