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
相关tags: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 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科举考试,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出官人仕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更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终,共有592人。这592个状元中,亦各有千秋。
相关tags: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 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科举考试,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出官人仕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更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终,共有592人。这592个状元中,亦各有千秋。
中国历史上状元不计其数,其中也不乏文武双全、英名盖世的天下奇才,然而,最为后世钦敬的却是南宋(1256年)丙辰科状元文天祥,他被后人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我却说,文天祥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状元。文
在“中国第一状元县”安徽省休宁县的“中国状元博物馆”的珍藏文物中,有一件被称作“镇馆之宝”的孤品文物非常珍罕,它就是金德瑛《状元手书家训》。它是休宁籍状元金德瑛(1701—1762)亲笔手书于清乾隆庚
状元是古代文人梦寐以求的头衔,中了状元也意味着进了官场,摆脱了之前的身份。但是状元只是名声好,具体授职还是很低,不管多有能耐的人都得从基层干起。网络配图有这么一个人,身为贵族子弟却只要读书,并且考上了
中国科举存在了一千多年,出过几百位状元,这些状元中有一部分人并非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考上状元,而是另辟蹊径考上的。 “许愿状元”牛锡庶 牛锡庶生于唐朝天宝年间,他这个人虽
傅以渐>> 傅以渐,山东聊城人。字于磐,号星严。生于明三十七年(1609),卒于清康熙四年(1665)。清三年(1646)状元,授弘文院修撰。后多次升迁,从国史院侍讲、秘书院侍讲学士、国史院学士
状元是古代科举考试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科举的最高荣誉。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因此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在中国科举史上,考中进士者仅有十多万名,而作为知识分子群体之巅峰的状元,更
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进士的第一名。它为什么叫“状元”而不叫别的呢?原来,唐朝的科举考试结束后,要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给皇帝恩准,这份状子里的头名当时叫“状头
1.温州历史上的状元乐清自古被称为“东南小邹鲁”,历代名人辈出。从南宋始,共出文科状元1人,进士196人,武科状元1人,进士7人。在近现代史上,这些人的名字不该被遗忘:南宋状元、名臣王十朋,著名诗人翁
饽饽状元清康熙三十六年丁卯科的状元,是江苏铜山人李蟠。他家境贫寒,进京科考时没有盘缠,便带了30个馒头。每天早中晚,顿顿吃馒头。开考那天,别人都交卷了,他还没答完,急得满头大汗,一直写到四更天。一天三
饽饽状元清康熙三十六年丁卯科的状元,是江苏铜山人李蟠。他家境贫寒,进京科考时没有盘缠,便带了30个馒头。每天早中晚,顿顿吃馒头。开考那天,别人都交卷了,他还没答完,急得满头大汗,一直写到四更天。一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