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始创典志话《通典》
Posted 创
篇首语: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始创典志话《通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始创典志话《通典》
?通典》 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历代典章制度的专史,它的作者杜佑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
杜佑(735—812),字君卿,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历任岭南、淮南等节度使,官至宰相,长期主持国家财政,后封岐国公。杜佑长于吏治和理财,他决意要总结历代政治、经济等制度的沿革变化而为当朝政治、经济服务。此前,刘知几的儿子刘秩曾仿《周礼》体制,撰成《政典》35卷。杜佑通过对《政典》查检,认为内容不够完备。于是,他从唐代宗大历(766—779)初年开始,即着手广采群经诸史乃至历代文集、奏疏等材料,投入很大的精力,撰作巨著《史通》。为写此书,他参考征引了200多种书籍,前后用了30多年时间,直到801年,洋洋200卷的《通典》才告完成。
《通典》 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对上起先秦、下至唐玄宗末年的历代政治、经济、兵法等制度的沿革,以及边疆少数民族和外国的风土习俗,都作了详细叙述和简要评论,条理清楚,内容丰富,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是研究唐中期以前历代典章制度不可缺少的史书。《通典》以事类为中心,按朝代先后编次,纵贯古今,突破了以往正史均将典章制度附载于 “书”、“志” 中的体例而创典制体,从此确立了中国史书编纂的新体裁,为后代政书的编修开拓了先河,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杜佑反对 “非今是古”,提倡古为今用的治学精神,重视社会经济的发展,将 “食货” 门列于 《通典》 九门之首。但是,此书又重在讲封建礼教,表明了作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鲜明立场。杜佑的著作,还有 《管氏指略》 2卷、《宾佐记》 1卷行世。另有 《理道要诀》 10卷,惜今已亡佚。
相关参考
《通典》(明刻本) 《通典》(汉语拼音:Tongdian;英语:ComprehensiveInstitutions),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政书。专叙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为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
杜佑(公元735-公元812年),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生于累世仕宦之家。杜佑18岁就进入官场,历经玄、肃、代、德、顺、宪六朝
隋朝始创科举制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这种做法,也叫“开科取士”。在奴隶社会,主要官职都是世袭的。封建社会逐渐采取选拔官吏的办法。魏、晋、
历史人物 唐朝史学家杜佑简介,《通典》作者杜佑和杜甫有什么关系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杜佑早年以门荫入仕,补任济南参军、剡县县丞,后投奔润州刺史韦元甫。韦元甫因其父对自己有恩,遂以故人之子对待杜佑。一次,韦元甫办公时遇到难以决断的案件,恰见杜佑在侧,便随口征询杜佑的意见
祖甲始创周祭之法 商代鼎盛时期,高宗武丁偏爱幼子祖甲,打算废太子祖庚而改立祖甲为太子。祖甲认为这是违礼之举,不可强行废立,否则就可能重演「九世之乱」的局面,因此他效法武丁当年之举,离开王都,到平民中
武则天篡唐室,自称天子,登上皇帝宝座,改国号大周。武氏在位十五年,是非功过自有史书记载和后人论说,此处不表。 话说武氏以一个窃国者的身份,成为一国之主,不免心存芥蒂。在政治、人事、典章制度上大作手脚
三公九卿制度是秦朝统一六国后所实行的中央行政机构的制度。三公为左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中A行政机构的最高长官,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是中央行政机构中的军事长官,帮助皇帝掌管全国军事。他不能
史上第一军谋家伊尹始创军谋伊尹,生卒不详。本名挚,因曾在商汤时任官阿衡,太甲时任官保衡,所以历史上又称之为阿衡或保衡。伊尹主要活动于夏末商初(公元前16世纪),曾辅佐商汤取得灭夏战争的胜利,他是我国军
武则天篡唐室,自称天子,登上皇帝宝座,改国号大周。武氏在位十五年,是非功过自有史书记载和后人论说,此处不表。 话说武氏以一个窃国者的身份,成为一国之主,不免心存芥蒂。在政治、人事、典章制度上大作手脚
灌婴,刘邦手下将领,汉朝的开国大功臣,官职升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汉代丞相,为人以骁勇而闻名于世。自前208年加入刘邦军队起,他便随刘邦自汉中攻关中,一齐攻打司马欣,围困章邯。灌婴在彭城一战大展锋芒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