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哪位大臣说服刘备施刑不要扩大化

Posted 刑罚

篇首语:殷殷之情俱系华夏,寸寸丹心皆为家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蜀汉哪位大臣说服刘备施刑不要扩大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蜀汉哪位大臣说服刘备施刑不要扩大化

2、刘备征讨东吴蜀国大臣都反对,为什么他还是要一意孤行?

蜀汉哪位大臣说服刘备施刑不要扩大化

三国是个纷争不断的时代,各路诸侯为了在纷争中胜出,都在不断地招揽人才为自己所用。这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现象,有些人虽然行为怪僻,或者是行事怪异,但由于他们具有一定的才能,一些有志向有作为的雄主还都能容纳他们。刘备手下的简雍就是这样一位行为放荡不羁的人。如果说庞统的高傲是自负,简雍的高傲就是“自纵”。当然,这个放荡不羁的人是真有才,只不过他所做的事情有些与众不同罢了。

简雍是涿郡人,和刘备是老乡,年轻时就和刘备有来往,跟随着刘备征战四方。到了荆州,简雍为刘备的从事中郎,常常作为说客,出使各地。这样说来,简雍主要从事的就是外交工作。简雍最大的能力体现,就是他说服了刘璋投降了刘备。还是在刘备刚入西川的时候,刘璋见到简雍以后,非常喜欢他。等到刘备攻下雒城,将成都紧紧包围,就派遣简雍进城说服刘璋投降。简雍果然不负使命,说服了刘璋,刘璋就和他同乘着一辆车出城而来。刘备也就此任命简雍为昭德将军。简雍性情高傲,放荡不羁,即便是在刘备面前就座位时,也是两腿先前叉开,斜倚着坐席,没有一点威严肃穆的样子,自己任意放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坐没有一个坐相,目中无人,不敬尊长的架势。在诸葛亮以下的官员面前,简雍就自己占一座坐榻,枕着枕头躺下来谈话。因为他能言善辩,没有人能够说得过他。

但是,能傲物的人必须要有才才行,否则,在那样一个纷争的年代,谁有功夫去听你闲谈乱扯!不过,简雍应该是属于真有才能的一类,从他劝谏刘备不要扩大施刑来看,他的确是一个看问题准确,劝导人有策略的人。

刘备在成都时,有一年天旱,粮食歉收,下令禁止酿酒,违令者要处以刑罚。有官吏从一家人中查出了酿酒的器具,评议案件的官员认为:应该判决他们有罪,受到和酿酒者同样的处罚。应该说,这是一种扩大化的施刑。放到现在,即便是这个人有犯罪动机,也只能是犯罪未遂,即便是需要处罚,也不应该和已经实施犯罪者同样处罚。但封建社会刑罚严酷,尤其是在战争环境下,其实施就更加严厉,更严重的是,同样的案件,官员的执法尺度往往是差别很大。简雍显然不想让这种处罚扩大化,于是就找机会劝说刘备。在和刘备外出游玩观风景时,两人看到了一对男女在路上走。简雍对刘备说:“那个人想要和女子私通,为什么不绑起他来?”刘备说:“你从哪里知道的呢?”简雍回答说:“那个人有件家伙,和想要酿酒的人一样。”刘备听了大笑,便免除了想要酿酒的人的刑罚。

用这种滑稽诙谐的言语劝谏主公,恐怕也就是简雍这类人才能做得出来。

有酿酒的器具不一定会酿酒,也许是以前使用过的,也许是等到开禁以后再用。即便是这个人真的就是要违禁酿酒,但在还没有形成事实的情况下,还是应该以教育为主的。简雍显然是希望注重教化而不是一味处罚的。

通过简雍的事情可以看出,刘备是个能用人、能容人和从谏如流的人,他能在基础条件并不占优的情况下取得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功绩,的确是有他的过人之处。像简雍这个人始终跟随着他不离不弃,就是刘备用人方面过人之处的体现。

