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三元里前声若雷
Posted 历史
篇首语:如果不能改变结果,那就完善过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三元里前声若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三元里前声若雷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这是清代诗人张维屏 《三元里》 长诗中的铿锵诗句。三元里位于广州城北五里,贴近泥城、四方炮台,是一个有数百户居民的村落。1841年5月29日,盘踞四方炮台的小股英军,窜到三元里进行抢劫并侮辱妇女。菜农韦绍光等人群起抗击,打死英军数人。为抵抗英军报复,全村男女在村北三元古庙集会,决定以庙中黑底白边的三星旗为 “令旗”,议决: “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同时,由爱国士绅、举人何玉成等发起,联络附近103乡人民,在牛栏岗前聚会,决定以三星旗为总指挥旗,各乡树旗一面,举领队一人,以鸣锣为号,一乡鸣锣,众乡皆出,诱敌深入,聚而歼之。
5月30日,三元里和附近各乡义勇5000人,向英军占领的四方炮台挺进。英军司令卧乌古率1000多人反扑。义勇按计划诱敌至牛栏岗,击毙英军少校毕霞,英军死伤近50人。下午1时,雷声隆隆,大雨倾盆而下,英军火药受潮,枪炮失灵,道路泥泞,侵略军寸步难行。三元里人民以长矛刺杀英军,愈战愈勇。英军第三十七团三连被截住,死伤16人。5月31日,番禺、南海、花县、增城、从化等县乡勇,也闻讯赶来,围攻四方炮台。英军向奕山求救。奕山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带领南海、番禺县令出城为英军解围。余保纯采取蒙骗和分裂手段,驱散了群众。
相关参考
三元里抗英事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军队与非官方武装力量间在广州市郊外三元里发生的冲突事件。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敌的爱国精神。三元里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广州条约》签订后,义律的征粮队便频频出动,骚扰城郊的百姓。他们捉鸡、牵牛、杀人、放火,甚至挖掘坟墓,劫掠死人的陪葬物品,人民恨之入骨。在广州北郊五里有个叫三元里的地方,离英军最近
三元里抗英斗争 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反侵略斗争 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郊人民自发的武装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斗争。1841年5月下旬 (清道光二十一年四月上旬),奕山与英国侵略者订立屈辱的《广州和约》。广
英国侵略军侵入广州地区后,清军节节败退,最后奕山屈辱求和。但是,广州城郊的广大人民群众,却自动组织起来,不断打击侵略者。广州北郊三元里一带人民轰轰烈烈的抗英斗争,更成了百余年来中国人民武装抗击外国侵略
广州城北,三元里。中国近代史上最负盛名的村庄,之所以名震天下,与教科书中大肆宣扬的抗英爱国义教育息息相关。以至于到现在,我们都会条件反射般将三元里抗英斗争打上反帝爱国主义运动的标签。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
1841年5月27日《广州和约》订立,激起广东人民的武装反抗。29日,盘踞四方炮台的小股英军,窜到广州城北5公里的三元里抢劫行凶,调戏妇女。村民鸣锣告警,菜农韦绍光等群起抗击,当场打死敌人10多名,其
中国近代史·历史事件·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鸦片战争中最大的一次群众自发的抗英斗争。三元里是广州北郊离城2.5千米(5里)的一个村庄。1841年5月27日《广州和约》订立,激起广州城乡群众的反抗。29日小
1841年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与英军正在进行停战谈判,英军一只小部队到广州三元里附近,这只小部队军纪不怎么好。部队里的印度兵调戏了当地乡民韦绍光的老婆。而没想到韦邵光是当地天地会的首领。于是这下得罪了天
中国古装剧中常常出现寒窗苦读的主人公连中“三元”的佳话。其实,在古代的考生中,连中“三元”是非常罕见的。连中“三元”是怎么一回事呢?科举考试从府、州、县开始,叫做童试,赶考者叫童生,考中后叫秀才,第一
一八四一年五月三十日,以三元里村为代表的广州北郊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人民自发的反侵略斗争。从军事角度来总结,有其特点和意义。>> 三元里义勇队伍的抗英战斗,从英军方面看,它是广州战役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