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舫智败魏国大将,是孙权称帝的最大功臣

Posted 太守

篇首语:读和写是学生最必要的两种学习方法,也是通向周围世界的两扇窗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周舫智败魏国大将,是孙权称帝的最大功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周舫智败魏国大将,是孙权称帝的最大功臣

2、历史人物 孙权为什么一开始没有登基,而是对曹魏称臣?

周舫智败魏国大将,是孙权称帝的最大功臣

众所周知,在曹丕称帝后的第九年,也就是229年,孙权才称帝,此前几年,孙权一直是王,算是魏国的藩国。

这主要是孙权得罪了老刘,担心干不过皇叔,只能抱曹丕大腿。等陆逊一把火烧了刘备,孙权这才把腰杆子站直喽。眼瞅着三家有两家都自立门户了,刘备地盘那么小都敢,自己又夺了荆州,占据长江天险,孙权自然不甘心。

但曹丕打着正统的旗号,实力也很强大,万一得罪了他,被灭了可不是闹着玩的。

所以当时孙权名义上服从曹丕,确保北魏西蜀不会联合攻打自己;私底下又打起小九九:试探性的打一下魏国看看,如果你不行,那我肯定要称帝。

于是孙权和一个人策划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的胜负直接决定孙权敢不敢称帝。

这个人就是周舫,这场战争就是公元228年的石亭之战。

语文课本上曾经有一篇课文叫《周处除三害》,说的是周处仗着老爹是鄱阳太守,为害乡里,后来改过自新。

周处老爹就是周鲂。

周鲂年轻好学,在军事方面也不弱,曾经一月之间,平定钱塘贼寇彭式极其党羽。

后来做了鄱阳太守,他和解烦军的胡综,联合剿灭了鄱阳盗贼,并活捉彭绮。

公元228年,孙权开始和周鲂策划石亭之战,但孙权的强项是用人,军事能力实在不敢恭维。

他打算让周鲂去收编那些山里有点名气并且魏国也知道的盗贼,让这些盗贼去把曹休哄来。

周鲂一听,很明智的说:这样是不行的,指望这些盗贼,成不了事。

意思是告诉孙权:曹休也非等闲之辈,你得下点血本,才能让他相信。

他让自己心腹送信给曹休,心中列举七条:大意几十说自己犯了错,怕被杀,打算用鄱阳以北的土地投降,让曹休来接应自己。

然后又故意让上面来调查自己,他割断头发请罪等等。

断发在古代是大刑,叫髡刑,曹操曾经割发代首,这下曹休就相信了。

于是曹魏三路大军发兵,曹休到达石亭之后,在周鲂、陆逊、朱桓、全琮等人的夹击下,魏军大败,死伤万余,曹休也差点嗝屁。

石亭之战周鲂立下大功,直接拜将封侯,一直担任鄱阳太守。

当然,最高兴的是孙权,他看到了曹魏也没那么牛,称帝之心就此坚定。

公元229年孙权终于决定称帝,历史正式进入三国时代。

历史人物 孙权为什么一开始没有登基,而是对曹魏称臣?

魏国是三国时期第一个建立的国家,在魏国建立的第二年,蜀国也随之建立,然而另一边的东吴却始终没有动静,一直到八年之后才终于宣布成立吴国,孙权登基称帝。那么,为什么孙权没有在一开始就选择称帝,而是要先向魏国俯首称臣,直到数年之后才终于建国呢?孙权这样做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

在三国时期,自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的形势得到建立。对于曹操、刘备、孙权这三大诸侯,之间互相争斗了数十年,但是,活得最久的还是要数东吴的孙权。但是,在曹操去世后,尤其是在曹丕和刘备相继登基称帝后,孙权不仅没有称帝,反倒向曹操的儿子曹丕俯首称臣,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在笔者看来,孙权能屈能伸的性格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其他可以向晚自己一辈的曹丕称臣的前提。如果把孙权换做是关羽、张飞这样性格的人,别说低头了,肯定要立即率领兵马杀向洛阳。回到孙权身上,早在曹操还没有去世的时候,孙权就已经派遣使者,不仅要和曹操集团改善关系,而且要在名义上臣服于曹魏。当然,这种臣服对于孙权的东吴来说,根本没有多大的束缚力度。换而言之,在东吴政权内,孙权和皇帝没有两样。

其次,但是孙权这么做,主要还是为袭击关羽、攻占荆州做好政治、外交上的准备。毕竟,和关羽开战,也就意味着和刘备集团彻底闹翻,如果再不和曹操集团处理好关系,到时候两面受敌,东吴很可能要遭受灭顶之灾。公元219年,在吕蒙、陆逊等人的配合下,孙权一方占领了荆州,并除掉了关羽等蜀汉将领。不久之后,曹操去世,接班人曹丕立即篡汉自立,标志魏国的建立。面对曹丕的新任皇帝,更担心蜀汉皇帝刘备即将到来的倾国一战,孙权继续向曹丕俯首称臣,甚至还归还了原先的曹魏降将。

