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中国现代史·历史名词·《中华民国宪法》

Posted 宪法

篇首语:行动是知识最好的果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中国现代史·历史名词·《中华民国宪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中国现代史·历史名词·《中华民国宪法》

中国现代史·历史名词·《中华民国宪法》

国民党政府违反民主,擅自制定的一部宪法。1946年11月15日至12月25日,蒋介石不顾中国共产党的严正警告,不顾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反对,在南京召开了由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会上通过了一个伪宪法,即所谓《中华民国宪法》。伪宪法共14章157条,它在文字上虽然写进了“民有民治民享”、“主权属于全体公民”、“法律上一律平等”等虚伪词句,并揉进了政协宪草决议的一些词汇,但实质上仍是1936年“五五宪草”的翻版,完全违背了政协决议的精神。根据伪宪法的规定,人民无权,地方无权,议会无权,只有总统(蒋介石)个人集权。这部宪法的目的是为维护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继续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制造法律依据。蒋介石炮制的伪宪法,彻底戳穿了他的“民主”谰言,暴露了他法西斯独裁的本来面目。宪法公布后,遭到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

相关参考

中国历史 中国近代史·历史名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国近代史·历史名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1912年2月8日开始起草,3月8日临时参议院通过,3月11日由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正式颁布。分总纲、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

中国历史 中国现代史·历史名词·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国现代史·历史名词·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出席代表1226人。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报告》,周

中国历史 中国近代史·历史名词·中华革命党

中国近代史·历史名词·中华革命党民国初年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于1914年7月在日本召集一部分国民党员组成,以孙中山为总理。设支部于国内外各地。规定“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

中国历史 中国现代史·历史名词·汪伪政权

中国现代史·历史名词·汪伪政权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华操纵建立的汪精卫为首的傀儡政权。1938年底,汪精卫公开投敌叛国,1940年3月30日,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汪自任代理主席和行政院

中国历史 中国近代史·历史名词·南京临时政府

中国近代史·历史名词·南京临时政府辛亥革命时期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性质的中央政权。1911年11月29日,17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开会,依照《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的原则,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中国历史 中国近代史·历史名词·三民主义

中国近代史·历史名词·三民主义(1)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分为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的内容是同盟会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

中国历史 中国现代史·历史名词·民主党派

中国现代史·历史名词·民主党派即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各政党和派别。主要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者联合会、中国农工民主党,

中国历史 中国现代史·历史名词·《八一宣言》

中国现代史·历史名词·《八一宣言》即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名义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通称“八一宣言”。宣言深刻揭露了日本帝国

中国历史 中国现代史·历史名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现代史·历史名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我国与各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4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首次提出。同年6月,中印、中缅总理的联合

中国历史 中国近代史·历史名词·华兴会

中国近代史·历史名词·华兴会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4年2月15日在长沙成立。黄兴为会长,宋教仁、刘揆一为副会长。以“驱除鞑虏,复兴中华”为宗旨,以“雄踞一省与各省纷起”,进而推翻清政府为战略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