简雍在荆州时是个从事中郎,其职位应该和诸葛亮差不多。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只要一说到诸葛亮在荆州官职不是很高,总会有人感觉不对,说诸葛亮这个军师中郎将就是在刘备“一人之下”,其他所有人“之上”,通过简雍的表现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在荆州职位确实不高。否则,诸葛亮真要是处于“一人之下,众人之上”,那简雍岂不是只在刘备、诸葛亮两人面前坐着说话,在其他所有人面前都要躺着说话了吗?若果真如此,一向“骄于士大夫”(《三国志・张飞传》中语)的关羽,还不要把简雍一脚踢出去!说诸葛亮职位不高,并没有贬低诸葛亮的意思,刘备的一句“如鱼得水”就已经说明了诸葛亮对于刘备的重要性。这样的比如,不是任何一个官职可比的,无需再去证明什么。简雍对诸葛亮以下的官员躺着说话,包括不包括诸葛亮?显然是不包括。如果他在诸葛亮面前也躺着说话,诸葛亮怕是懒得和他辩论什么!仅仅是论辩的才能,简雍也不能和诸葛亮相比。

简雍在《三国志》当中记载的事情不多,但在人才浩若繁星的三国时期,有这么一两件也该满足了。

刘备征讨东吴蜀国大臣都反对,为什么他还是要一意孤行?

刘备征讨东吴蜀国大臣都反对,为什么他还是要一意孤行?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在刘备决定率领大军讨伐东吴的时候,蜀汉群臣大部分是反对的,比如赵云、黄权等人,都劝谏刘备暂时不要对东吴用兵。不过,蜀汉群臣的劝谏,还是没有阻止夷陵之战的爆发。所以,在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感叹道:“若法孝直(法正)还在,便能够制止主上东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随行东征,一定不致大败而归。”

首先,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刘备决定兴兵伐吴。对于刘备的这一决定,蜀汉群臣大部分都持有反对的态度。在赵云等人看来,篡汉自立的曹丕,才是蜀汉进攻的第一目标。不过,蜀汉群臣的反对,并没有让刘备放弃伐吴的行动。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对于东吴来说,在偷袭关羽,夺取荆州后,其在整体实力上已经超过蜀汉了。就蜀汉来说,因为关羽失去荆州,所以只剩下益州这一州之地了。那么,问题来了,刘备征讨东吴的底气是什么呢?

对此,在笔者看来,刘备之所以不顾反对去发动夷陵之战,是因为其拥有战胜东吴的信心。一方面,在夷陵之战前,刘备先是击败了益州牧刘璋,夺取了益州之地。在占据益州后,刘备又和曹操争夺汉中,并在汉中之战赢得了胜利。所以,对于蜀汉皇帝刘备,因为之前的连续胜利,自然拥有了击败东吴的底气。对此,打个比方来说,就好比一支足球队连续击败了多支强队后,不仅信心倍增,也对自己的能力和实力有所高估。而就刘备来说,在夷陵之战前也存在这一心态。

另一方面,东汉末年,刘备投奔荆州牧刘表。至此之后,刘备可以说是在荆州经营多年。在刘备率军进入益州后,关羽继续镇守荆州。由此,对于蜀汉势力来说,在荆州之地是拥有比较深厚的根基。与此相对应的是,吕蒙率领的东吴将士,才刚刚夺取关羽长期镇守的荆州三郡,在根基上则没有蜀汉深厚。并且,对于刘备伐吴来说,还有一个好消息就是吕蒙这位大将去世了。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江陵一战,吕蒙立功至巨,孙权任命他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但是,公元220年,孙权的封爵还未颁布,吕蒙就疾病发作,并在不久之后病逝后。

