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 孙权在继承人问题的迟疑导致内耗

Posted 太子

篇首语:我们不会把常识僵化并使它变成信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国历史 孙权在继承人问题的迟疑导致内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国历史 孙权在继承人问题的迟疑导致内耗

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年12月22日-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遭刺杀身亡,孙权继而掌事,成为一方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合于赤壁打败曹操军队,建立了孙刘联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袭取刘备的荆州成功,使其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建立吴国;黄龙元年(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黄龙二年(230年),他派卫温到达夷州。

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71岁,在位24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是三国时代统治者中最长寿的。

南鲁之争,也称为二宫之争,是三国后期吴国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南鲁之争可以说是吴国的一个分界点。在此之前,吴国的朝堂风雨同舟,上下同欲。但从此事件开始,吴国的大臣们分成了两派,从此互相构陷,离心离德。如此的境况,不由盛转衰才是怪事。

南鲁之争的起源是由于吴国太子孙登早逝,太子之位出现了真空。紧接着孙权册封孙和为太子,次年封孙霸为鲁王。最初孙和和孙霸同居一宫,孙权对孙霸又十分宠爱,待遇和孙和没有差别,由此也滋生了孙霸的夺储之心。

有了这一野心,孙霸和孙和也渐渐由不和,转为了对立。大臣们也开始见风使舵,毕竟孙权年事已高,接下来谁登基大家也想谋个拥立之功,到时候自然是高官厚禄。于是,以二人为中心的一场对决也就此展开了,大臣们纷纷寻找自己的阵营。由于孙权偏爱鲁王孙霸,大家也都把宝压在了鲁王的身上。除了陆逊、顾谭、吾粲之外,剩下的人全都支持鲁王。其中在吴国朝堂比较有重量级的有步骘、吕岱、朱据、诸葛恪,包括以稳重、谦让著称的名将全琮,也都是鲁王一党。

面对这种情况,陆逊、顾谭、吾粲多次给孙权上书,劝其确定太子的地位。孙权非但没听,反而将顾谭、吾粲治罪流放,陆逊也多次被孙权派人问责。

如果只是两个人斗来斗去,那么所出现的局面也不过是此消彼长,互相之间各有得失罢了。但一个人的加入,让整个天平彻底失控了。这个人就是孙鲁班,别名孙大虎,孙权的女儿,全琮的媳妇,全寄的母亲。全琮、全寄都是鲁王阵营的,孙大虎自然会倾向这一边。当然,她没有什么政治目的,也没有任何政治手腕,加入进来无非是女人的小肚鸡肠,因为他和孙和的生母不和。于是,在孙鲁班的多次谗言之下,太子孙和被废了,但鲁王这边也没赢。因为出人意料的是,孙权把鲁王赐死了,又把鲁王一党杀了不少。其中包括孙大虎的儿子全寄,真是偷鸡不成蚀了一袋米。

南鲁之争最终以两败谢幕,这场长达八年的争斗,让吴国的朝堂混乱不堪。因为太子被废,鲁王被杀,最终孙权死后孙亮登基。由于孙亮年幼,便出现了孙峻、孙D先后专权的局面,后来孙亮也被废了。

《吴子》中说:“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这就是孙权晚年最大的错误,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还不听别人的规劝。在他身后,吴国的内乱、衰落虽说是内斗所为,但这一切也都是他本人所造成的。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得。很多时候,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只会让自己想得多,做得少,自然也就无所成就。

相关参考

历史秘闻 迟疑不决导致了最终失败

  诺曼底战役德军的应对:迟疑不决导致了最终失败  1943年11月,当希特勒判定对于入侵法国的威胁已经不容忽视,于是指派战略执法官尔文·罗摩为沿海防御检查官,他稍晚又被指派为负责法国北边陆地防御的B

迟疑不决导致了最终失败

  诺曼底战役德军的应对:迟疑不决导致了最终失败  1943年11月,当希特勒判定对于入侵法国的威胁已经不容忽视,于是指派战略执法官尔文·罗摩为沿海防御检查官,他稍晚又被指派为负责法国北边陆地防御的B

雄霸一方的孙权竟因继承人问题使东吴走向灭亡

孙权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为东吴的建立者,孙权能够顺利的建立东吴势力,多亏其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形势下为其打下的基业。孙权在位时,设置农官,促进了农业发展,且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但

历史人物 在立嗣的问题上,孙权为什么一直在犹豫?

册立太子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大事,人都有一死,尤其身为皇帝,自己死后偌大的江山该由谁来继承,必须要慎重考虑。三国时期,我们知道,蜀国的继承人是刘禅,魏国是曹丕,那么吴国又是谁呢?不光是现在很多

二宫之争 孙权一生做得最糊涂的一件事

...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公元241年,太子孙登和大将军诸葛瑾去世。培养了三十多年的继承人和陪伴自己四十多年的知心朋友在同一年去世,孙...

抓周是什么

孙权是个聪明人,这是世人皆知的。可惜,再聪明的人也有糊涂的时候。晚年的孙权,在继承人问题上举棋不定,反复无常。因此出现了重大的失误,以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孙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失误呢?根据民间流传的

历史人物 神龙政变是直接导致武则天结束统治引退政治的原因是什么

神龙政变功臣的下场>公元705年是历史上女皇帝武周的神龙元年,这一年武则天年老宠信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引起朝中议论。当时关于武则天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一直都有两派争论。武家继承还是李唐继承,武则天也出现了

二战日军内耗有多恐怖

《骷髅的证词》一书中记有这样荒谬的一幕:菲律宾战役中,4名日军士兵未能坚守职位,遭到一名上尉殴打。说实在的,当时的日军在美军的围追堵截下早已粮绝,别说拿枪作战,许多饥肠辘辘的士兵连站直的力气都没有了。

历史人物 孙权的一个错误决定,导致东吴走向了衰亡

今天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孙权的文章,欢迎阅读哦~>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魏蜀吴三国涌现了一大批被后人铭记的英雄人物,他们或慷慨激昂,或满腹经纶,或放荡不羁,都以自己独特的品行和事迹,在历史上

历史人物 被孙权指定的继承人,最后却惨遭废黜

孙权六十岁之时,遭遇了一个重大打击。他苦心培养的接班人,东吴太子孙登在年仅33岁时,便因病去世了。孙登的离去,打乱了孙权的计划,也间接掀起了东吴的乱局。要知道,太子之位关乎国本,孙登生前的威望,足以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