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魏征敢言善谏

Posted 魏征

篇首语: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魏征敢言善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魏征敢言善谏

玄武门之变以后,有人告发东宫谋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起兵,失败之后又投奔太子手下任职,常劝建成乘早铲除秦王。李世民召见了魏征,对他说: “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魏征神态自若,从容回答: “那时太子若听从我魏征的建言,必定不会有今天的祸患!” 李世民一向看重魏征的才能,即帝位以后也不计前嫌,提拔魏征当了谏议大夫。

魏征 (公元580—643),字玄成,巨鹿下曲阳 (今河北晋县) 人。唐太宗刚登位几个月,即接受宰相封德彝的意见,准备下令征调16岁左右的中男服兵役,以扩大兵源。魏征认为中男不满18岁,不到兵役年龄,因而多次谏诤,甚至抗旨拒绝签署命令,一连顶回好几次。太宗勃然大怒,召魏征廷询。魏征据理廷争,指出 “竭泽而鱼”、“焚林猎兽” 的危害和以诚信治天下的长远利益,终于使太宗改变了决定,“停选中男”。有一次,太宗问魏征: “君主怎样才能明,怎样才是暗?”魏征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并且列举了很多史事论证这个观点,太宗连连称“善!”

到贞观中后期,唐朝统治进一步巩固,唐太宗励精图治的锐气渐渐衰减,魏征仍然不断进谏,提醒太宗 “居安思危”,“慎终如始”。魏征精通历史,经常征引历代兴亡的史实劝谏太宗,往往使太宗忍气纳谏,因为他知道魏征是为了帮助他避免亡国之祸。太宗曾对群臣说:“人家说魏征态度粗暴,我却觉得他更加柔媚。”

魏征忠于职守,在朝中不断监察得失,先后向太宗进谏二百多次,对贞观时期的政治大有裨益。贞观十七年正月,魏征因病去世,太宗不胜悲痛,凄然对臣僚说: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去,我丧失了一面镜子呀!”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意想不到,魏征一死,李世民就砸毁他的墓碑

魏征,是唐朝有名的正直敢言之臣。他之所以能名垂千古,一半得益于自己忠心事主,不计风险,一半得益于李世民的虚怀若谷,心胸似海。他要是个昏暴之君,魏征别说名垂千古,早就被尸首两分。因此李世民拥有魏征这样的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瓜田李下的故事

  唐朝唐文宗时,大书法家柳公权忠良耿直,能言善谏,官职是工部侍郎。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现在的陜西邮县)做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  皇帝就以这件事来问柳

唐朝历史 玄武门事后,魏征如果不直谏,求饶的话早就被李世民杀掉了

玄武门事后,魏征如果不直谏,求饶的话早就被李世民杀掉了  一代名臣魏征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享有崇高的声誉。谏臣魏征被历代封建帝王表面广为推崇,而实际并不喜欢这样的臣子;可百姓却真

政治谋略 晏婴一日三谏君——直言善谏,不屈不挠

晏婴一日三谏君——直言善谏,不屈不挠一日,齐景公率领群臣同游公阜。清晨时分,太阳升起的时候,草叶上的露珠儿就悄悄滑落下去。绿树红花,蜂蝶相逐;良田薄水,鸟鸣虫唱,处处彰显勃然生机。面对这宁静而致远的人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瓜田李下什么意思 瓜田李下的主人公是谁

  典故一  唐朝唐文宗时,大书法家柳公权忠良耿直,能言善谏,官职担任工部侍郎。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现陕西邮县)做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皇帝就以这件事来

历史人物 敢干,敢言,敢爱,敢怒

  幽默、睿智又有几分政治浪漫的,其个性恰到好处地与时代契合在一起。时代需要一个「敢干,敢言,敢爱,敢怒」的政治人物,的政治生涯以及其种种雷厉风行的改革主张,使他成为时代望眼欲穿想要得到的「礼物」。时

汉朝历史 第二节 敢言敢谏真君子

  张释之之所以能从一个小小的骑尉在沉寂十年后步步提升,得感谢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袁盎。>>  袁盎,楚人,字丝,曾经在吕后的侄子吕禄那里做舍人。汉文帝即位后,提拔他做了中郎的官儿。袁盎敢言敢谏,素

尽忠敢言的狄仁杰

唐高宗的时候,有人曾经这样评价狄仁杰:“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由此可见狄仁杰的贤明能干。狄仁杰在年轻时就得到很多人的赏识。后来他做了掌管刑法的大理丞,上任不到一年,就

中国历史 为什么说惠施能言善辩?

惠施(约前370—约前310)与庄子同是战国中期的宋国人(也有其他说法)。他比庄子略微年长,生平主要活动在魏、楚、宋等国,曾经当过魏惠王(即梁惠王)的“相”。他晚年回到宋国,与庄子成为好朋友,两人经常

因能言善辩受到了的称赞

蜀诸葛亮因准备南征为解除后顾之忧,派邓芝出访东吴,目的是让东吴息兵并连和东吴。东吴谋士张昭对孙权曰:这是诸葛亮退兵之计,遣邓芝为说客也。权曰:当以何答之?昭曰:先于殿前立一大鼎,贮油数百斤,下用炭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