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人是怎样通过“铓鼓舞”表达感情的
Posted 哈尼族
篇首语: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哈尼族人是怎样通过“铓鼓舞”表达感情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哈尼族人是怎样通过“铓鼓舞”表达感情的
铓鼓舞产生于哈尼族以狩措为生的古代。人们为了在狩猎时进行联络和邀约猎手,由无意中发现打击山中空心树会发出响声,于是他们用原木凿空绷上牛皮,做成了鼓。鼓声除进行联络和邀约猎手外,有时也可以轻轻地敲击起到吸引猎物的作用,若是单身或人少而碰到猛兽时,急风暴雨似的击打又可以起到口下跑野兽防身自卫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又模仿农业生产的农耕动作,使铓鼓舞得到了丰富的发展,特别是铜的发现和利用,开始有了铓,成了名副其实的错鼓舞。
铓是代表谷子的饱满,鼓是代表谷子粒多,铓鼓舞是祈祷庄稼饱满、粮食丰收或庆贺节日喜事的一种主要活动。特别是哈尼人祈祷风调雨顺、万事吉祥的传统“祭龙”仪式,更是离不开铓鼓,他们总是将铓鼓舞贯穿始终。
太阳西下催人归,当我们踏上返程的路时,那回肠荡气、震天动地的鼓声仍在耳边回响。那激越奔放潇洒劲健的舞姿还在眼前闪动。我问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有何感受时,他们很高兴地说:“很好,这么美的舞蹈,应该把它推出去。”
其实,近年来,建水的哈尼族铓鼓舞已走出深山,多次参加了省内外的一些大型演出活动,在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和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上,以动人心魄的震撼力,受到称赞。
在首都举行的中华鼓舞大赛中获最高奖——山花奖。还在意大利蒙特卡尼第8届国际旅游电影节上获最高奖——苍鹭奖。铓鼓舞是哈尼族古老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它不但是哈尼族舞蹈的精华,而且对研究哈尼族历史以及繁荣今天的民族舞蹈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它为建水的旅游业增添了一道民族风情的新景观。
相关参考
哈尼族也是一个热爱音乐和舞蹈的民族。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随身带着自己的乐器。小伙子爱的是三弦四弦,姑娘们喜欢“把乌”和“响篾”,男孩子爱吹直笛,老年人也有他们特制的“小把鸟”。在节日和盛大的祭祀场合,
哈尼族过去日食两餐主食是当地产的稻米,玉米为辅,喜把大米、玉米蒸成米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等。哈尼族菜肴口味丰富,其中哈尼豆豉远近有名。哈尼豆鼓是以大豆或黄豆为主要原料,上锅蒸熟后,放进密闭容器...
哈尼族过年习俗:每年要过两次年。一是十月节,二是六月节。哈尼族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即“大年”。过年这天,人们走亲访友,求亲订婚。“六月年节”期间杀牲祭祖,开展荡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体活动。除夕妇女忙着
哈尼族过年习俗:每年要过两次年。一是十月节,二是六月节。哈尼族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即“大年”。过年这天,人们走亲访友,求亲订婚。“六月年节”期间杀牲祭祖,开展荡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体活动。除夕妇女忙着
哈尼族布都支系服饰(妇女)用黑色自染布料作上衣,齐膝短裤和绑腿带。包头布端都镶一块精美的刺绣图案,衣服领口处多配有银饰坠,腰束一条长丈余的腰带。绚丽多彩的哈尼族碧约支系服饰(正面)配以色彩鲜艳的花纹图
哈尼族布都支系服饰(妇女)用黑色自染布料作上衣,齐膝短裤和绑腿带。包头布端都镶一块精美的刺绣图案,衣服领口处多配有银饰坠,腰束一条长丈余的腰带。绚丽多彩的哈尼族碧约支系服饰(正面)配以色彩鲜艳的花纹图
【小说的定义】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
哈尼族现有人口1254800人(1990年),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四县,思茅地区的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镇源彝族哈尼族自治县、景东县、江城哈尼
清代云南元江等府窝泥蛮(《广舆胜览》)位于云南南部的元江畔自古为哈尼族聚居区,也是古代元江府的驻地。窝泥蛮为明清时期对哈尼族的称谓。哈尼族有多种自称,以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约、白宏(或白泥)等六
在人群之中,哈尼族姑娘有自己的“任务”,她们白天的任务是表演节目,晚上,她们各自都开始寻找自己的“目标”,就是找到另自己满意的男人。在白天表演的空闲时间里,哈尼族的姑娘们都会不停的寻找自己的“意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