当然,对于孙权的隐忍和图谋,曹丕不可能看不出来。由此,既然是称臣,那你孙权得要有实际行动,不能光嘴上说说,比如效仿春秋战国时期的规矩,把自己的儿子送到魏国当人质。但是,老谋深算的孙权,一方面拖延着曹丕,另一方面和刘备展开了夷陵之战,经过此役,刘备间接丧命,孙权明白东吴西线的威胁暂时解除了。由此,孙权继续跟曹丕阳奉阴违,而曹丕当然忍不了了。于是,不顾贾诩等谋士的劝告,曹丕三路大军讨伐东吴,终于品尝到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和苦涩的长江之水。

最后,在连续击败了蜀国和魏国两大强敌后,孙权终于卸下了隐忍的面具,和魏国曹丕撕破了脸,并正式登基称帝,建立了三国中的最后一个国家——吴国。当然,对于晚年的孙权,可以称得上功过并存。一方面,孙权开展屯田等政策,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之后的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为了维护东吴的君权统治和接班人的权力,孙权对于江东四大家族乃至陆逊等东吴大臣的清洗,一定程度上损耗了吴国的国力,加剧了东吴的人才匮乏问题。当然,总的来说,文治武功和知人善用的孙权,配得上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评价。

相关参考

朱棣称帝最大功臣是谁?为什么说是他?

  朱元璋定鼎中原之后,实行分封制,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各地做藩王。随着时间的发展,藩王权利越大,最终影响中央皇权。  朱元璋去世之前,铲除功臣,为的就是害怕功高震主,威胁继任者。但是他却没有想到,等到

历史人物 孙权为什么一开始没有登基,而是对曹魏称臣?

魏国是三国时期第一个建立的国家,在魏国建立的第二年,蜀国也随之建立,然而另一边的东吴却始终没有动静,一直到八年之后才终于宣布成立吴国,孙权登基称帝。那么,为什么孙权没有在一开始就选择称帝,而是要先向魏

历史人物 孙权称帝后,为何只追封哥哥孙策为王爷

今天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孙权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喜欢历史的朋友往往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就是开国皇帝登基后,会追封自己的先人为皇帝,比如三国魏国曹丕追封父亲曹操为武皇帝,追封爷爷曹腾为高皇帝,追

104 五丈原

公元229年四月,吴王孙权正式即位称帝。蜀汉大臣大多数认为孙权称帝是僭号,要求跟东吴断绝盟好关系。诸葛亮却认为,蜀汉眼前主要对手是魏国。他坚持和东吴保持联盟,继续准备北伐。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

魏蜀吴三国,为什么最强的魏国最先 ”灭亡”的

文/魁说历史导语:从公元220年,魏国曹丕篡位称帝开始,随后刘备和孙权依次称帝,标志着历史的车轮正式迈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曹魏占据中原大部,实力最强,东吴占据江东及荆州,实力次之,西蜀占据益州和汉

诸葛亮是怎样死的

公元229年四月,吴王孙权正式即位称帝。蜀汉大臣大多数认为孙权称帝是僭号,要求跟东吴断绝盟好关系。诸葛亮却认为,蜀汉眼前主要对手是魏国。他坚持和东吴保持联盟,继续准备北伐。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

历史人物 三国曹魏军事家司马懿简介 司马懿为什么不称帝

  司马懿人物生平简介  司马懿字仲达,是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军事家。曾经在魏国担任过大将军大都督等要职,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大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

将魏国一分为二,一人一半

导读:公元229年,三国历史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耐心爆棚的吴王孙权,终于敢于称帝了;另一件则是蜀国与吴国达成了「”平分天下”的盟约,约定将来攻灭曹以后,吴蜀平分天下,瓜分其地。两国的关系从此开始开

手握曹魏实际政权的司马昭为何不称帝

司马昭是谁的儿子司马昭是三国时期的魏国人,司马懿是他的父亲,也是魏国的大将。曾在魏明帝曹睿死时,托付曹爽与司马懿辅佐齐王曹芳治理天下。但是,曹爽与司马懿互相排挤,还经过激烈的权力争斗。最后,司马懿尽诛

手握曹魏实际政权的司马昭为何不称帝

司马昭是谁的儿子司马昭是三国时期的魏国人,司马懿是他的父亲,也是魏国的大将。曾在魏明帝曹睿死时,托付曹爽与司马懿辅佐齐王曹芳治理天下。但是,曹爽与司马懿互相排挤,还经过激烈的权力争斗。最后,司马懿尽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