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三大以书信行使的巧战计是何人所为的
Posted 书信
篇首语: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国三大以书信行使的巧战计是何人所为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三国三大以书信行使的巧战计是何人所为的
说到书信用计,人们恐怕首先想到那个蒋干盗书。说的是赤壁大战之前,曹操想招揽周瑜到自己的帐下,就想派一个人过江,说服周瑜归降。蒋干和周瑜是发小,自告奋勇,过江去见周瑜。周瑜此时最头疼的是曹操得到了荆州的水军,这让他面对曹操没有丝毫的优势,蒋干一来,周瑜有了主意。周瑜假造了一封信,是荆州水军将领蔡瑁和张允送来的,是说他们投降曹操是不得已,一旦有机会,就会割下曹操的头颅,献给周瑜。蒋干把这封信交给曹操,曹操见信大怒,立刻将蔡瑁、张允斩首。曹操没有了水军将领,水战没有了优势,结果导致赤壁失败。这个故事非常有名,也非常精彩,只不过这只是一个文学故事,不是现实。现实当中,三国时期还真有那么几次以书信形式行使的巧妙战计,其精彩程度也不亚于这个蒋干盗书的故事。且看三国三大以书信形式行使的巧战计。
蒋济书信用计“无中生有”夸大兵力吓走孙权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曹操大军在赤壁大战中受挫,再加上瘟疫流行,曹军兵力遭受了很大的损耗。孙权让周瑜率军攻击荆州,自己则率军攻击曹操所属的合肥。孙权围攻合肥一月有余,但仍然没有攻破。这时候的曹操,已经没有更多兵力救援,只能是派张喜带着一千骑兵前去,让他经过汝南时再统领那里的驻军以解合肥之围。在途中,又有许多人染上了瘟疫,就这样,合肥城里等候了好几个月也没有等到援军来到。这时候,扬州别驾蒋济对刺史温恢建议,让他伪装已经得到了援军将领张喜的书信,就说张喜率领的步、骑兵共有四万人,已经到了雩娄(今河南固始县)。同时扬言,温恢已经派遣本州的主簿前去迎接张喜了。
蒋济让三部分人马从城外带着伪造的书信,呼喊着告诉城里的守将,说援军即将到来。这三部分人马,有一部分冲进了城里,另外两部分故意被孙权军擒获。孙权当然“缴获”了这封信,由于这一切做得都是那么自然,孙权信以为真。这时候的孙权兵力很少,因为赤壁战后荆州的战事并没有结束,大军还在由周瑜率领和曹仁作战。而雩娄又离着合肥很近,若张喜果真率领着四万大军前来,内外夹击,孙权有可能就会全军覆没。于是,孙权烧毁了围困合肥城的营寨,赶紧撤军,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蒋济无中生有整出来四万大军,孙权中计只得赶紧逃走。
曹操以书信行使“反间计”离间马超、韩遂
建安十六年春天,张鲁占据了汉中郡,曹操派钟繇前去讨伐,并派夏侯渊出兵河东郡,与钟繇会合。这时,驻守在关中的诸将都疑心钟繇将袭击他们,于是,马超和韩遂等将领都起兵反叛。马超等人屯兵潼关,曹操派曹仁去征伐。曹操告诫众将:“关西兵精炼强悍,你们务必坚守营垒,不要与他们交战。”秋天,曹操亲自来到前线,隔着潼关扎下大营与马超等人的军队对峙。经过几番交战,马超等人的军队退守渭南,并提出,以割让黄河以西为条件讲和,曹操没有同意。九月,曹操大军渡过渭水,马超等人多次挑战,曹操都不应战。马超等人多次恳请割让土地,并且愿意送儿子做人质以表示诚信,曹操才假意应允。韩遂和曹操过去有一定的交情,提出来和曹操会面,曹操同意了。两人在阵前相见,各自骑在马上,近距离交谈,一直谈了很长时间。两人只谈论京城里的相识旧事,丝毫不涉及军事,谈到有趣之处,两人都拍手大笑。会面结束,马超等人问韩遂:“曹操都跟你说了些什么?”韩遂回答说:“没有什么啊。”马超等人不免对韩遂差生了怀疑。
过了几天,曹操给韩遂写了一封信,故意涂抹改动多处,让人看起来像是韩遂自己改过的样子,马超等人更加怀疑韩遂。曹操这才和他们约定日期决战。由于叛乱联军相互不再信任,形不成合力,很快就被曹操打败。马超、韩遂逃往凉州,其他将领也是逃的逃,死的死。曹操反间计离间马超、韩遂,终于平定了长安地区的叛乱。马超、韩遂虽然此后也有过扩军掠地的时候,却再也形不成对曹操的威胁,长安地区从此也始终在曹魏手中,直到三国归晋。
陆逊以书信行使“借刀杀人”计除掉逯式
嘉禾五年(公元236),魏国的江夏太守逯(音:lu)式兼管着当地的军事,他常常扰乱吴国的边境,这让吴国的大将陆逊很不安宁。逯式和魏国的老将文聘的儿子文休一向不和,陆逊知道这一情况,就想加以利用。陆逊假装给逯式写回信,说:“得到来信,知道您的态度恳切,并知道您和文休长期不和势不两存,想来归附,我已经秘密地把您的来信上报朝廷,并集合人马迎接您。您应当在暗中迅速做好准备,再告诉来归附的确定时间。”由于这是并不存在的一件事情,陆逊就让人把信放在边界上。逯式的士兵捡拾到信,拿回去给逯式看,逯式看到后惊慌恐惧,为了自证清白,表示自己并没有投敌,就亲自送妻子儿女返回洛阳。从此以后,逯式的下属官吏和士兵不再愿意信任和亲附他,魏国朝廷将其免官。陆逊的计谋得逞。
