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揭开量效关系的不传之秘

Posted

篇首语:曾无好事来相访,赖尔高文一起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揭开量效关系的不传之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揭开量效关系的不传之秘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精髓。理、法、方、药,又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在理、法、方、药确定之后,什么是决定疗效的关键呢?量!故古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之说,或曰:传方传药不传量。也就是说,量,是决定疗效的关键。以往辨证论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法、方、药上,而对量的研究较少。以至临证数十载,辨证纯熟,而疗效平平,特别是急、危、重、难,常觉力不从心。这也是许多中医医生自身的困惑。因此,辨证论治,要在理、法、方、药之后,必须加一个字「量」,即理、法、方、药、量。
没有一定的量,就没有一定的质,也就没有一定的效。对量的运控能力,是衡量一个医生临床水平的重要尺度,能把握症、证、病之进退,准确而精准的用量,是一个医生成熟的标志。治病是一门艺术,是在治病的方式方法上,表现出的创造性和有效性,是突破常规的卓越。而用量策略是治疗艺术的集中体现。
临床上常常看到,有些医生,无论何病,无论病之轻重、长短,汤药一贯到底,所开处方之药味,均是二三十味,所用药量,均为10~15克,一律两煎,早晚分服。殊不知,汤者荡也,丸者缓也,该汤则汤,该丸(丸、散、膏、丹)则丸,岂能包打?方有大小,急危重难,短程应用,疗效第一,药少而精,药专力宏,宜用「精方」;调理预防,长期服用,安全第一,宜用「围方」,药味岂能无差?药分三品,有毒无毒,大毒小毒,用量岂能伯仲?急病快攻,首剂加倍,一日数服,以知为度,慢病蚕食,一日两服,累积获效,服法岂能一律?可见,临证用汤用丸,药味用多用寡,剂量用大用小,服药一日几次,均关乎量,亦均关乎效,大有讲究。
和西药的量效关系研究相比,方药量效关系研究,是一个巨大难题。它不仅要研究科学层面的剂量阈,还必须研究哲学和艺术层面的随证施量;它涉及现有的医疗规范、药典法律,也涉及传统的用药习惯。合理用量,需要广大医药工作者乃至多学科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需要许许多多医生在临床各科的广泛实践和积极探索。值得一提的是:在急危重症的抢救上,能否突破《中国药典》剂量,发挥医生的主观能动性,因病、因证、因势,因人、因地、因时,据效用量,疗效第一,而不是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这个涉及医疗制度、法律的问题,的确是一个非常重大而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方药量效关系研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它将开启一扇窗门,揭开疗效之秘;它将丰富辨证论治的内涵,在科学与哲学、艺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它将成为一个新的学科,为医学和药学、中医和西医、基础和临床乃至多学科合作,搭建一个平台;它将引领中医,走向量化时代。
目前,中医方药「量效」研究与剂量传承,还存在较多的误解、混乱与困惑。方药剂量研究的不足,阻碍了中医药疗效的提高,方药量效关系研究已成为中医药学术的关键问题。因此,揭开「量」与「效」之间的「不传之秘」,势在必行!

相关参考

医学百科 疗效在药 更关乎量

中药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怎样,除取决于诊断是否正确、选方是否对证、用药是否合理外,与剂量不无关系。故一代宗师岳美中曾感慨道:「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一般而言,凡急重病症或体质壮实者,药味较少而用量要足;

医学百科 用药如用兵,药量必依证

俗话说:「经方不传之秘在于量」,「古方之妙,全在药量」。在使用经方时,正确处理好方药剂量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系,是提升中医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危重疑难病症的辨治,应用经方时,药物的剂量一定要与病证

医学百科 中药的量效关系

钟某,男,30岁,农民。1986年4月16日初诊。10日前偶感发热、头痛,次日突然双目失明,右侧手足始感麻木,活动稍有不便。第三日,右侧上、下肢完全瘫痪。即急入某地区人民医院治疗,诊为「视神经脊髓炎」

跋怎么用?《医学指归》 跋

爰夫医书肇自轩歧,方药传于卢扁。汉唐以来,禁方多不传之秘;宋元而后,着书皆补救之文。非精心以烛其源流,则治疾而疾且益甚;得博学以深为考究,斯解经而经乃不亡。如我双湖世伯大人,以孝旌于朝,事实中载庸行数

陈湘君 讲究剂量,擅以重剂祛邪

准确掌握剂量的增损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故有“中医不传之秘是药量”的说法。陈教授在临证时非常注意药量的变化,且常常药用重剂,单刀直入,出奇制胜。如青蒿功能清热解暑,退虚热而不伤阴,一般每剂

医学百科 中药编码填补的不只是标识空白

近日有媒体报道,深圳市公布了《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系列标准与规范》。而其中的一个亮点就是《中药饮片与方剂编码规则及其应用》,该规范使1298味中药饮片和703首方剂都拥有固定、唯一的「身份代码」。其意义

医学百科 仲景创作《伤寒论》之大纲(下)

  「六经病欲解时」是仲景创作《伤寒论》的大纲  我们研究发现,「六经病欲解时」是张仲景创作《伤寒论》的大纲,却不被历代伤寒注家重视,我们用「六经病欲解时」这把金钥匙揭开了《伤寒论》的诸多奥秘,为正确

医学百科 论中医八大关系(上)

科学与人文中医学具有科学与人文双重属性已成为学术界绝大多数人的共识,但是对二者主辅轻重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仍多有歧义。当前对这一问题认识偏差的关键并不在于中医学科学与人文成分的实际比重和主辅关系,而是学界

医学百科 肝经与中风失语的关系

中风的病机可分为虚、火、风、痰、气、淤六端,肝与六端的形成关系密切,在中风病的病理演变中起着重要作用。  肝经与中风失语的关系1、肝与虚肝病多为阴虚,同时肝病亦和气虚关系密切。阴津与气相互滋生,津能化

医学百科 论《内经》脏腑与神志的关系

  《内经》是多种医学流派、各种学说结合的产物,表现在脏腑与神志关系的问题上,则有「心主神」与「五脏藏神」的不同。「心藏神」与「五脏藏神」理论,两者的理论内涵及立论依据不同,但也存在着一些相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