最后,对于东吴来说,大将吕蒙的病逝,无疑是一大损失。在吕蒙病逝后,东吴只能让陆逊率军来抵抗蜀汉的大军。对于陆逊来说,虽然在吕蒙偷袭荆州上出谋划策,不过,整体上来说,夷陵之战前的陆逊,还是比较低调的。在此基础上,以上几个原因,构成了刘备兴兵伐吴的底气。在信心大增的背景下,刘备不顾蜀汉群臣的反对,执意亲自率军进攻东吴。不过,在夷陵之战中,刘备却迎来了自己人生中最惨痛的一次失败。在夷陵之战后,本来就已经非常衰弱的蜀汉,可谓存在灭亡的危险了,也即外有曹魏和东吴这两大强敌环伺,内有南中地区的叛乱。当然,诸葛亮凭借一系列的努力,终于让蜀汉化险为夷,走出了夷陵之战后的险境。

相关参考

刘备和诸葛亮亲自参加过哪位蜀汉将军的葬礼

刘备是蜀汉的开国君主,尽管出身贫寒,但是知人善任,尤其是喜欢提拔一些不为人所知的将领,从而使自己的事业越做越强。其实关羽张飞以前只是不入流的马弓手步弓手,魏延也是从基层战士成长起来的高级指挥员,另外还

刘备征讨东吴蜀国大臣都反对,为什么他还是要一意孤行?

刘备征讨东吴蜀国大臣都反对,为什么他还是要一意孤行?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在刘备决定率领大军讨伐东吴的时候,蜀汉群臣大部分是反对的,比如赵云、黄权等人,都劝谏刘备暂时不要对东吴用兵。不过,

刘备如果真的当了皇帝会先杀哪位功臣

有句话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很多开国功臣,都无法善终;三国时代风起云涌,被视为汉室正统的蜀汉,最后虽没能统一三国,但过程中投靠蜀汉的谋士、将领,每一个都让人津津乐道,诸葛亮、庞统、五

历史秘闻 刘备如果真的当了皇帝会先杀哪位功臣

有句话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很多开国功臣,都无法善终;三国时代风起云涌,被视为汉室正统的蜀汉,最后虽没能统一三国,但过程中投靠蜀汉的谋士、将领,每一个都让人津津乐道,诸葛亮、庞统、五

让昭烈皇帝刘备看走眼的蜀汉大臣是谁

刘备临终前叮嘱过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委以重任。后来诸葛亮北伐中原,不但忘记了刘备的遗言,还不顾众人的反对,断然提拔马谡担任先锋部队的督军,结果导致街亭丢失,诸葛亮“进无所据”,只好撤军。

历史人物 诸葛亮身为刘备的托孤大臣,他是否对蜀汉大权有野心?

历史上有很多人,在权力与势力的诱惑之下,会走上一条可能自己从前非常不屑的道路,变成一个自己曾经很厌恶的人。三国时期,刘备在建立蜀国之后没多久就死了,临死前将诸葛亮任命为托孤大臣,甚至说出,如果刘禅做得

哪位三国大臣有能力阻止他呢? 诸葛亮征讨南中

昭烈帝刘备驾崩后,诸葛亮总揽朝政,凡事必然亲往。建兴初,诸葛亮亲征南中,朝中却有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官员劝其莫往,因其言辞恳切,致使诸葛亮一拖再拖,直到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才三路进攻南中,最终平定南中

三国名人之蜀汉大臣法正简介

法正(176―220),字孝直,扶风d(今陕西省眉县东北)人。东汉末年名士,本为刘璋部下,刘备入蜀时归于刘备帐下。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后,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法

历史军事 诸葛亮征讨南中 哪位三国大臣有能力阻止他呢

昭烈帝刘备驾崩后,诸葛亮总揽朝政,凡事必然亲往。建兴初,诸葛亮亲征南中,朝中却有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官员劝其莫往,因其言辞恳切,致使诸葛亮一拖再拖,直到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才三路进攻南中,最终平定南中

历史军事 诸葛亮征讨南中 哪位三国大臣有能力阻止他呢

昭烈帝刘备驾崩后,诸葛亮总揽朝政,凡事必然亲往。建兴初,诸葛亮亲征南中,朝中却有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官员劝其莫往,因其言辞恳切,致使诸葛亮一拖再拖,直到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才三路进攻南中,最终平定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