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汗与病证的关系

Posted 腠理

篇首语: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汗与病证的关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汗与病证的关系

「阳加于阴,谓之汗」出自《素问·阴阳别论》,其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汗为阴液,靠阳气的蒸腾与宣发,阳加于阴则汗出;二是脉来为阳,脉去为阴,阳加于阴即来者盛,去者衰,指脉象与汗出的关系。如张志聪注:「汗乃阴液,由阳气之宣发,而后能充身泽毛,若动数之阳脉加于尺部,是谓之汗。当知汗乃阳气之加于阴液,而脉亦阳脉加于阴部也。」笔者临床根据「阳加于阴,谓之汗」的理论,对前人所论之汗进行了思考。
汗的来源和生理功能
汗是津液所化生,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津血同源,血汗同源,皆由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而产生。汗和津液靠肺气的宣发、肝的疏泄与调节、心气的推动、肾阳的蒸腾与温化,并与阴气平顺,阳气固密,营卫的调和有密切的关系。
汗的生理作用,可以调节体温,促进新陈代谢,通过调节体温的变化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天寒衣薄则腠理闭,天炅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一年四季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更替变化,人体通过肺宣发卫气的作用,调节腠理的开阖。春夏气温升高,腠理开泄,汗出较多,秋冬气温下降,腠理密闭,汗出较少。人体通过生理调节机制,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汗出和病证的关系
如果人体的生理平衡被打破,导致阴阳失调,营卫失和,会就出现汗的异常变化。
《伤寒论》与汗
《伤寒论》各篇对汗出和病证的关系都作了明确的论述,如太阳伤寒,寒邪闭表,腠理闭塞,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而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身体疼痛,脉浮紧的伤寒表实证用麻黄汤,辛温解表,发汗散寒,宣肺平喘。风邪外袭,营卫失调,卫强营弱,而见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的风寒表虚证,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尤以服药后的护理方法寓意更加深刻:一是药后服热稀粥,借谷气滋汗源以助药力;二是温服取汗,以遍身微似有汗为佳,切忌大汗淋漓;三是见效停药,一服汗出病愈,中病即止;四是不效继服,如发汗后身疼痛,营气不足的桂枝新加汤证;汗出过多,心阳受损的桂枝甘草汤证等。
《伤寒论》对发汗的禁忌证也作了详尽的论述,如:「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第83条);「淋家不可发汗」(第84条);「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第85条);「衄家不可发汗」(第86条);「亡血家不可发汗」(第87条);「汗家不可重发汗」(第88条)。
可见《伤寒论》中邪正盛衰,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病邪进退,病证变化,无不与汗有着密切的关系。阴阳失调,腠理开泄异常,可以出现病理性汗出,汗之得法,可使邪去正安,用之不当则耗阳伤阴,变证蜂起。充分体现了「阳加于阴,谓之汗」的机理。
温病与汗
温热为阳邪,易伤津液,温病忌用汗法,发汗则伤阴助热,甚则邪热内陷,发为昏厥变证。
温邪袭表,肺卫失宣,开合失司,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微汗,头痛,咳嗽,脉浮数,治宜辛凉清解,疏卫开郁,方用银翘散。叶天士说:「在卫汗之可也」,意在不能用发汗解表治之,而是通过辛凉清解,使之汗出,邪通过汗出而解。
邪在气分,邪热亢盛则见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方用辛寒重剂白虎汤治疗。邪热留连气分不解,则可出现战汗。战汗之病机乃邪气盛而正气不衰,正邪交争剧烈,通过战汗可有不同转归:一是战汗邪退正虚,阳气来复;二是战汗后阳气虚脱;三是邪气强盛,一战不解再作战汗而愈。治宜甘寒养胃,益气生津。
邪在营血,营阴损伤,耗血动血,治宜清营透热,养阴生津,凉血止血。用清营汤和犀角地黄汤治之方中生地,玄参既可凉血止血,又能养阴生津。温病治疗时时顾护津液:「保存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湿热病的特征为湿与热合,胶结难解,缠绵难愈。热为阳邪,易伤津液,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湿温证多见时有汗出,汗出不畅,伴头重身困。治宜宣气化湿,畅中渗下,不可用辛温发汗。即如吴鞠通所说:「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
病案举例
曾治一中年妇女无汗证。张某,女,42岁,2009年4月就诊。患者初春在田间劳作,涉水受凉,寒邪侵袭,当时未觉不适。随着天气转暖,活动后不见汗出,在太阳下劳作,若中暑一样昏厥2次,到阴凉处休息后缓解,以致无法外出劳动,整日呆在家中,多方就诊给以中西药物治疗,未见好转。刻诊:全身无汗,皮肤干燥,心烦不安,眼目干涩,头晕乏力,舌质淡,苔薄白稍乾,脉沉细无力。诊断为无汗证,证属太少两感,少阴阳虚受邪,腠理闭塞,肺气失宣,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麻黄10克,附子15克,细辛10克,桂枝12克。12剂,水煎服。
服药后,颈部及腋窝处稍有汗出。药已中病,前方继服20剂后,周身活动后皆有汗出,但汗出不彻。思忖再三,忆及《内经》 「阳加于阴,谓之汗」之语,原方中加麦冬15克。服20剂后,全身汗出正常,其病乃愈。
按:此证因寒邪闭表,损伤少阴阳气,无以宣发卫气于体表,从而失去温煦蒸化,调节腠理开阖的功能。汗出不仅需要阳气旺盛,还赖阴液的充足,阴平阳秘,腠理开阖有度,汗出正常。所以在麻黄细辛附子汤中加入麦冬滋阴增液以助汗源,取得了事半功倍之效。

