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Posted 战国
篇首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这是根据1950-1955年在河南省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铁农具绘制的。图画下面排列的农具从左至右为锄、斧、铲、犁铧,上面排列的带柄农具是下面四种农具装上木柄的复原图。铁器的推广,便利砍伐树木、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和深耕细作,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学习建议:学习这幅图画可以引起我们思考铁器的使用和作用。大家知道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时代,但从考古发掘的材料看,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先民也开始使用自然铁(即从天上掉下的流星铁,也叫陨铁)加热锻打,制作铁刃铜钺,即兵器。近年来,在许多地方发现西周晚期、春秋时期的铁器,其中不仅有工具、兵器,还有礼器。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社会生产领域,铁农具便逐渐普遍起来。恩格斯指出:“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所以到了战国铁器得到推广,逐步成为社会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后来,铁农具代替了过去的石、木农具,在生产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将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与北京人的石制农具、河姆渡人的制工具相比较,得出的结论是:铁农具比石、木、骨以及青铜工具为坚固锋利,这是当时生产力前进的重要标志。战国时期人们使这些铁制工具可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进而推动当时业、手工业的进步。
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相关参考
> 从春秋后期开始,中国的社会经济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农业方面,由于铁制农具的推广,牛耕技术的改进以及水利灌溉的发展,农业生产力得以很大的提高,剩余产品开始增多,要求流通,人们通过交换渠道,出售农产品
战国铁双镰范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都使用了铁制的农具,铁犁、铁锄、铁镰等已使用于农业生产。铁双镰范为1953年河北省兴隆县出土。范长32厘米,宽11.3厘米,范的背后有弓形把手,一次可
商鞅变法背景、目的、内容、作用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原有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
生产工具和农作物种类1949年前,黎族人民生产条件十分恶劣,反映在生产工具上亦如此,铁制工具品种很少,数量也很匮乏,种类“残缺不全”。不仅没有铁犁,甚至连做木耙的最必需的简单工具铇和凿也没有。所用木耙
生产工具和农作物种类1949年前,黎族人民生产条件十分恶劣,反映在生产工具上亦如此,铁制工具品种很少,数量也很匮乏,种类“残缺不全”。不仅没有铁犁,甚至连做木耙的最必需的简单工具铇和凿也没有。所用木耙
对于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原因,学界有一种影响甚为深远的观点,即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导致了井田制瓦解。本文认为,在井田制开始瓦解之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在井田制变革过程中,铁农具和牛耕数量极少,不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 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逐渐提高,比青铜硬度更高、更易于普及的铁农具逐渐代替青铜工具而广泛使用。形成了有翻土垦荒的犁(代替了耒耜的翻土工具)、,铲土、耘苗、松碎表土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 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逐渐提高,比青铜硬度更高、更易于普及的铁农具逐渐代替青铜工具而广泛使用。形成了有翻土垦荒的犁(代替了耒耜的翻土工具)、,铲土、耘苗、松碎表土的
东汉时期的农业生产较西汉更有发展,这和铁农具、耕牛更加广泛的使用有密切关系。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各个省份的考古工作中,都有大量的属于这一时期的铁农具出土。在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甘肃、内蒙古、宁夏
今天门巴族已经进入广泛使用铁制农具的农耕时代,但狩猎文化仍与农耕文化并存,狩猎是门巴人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墨脱天然绿色植物为各种飞禽走兽提供了优越的生存环境和食物资源。森林中数不尽的飞禽走兽,为门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