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美国·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主义提出
Posted 政策
篇首语: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美国 美国·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主义提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美国 美国·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主义提出
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主义提出
尼克松政府对美国外交及全球战略所作的重大战略调整政策。1969年尼克松出任总统,当时美国正面临战后以来最严峻的局面。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美国经济地位的衰落使美国对其庞大的全球战略感到力不从心。调整美国的战略,收缩过于庞大的战线,谋求与盟国的新关系成为尼克松政府面临的首要问题。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访问亚洲途中在太平洋的关岛发表谈话,首次提出了收缩美国的战略防线、使越南战争越南化,即用亚洲人打亚洲人的“新亚洲政策”。这一政策当时被新闻界称为“关岛主义”。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曼斯莫尔德则称之为“尼克松主义”。这一名称很快传开并为公众所接受。1970年尼克松发表对外政策报告,把其新亚洲政策延伸为全球政策,延伸为全球政策以及处理美国与其盟友全面关系总方针。他把这一政策方针概括为:“三大支柱”:即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在与盟友关系上,美国承诺将恪守业已承担的条约义务,维护与盟友的集体安全,但美国将不再承担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而要在分担防务负担的基础上与盟友结成新的伙伴关系。在对待苏联与中国的政策上,则强调“实力”加“谈判”的方针,以实力为基础促进东西关系缓和。尼克松主义是尼克松政府多极均势外交的指南,它促使美国退出了越南战场,改善了与中国的关系,促进了东西方关系的缓和。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尼克松主义标志着战后美国外交战略的重大转折,成为整个70年代美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相关参考
1969年11月15日华盛顿反战示威游行1969年11月15日,美国首都华盛顿再度发生反战和平示威。至少有25万反战示威者聚集在国会大厦前面,然后经宾夕法尼亚大街,向华盛顿纪念碑进军。这是尼克松当政以
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总统就职1969年1月20日。理查德·尼克松宣誓就任美国第37位总统,他是在1968年11月6日大选中以3177万票对3127万票的微弱多数击败民主党候选人汉弗莱而当选的。尼
美国外交政策的分水岭——尼克松主义出台1970年11月22日,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的《70年代的美国对外政策:争取和平新战略》的长篇报告中,称“国际关系中的战后时期已经结束”。1969年,尼克松曾在关岛
1969年7月30日爱德华·肯尼迪车祸案1969年7月30日美国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在马萨诸塞州的查帕奎迪克岛上参加为罗伯特·肯尼迪的总统竞选活动支持者举办的野餐会。深夜离去时,驾车从一座无标示的桥上
1971年4月25日—5月5日华盛顿反战大示威1971年4月24日,20多万反战示威者聚集在首都华盛顿的国会山前,抗议政府的越南政策。尼克松政府上台时曾允诺将从越南撤回美军。但迟迟未能兑现。1970年
1959年7月23日赫鲁晓夫尼克松“厨房辩论”指赫鲁晓夫与尼克松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孰优孰劣的一场辩论。1959年7月23日,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苏联首都莫斯科开幕,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在专程
1975年12月7日美国总统发表《檀香山讲话》又称“福特主义”或“新太平洋主义”。1975年12月7日美国总统福特在结束了对中国、印尼、菲律宾的访问之后,在檀香山发表演说,提出了美国对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美国 美国·1975年12月7日新太平洋主义(或称“福特主义”)
1975年12月7日新太平洋主义(或称“福特主义”)福特总统提出的美国对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政策纲领,1975年12月7日,福特总统在结束对中国访问后回国途径檀香山,发表重要讲话声称美国将举行一种与所有
1969年12月9日“罗杰斯计划”正式提出“罗杰斯计划”为美国关于在中东实现停火与和平的方案,因其由美国国务卿威廉·罗杰斯于1969年12月9日正式提出而得名。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即“六·五战
1957年1月5日艾森豪威尔主义提出1957年1月5日,艾森豪威尔总统在致国会的中东政策特别咨文中提出中东决议案。该决议案在国会通过后经总统签署于3月9日生效。中东决议的原则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