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半坡出土的纺轮
Posted 工具
篇首语:等不到的晚安就别等了,挤不进的世界就别挤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半坡出土的纺轮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半坡出土的纺轮
半坡出土的纺轮
这是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纺轮直径6厘米,中间有一圆孔,是陶制品。它是我国古代发明的最早的捻线工具,即在纺轮中间的小孔插一个杆,利用纺轮的旋转把纤维拧在一起,并用同样的方法把单股的纤维合成多股的更结实的“线”。在半坡以后的其他一些文化遗址,也出土了形式多样的陶质纺轮,可见当时这种捻线工具已被人们广泛使用。
学习建议:半坡陶纺轮的出土,说明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已出现了原始纺织业。那时的居民就用这种最简单原始的纺织工具纺线、织布、制衣。
半坡出土的纺轮
相关参考
半坡的鱼纹陶盆这是1953年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鱼纹盆。盆高17厘米,口径13.5厘米。半坡彩陶盆不仅是实用的生活用具,也是一种原始的工艺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鱼纹是半坡遗址彩陶中最突出的纹饰,有
半坡人面鱼纹陶盆半坡人面鱼纹陶盆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出土。陶盆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是以细泥为原料,捏成型后着彩放在窑里烧制而成的彩陶器。盆的底部略平,腹部突出,也比较深。盆内壁光滑,外
中国的字有多少年的历史1、陶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雏形,现在已出土的陶文以半坡陶文为最早,大约自公元前4800——4300年之间。2、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王八担”、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已经反映出竹子的使用,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认出"竹"字符号,说明在此之前,竹子已为人们所研究
发现半坡遗址导读1953年,中国的考古队在黄河流域发现了半坡遗址,在随后的几年中,考古工作者又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这个沉睡了6000多年的原始村落,渐渐被考古工作者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这个原始村落在60
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半坡遗址的房屋有圆形,也有方形,大多采用“半地穴式”的建筑形式。这种“半地穴式”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每间房屋的面积多在二十平方米
1952年,考古学家在陕西西安一个叫半坡村的地方发现了—个氏族部落遗址。经过发掘,找到了我国著名的母系氏族社会的代表一一半坡氏族。 大约在5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从原始人群时期过渡到氏族公社时期,最早
《易·系辞》中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说明古人结绳和契刻的方式记数和记事。西安半坡村出土的陶器上有直线、三角、方、菱形及一些复杂的几何图形,同时期人们创造了画圆和画方的工具规和工具
摘要:甘肃大地湾8000年前的彩陶刻划符号,很有可能是古籍文献记载的伏羲「”造书契”的延续和发展。本文从彝文释读大地湾、西安半坡遗址、马家窑、马厂等地出土刻划符号和彝文与甲骨文的比较为例,认为彝文与刻
第一课不用复习,从第二课开始。1大约在一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农耕生活。最具代表的是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2河姆渡人的生活地点:长江流域(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浪墅村)半坡人黄河流域(陕西半坡村)3种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