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吏骆秉章在官场迅速崛起 道光点赞骆秉章
篇首语: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廉吏骆秉章在官场迅速崛起 道光点赞骆秉章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廉吏骆秉章在官场迅速崛起 道光点赞骆秉章
对于失职、渎职,职务侵占的大臣,道光帝下令历任管库司员、查库御史人等着逐细查明,严行治罪。为了追缴库银,尽可能地减少国库损失,道光帝又下令:自嘉庆五年起至道光二十三年,历任库官、查库御史各按在任年月,每月罚赔银1200两,已故者照数减半;管库大臣着每月罚赔银500两,查库王大臣每次罚赔银6000两,已故各员按数减半。
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共有320余位官员出任户部司员或查库御史,任职时间在1年左右为最多。这些官员无论公忠廉能与否,一律进行追罚。
道光帝对银库案的处理态度坚决,就连最受他信任、亲近的高官也不能幸免。比如道光朝身任宰辅多年的三朝元老、大学士、军机大臣曹振镛,也因库案所涉,被减半罚赔银2万余两。其时人已去世,由其子照数赔补。其子赔补1万两后因病身亡,又改由其孙继续补缴。曹振镛如此,其他人不问可知。
骆秉章也无法幸免。他因查库一年有余,工作失察被先行革职,再被罚赔款12800两。一向清廉的骆大人去哪弄这么多钱交罚款呢?好在他的朋友圈给力。亲家伍承禧、门生吴廷溥、同乡梁铁山、宋萼楼等人纷纷出手相助,终于筹得如数款项交到户部。
前面提到的骆秉章的两位恩师,当朝权贵潘世恩和穆彰阿也各因查库两次失察双双被罚银12000两。
银库被盗大案给道光帝带来的重创不仅是钱财的损失,更多的是让他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阴影,他开始对身边的王公大臣和满朝文武心灰意冷,对谁也不敢再相信。但思前想后,道光帝又有点不甘心,难道我大清官场到了一片漆黑的地步,在银库案中就没有一个清廉官员了吗?他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和侥幸问左右,有没有哪位官员没有收过规银?结果得到回复,至今只有御史骆秉章非但“己身不染”,而且“仆隶亦不受丝毫”。听说还有一位廉吏,道光帝极为高兴,一直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黑沉沉的脸也难得有了一丝笑容。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不以为然,那骆大人深知银库之弊,既不能改陋规,建章立制;又不敢捅黑幕,向上举报,好像也算不得什么清官、好官。那我们听听心里很受伤很受伤的道光皇帝是如何说的吧。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年底,骆秉章在被撤职后很快恢复工作,被任命为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此时,骆大人51岁,已过知命之年。
道光皇帝特地召见骆秉章,发表了一番通情达理、体恤入微、语重心长的谈话,文言译成白话,大约是如下几层意思——
你那年查库做得不错,不光是我知道,可以说满朝文武没有不知道的。你读过书,清廉二字是本分,你的品格还是读书人的品格。我知道你在银库当差想为国家出力,事事整顿。别人都愿意做的事,你不愿做。无奈是积重难返,靠你一个人哪能挽回?况且银库工作量之大,也不是你一人能够清盘核查的。可见当皇帝有皇帝的难处,当臣子有臣子的难处。
大家都知道银库亏空,但也没个准数,这种情况下,你如何敢向我奏明?即便王大臣、管库大臣知道银库亏损,但在未得准数情况下也不敢奏我的。如果你知道银库短缺900万两之多,你肯定没有不奏之理。可是即便奏了我,我就是将所有库官御史杀头的杀头,充军的充军,撤职的撤职,调动的调动也是于公事无济。
今日有此案,你的名声更大了,没有此案,我也不知道你,更不知道你内心到底想些什么,我现在赏你右庶子职务,这是读书人升职的必须途径,你不要看只是五品,你以前的府丞是四品,但也不过是四品,你好好做学问,好好做官,将来好为国家办事……
这是道光皇帝表明态度和立场的真心话,既有对骆在银库有所为的肯定和赞许,又有对骆有所不为的理解和包容,更多透露的信息则是将来要重用骆秉章。
“洊升封疆,其见知自此始”。国库被盗大案成就了骆秉章。在清廷上下官员大都非贪即占的一片浑浊中,他以廉洁奉公的良好品行进入了大清皇帝视野。此后他被派到山东、河南和江苏三省去做巡视大员,专门整肃官场风气。其后又出任湖北按察使、湖南巡抚和四川总督……官居一品,位极人臣,成就了他作为一名汉籍官员的辉煌。
相关参考
骆秉章(1793年—1866年),原名骆俊,字吁门,号儒斋,广东花县人。晚清湘军重要将领。骆秉章自少勤学,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选庶吉士,后被授为编修,迁移为江南道、四川道监察御史等职。因办事清正,深得朝廷信任。...
骆秉章(1793年—1866年),原名骆俊,字吁门,号儒斋,广东花县人。晚清湘军重要将领。骆秉章自少勤学,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选庶吉士,后被授为编修,迁移为江南道、四川道监察御史等职。因办事
骆秉章在杀害石达开后给清廷的奏报,是清朝方面关于石达开大渡河之役的官方报告。但恰恰就是这份正式文书,充满了掩饰和伪造。特别是关于石达开被俘的经过,骆秉章说:臣前以石逆或传其死,倘能设法生擒,辨认真确,
骆秉章在杀害石达开后给清廷的奏报,是清朝方面关于石达开大渡河之役的官方报告。但恰恰就是这份正式文书,充满了掩饰和伪造。特别是关于石达开被俘的经过,骆秉章说:臣前以石逆或传其死,倘能设法生擒,辨认真确,
骆秉章是晚清时期著名将领,广东花县人,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并称“晚清八大名臣”。骆秉章生于公元1793年,去世于公元1866年,原名骆俊,字吁门,号儒斋,谥号文忠。乾隆五十八年,广东花县的一户人家喜得麟...
骆秉章(1793-1867),广东花县人,原名俊,以字行,号儒斋。道光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后历任侍讲学士、御史、湖北按察使等职。1850年由贵州布政使升湖南巡抚。1852年固守长沙,太平军围攻八十
骆秉章(1793年—1866年),原名俊,以字行,改字籥门,号儒斋,广东花县人。 晚清湘军重要将领。骆秉章自少勤学,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选庶吉士,后被授为编修,迁移为江南道、四川道
历史人物 骆秉章简介 骆秉章怎么死的 骆秉章之谜 骆秉章为什么杀石达开
本名:骆秉章 别称:骆俊,骆吁门,骆儒斋 字号:字吁门号儒斋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广东花县 出生时间:1793年 去世时间:1867年 主要作品:《骆文忠公奏稿
...众,准备横渡大渡河,直取成都。当时在四川督办军务的骆秉章,集合川军、湘军、土司部众,早早在大渡河对岸等候,当石达开部众划船渡河到一半的时候,迅速以火枪环击,全歼石达开部。不仅仅是埋伏,随后他又调兵,断...
同治六年(1867年)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公历12月12日),骆秉章因病死于任上。终年74岁。清政府赠太子太傅,入祀良祠,给谥号文忠。骆秉章逝世消息一传到民间,民众自发罢市缟素,丧车所过,哀音相随,连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