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岭南的历史概况

Posted 墓葬

篇首语: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哪就只有学习!学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岭南的历史概况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岭南的历史概况

岭南古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秦末汉初,它是南越国的辖地。

所谓岭南是指五岭之南,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

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区交界处。

广东、广西是岭南文化发源地。

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了早期古人(马坝人)。

商与西周时代,广东先民便与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经济文化往来。

春秋战国时代,岭南与吴、越、楚国关系密切,交往频繁。

历史上楚庭、南武城的传说,反映出这一时期岭南与楚、越的关系。

《国语楚语上》也有“抚征南海”的记载,可见当时岭南与楚国有军事、政治关系 。

先秦时期,广东属“百越”之地,而史料多称广东古代是一块“化外之地”、“瘴疠之乡”、“刀耕火种”、“人畜不蕃”的地方。

因此,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广东先秦时期不存在青铜时代,也没有进入奴隶社会。

他们的论据是,虽然在广东发现出土了许多年代上带有先秦时期特点的器物,但多是外地传入,不能说明是自身的文化。

另外,未能有一处在地层上足以证明广东在先秦时代已进入青铜文明的遗迹。

但是此次发掘的罗阳春秋时期的墓葬群中的水晶陪葬品,显然不是平民百姓的墓葬,可能是贵族墓,而在银岗窑址发现的筒瓦就是宫廷贵族的用品。

由此,广东考古工作者普遍认为,尽管先秦时代广东的青铜文明与中原地区有一定差距,但从博罗出土的青铜器和墓葬证明,广东确实经历过青铜时代和与之相适应的奴隶社会 。

《晋书·地理志下》将秦代所立的南海、桂林、象郡称为“岭南三郡”,明确了岭南的区域范围。

岭南北靠五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范围包括了今广东、海南、广西的大部分和越南北部,宋以后,越南北部才分离出去。

五岭不单是指五个岭名,也包括穿越南岭的五条通道。

相关参考

高中历史 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概况

 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概况  城市的发展演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反映。因此,了解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情况,对于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中学历史教材对城市发展概况的

美国历史 - 《建国史话》系列节目概况

 第1集-《建国史话》系列节目概况  VOICEONE:  WelcometoTHEMAKINGOFANATION--AmericanhistoryinVOASpecialEnglish.I

历史秘闻 求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概况...谢谢...

求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概况...谢谢...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魏(公元220—265年)、蜀(公元221—264年)、吴(公元222—280年)三个鼎立对峙的政权。公元280年,继承魏的西晋(公元265—

辽国历史概况

帝王简介序号帝王1辽朝概述2建国(907年─950年)3兴盛(951年─1030年)4由盛而衰(1031年─1100年)5灭亡(1101年─1125年)6大辽的延续─西辽7疆域8行政区划辽朝概述辽朝,

日本历史概况笔记整理

1.日本历史简介300字以内,概要日本历史、日本史是指日本或日本列岛的历史。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即位日相当于现在的西历2月11日,因此就把

中国书法历史概况

一、书法历史简介中国书法史是和汉字发展史一致的,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可以辨认的最早文字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后来又发现刻在鼓形石上的石鼓文,再就是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这些后来统称为大篆。公

工农业发展的历史概况

直到建国前夕,历史造成的四川交通闭塞和困难的状况都改变不大。全省只在重庆市附近有两段运煤轻便铁路,总长不过85公里,而且不对外营运;公路不仅数量少,而且其中的绝大部分线路质量低劣,车辆既少又破旧;内河

杭州简称和历史概况介绍

杭州市历史博物馆杭州历史博物馆坐落于古木参天的吴山中麓粮道山18号,与城隍阁和清和坊古街近在咫尺,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7000平方米,于2001年10月8日正式对外开馆,是反映杭州城市历

旅游的概况旅游的历史和人物

1.概述古代旅行的类型简单的来说就是:车马舟楫。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极为漫长,达到两千多年,而之所以封建社会制度能够在中国长期存在,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情况,那就是,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统治期间,尤

历史秘闻 岭南三大家梁佩兰生平简介 梁佩兰为什么为岭南三大家

  梁佩兰是广东南海人氏,生于公元1629年,去世于公元1705年,是清初诗人,同时也与陈恭尹、屈大均并称“岭南三大家”,本人为岭南三大家之首。  岭南三大家之名,在康熙三十一年之时,有番禹诗僧王隼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