相关参考

医学百科 速汗与长汗

许叔微在《伤寒九十论》麻黄汤后列一案:乡人邱忠臣……病伤寒,予为诊视。其发热、头疼、烦渴,脉虽浮数无力,自尺以下不至。予曰虽麻黄证,而尺迟弱。仲景云,尺中迟者,营气不足,血气微少,未可发汗(见今本《伤

医学百科 用药如用兵,药量必依证

俗话说:「经方不传之秘在于量」,「古方之妙,全在药量」。在使用经方时,正确处理好方药剂量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系,是提升中医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危重疑难病症的辨治,应用经方时,药物的剂量一定要与病证

医学百科 三焦病证的传变

三焦病证的传变,一般多由上焦手太阴肺开始,传入中焦,进而传入下焦,此为"顺传",标志著病情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的病理进程。若病邪从肺卫而传入心包者,称为"逆传",说明邪热炽盛,病情重笃。三焦病证自上而下

医学百科 脉象的变动与病(证)的机理

祖国医学的学术思想体系将人体内外在环境看成是一个整体,将疾病看成是一个过程,将邪正两方看成互为消长的两种物质力量。故尔它有整体性、有辩证性,既具有原则性又具有灵话性,强调一般亦强调特殊。医疗的目的就是

医学百科 经方阳明病七辨

一辨:阳明病实质经方六经来自八纲。人体患病后,基于正邪相争所产生的症状反应,在病位上不外表、里与半表半里,病性上总赅阴、阳两类,三而二之为六,即病证的六种基本模型:表阳证的太阳病,里阳证的阳明病,半表

医学百科 《内经》论腰痛

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也可为某些病证的一个症状。腰痛在《内经》中亦被称为腰背痛、腰脊痛、腰股痛、腰尻痛等。其病变多与肾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有关。腰又为人身俯仰转侧之枢纽,跌仆、闪挫等外伤

医学百科 血证的防治

血虚、血劳指因先后天亏损,血液生化不足,或因失血、溶血等耗伤血液,以致营血亏少,脏器失其濡养。以面白舌淡,眩晕心悸,血红细胞少,血红蛋白量低为主要表现的劳病类疾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贫血,如缺铁性、失

医学百科 哮证的分期治疗

哮证是一种以突然发作、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喉间发出哮鸣音为特征的呼吸道疾病。哮鸣音为随呼吸动作而发出的异常响声,如鼾声、吹哨声、气流声或拉锯声等。本证以冬季多发,多起于儿童时期,可因气候变化、感冒发作

医学百科 调节神经的良药——五味子

五味子其性酸、甘、温。归肺、心、肾、脾经。能益气滋肾,止咳,止汗,止泻,涩精,生津,安神。中医常用于治疗失眠、健忘、心悸多梦、易惊、遗精、早泄、遗尿、体虚自汗与盗汗等症,还可用治疗胃酸缺乏、慢性腹泻、

医学百科 小青龙汤证的病机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又见于《伤寒论》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