裴松之在评论这件事的时候认为,边将为害是常事,即便是逯式因此获罪,代替他的人也会这样。并认为陆逊这是小计策小伎俩,不可取。话虽然这样说,但古代打仗将知兵兵知将这支部队会更有战斗力,这就是人们称一支军队为“某家军”的原因所在,也是临阵换将为兵家所忌的原因。逯式调走了,新来的江夏太守能不能一上任就能理顺各方关系?一个新上任的太守,要想安定内部,了解敌情,总得需要一定的时间吧?再说,写一封信不过是举手之劳,这对于东吴并没有一点儿损失,一封信就能让敌方产生矛盾并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国以书信用计的战例还有,比如说陆逊在荆州时写信给关羽,因为语气非常谦恭,这让关羽放松了对东吴的警惕,结果是大意失荆州。孟达想叛魏归蜀汉,司马懿写信稳住他,然后千里奔袭,突然间兵临城下,孟达来不及部署,兵败被杀。只不过这里的书信用计只是各种计策当中的一种,其作用不如以上三例那般突出,因此不再一一列出。
三国时代的三大口无遮拦致祸的狂士都是何人
有句话叫做“祸从口出”,这种事情放在皇帝身边的人身上则更加明显,因为皇帝手握生杀大权。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大臣在帝王面前都表现的谨小慎微,生怕稍有不慎就会带来不测。不过,三国是个政权并立的特殊时期,君主们争夺人才也是和争夺土地民众一样不遗余力,这就造成了有些人的恃才傲物。但是,凡是都有个度,即便是君主再能容物,这说话也不能“满嘴里跑火车”,否则,这君主也是会有忍无可忍的时候的。而到了那时,这口上没有一个把门的,也就离祸患不远了。且看三国三大口无遮拦致祸的名士。
祢衡
祢衡这个人很有名,有一处京剧曲目叫做《击鼓骂曹》,说的就是他的故事。那是曹操迎接汉献帝建都许县以后,想聘用祢衡为官,结果被祢衡拒绝。曹操怀恨在心,知道祢衡擅长击鼓,就招他为鼓手,想以此来羞辱他。击鼓要穿专门的服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穿演出服,在负责演出的人员要祢衡换服装时,祢衡脱了一个精光,这让曹操在众宾客面前很丢面子。在孔融的说服下,祢衡答应前去给曹操赔罪。结果祢衡拿着三尺长的大杖,捶捣着地大骂曹操。这前一节就是击鼓,后一节就是骂曹。但因为祢衡这个人很有才名,曹操不想杀他而留下恶名,就将他推荐给了刘表。刘表也受不了祢衡的轻慢和侮辱,就把他推荐给了黄祖。黄祖本来也很器重祢衡,尤其是他的长子黄射,更是对祢衡友善器重,但祢衡这个人连挟天子令诸侯的曹操都敢骂,还能在乎你一个江夏太守?结果被一向“性情急躁”的黄祖杀了。
祢衡这个人很有才气,《鹦鹉赋》就是他的作品。在刘表那儿,看到刘表等人对奏章的解释不严密,就撕掉扔在地上,然后要来纸笔,立刻写就。刘表看了,言辞、语义都非常好。在替黄祖处理文书事务时,黄祖说“和我心中要说的话是一样的”。可见这个人才气有多高!
不过,这个人却是个口无遮拦的主儿,可以说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骂谁就骂谁,是完全彻底的嘴上没有一个把门的。还是在许都刚刚建立的时候,天下许许多多读书人和大臣谋士都来到这儿,意图谋一份好差事,弥衡也来到了这里。但是,由于长时间的无人问津,祢衡就这么一直闲着。有人他:“为什么不去投奔陈长文(陈群)、司马伯达(司马朗)呢?”祢衡说:“我怎么能和杀猪卖肉的结交呢!”人又问他:“荀文若(荀)、赵稚长(赵融)怎么样?”祢衡说:“荀文若可以借他的脸去吊丧,赵稚长可以让他去管理厨房膳食。”
陈群的祖父、父亲以及叔父都很有名,他自己也和孔融相友善。陈群曾经在刘备手下做事,刘备代陶谦为徐州牧,陈群曾经劝他不要东征袁术,要防止吕布背后偷袭。刘备不听,果然丢失了徐州。孔融是祢衡看上眼的一个人,而陈群又是孔融愿意结交的人之一,可到了祢衡那里,竟是那么的不堪。
司马朗的祖父司马俊官至颍川太守、父亲担任过京兆尹,他自己听从父亲的安排,想方设法离开已有篡逆野心的董卓,应该说虽然出身于官宦世家,却也是青年才俊。尤其是,司马朗家教严格,年轻时就有好名声,有人直呼其父的名字,司马朗对那人说:“轻慢他人的尊长,就等于是不尊重自己的亲长。”那人因此而道歉。这和“孔融让梨”有得一比。就是这样的两个人,竟然被祢衡说成是“杀猪卖肉”的,这实在是有点儿不像话了。
建安初期,荀已经成为曹操的留守总管,在那样的一个年代,如果没有点儿才气能力,靠混是混不到这般职位的。赵融曾经是汉灵帝设置的西园八校尉其中的一位,这种职位,一般不会是平民家子弟。就是这两个人,竟然也入不了祢衡的“法眼”。要说看不上也就算了,不和他结交也就罢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嘛!荀的脸长关你什么事?这种拿人长相和残疾说话的做法,完全是泼妇骂街式的作派。
黄祖杀祢衡,是在气愤至极的时候做出的决定,如果有人从旁边劝一劝,或许他还能够收回成命。但是,他的主簿却来了一个立即执行,祢衡就这样死了,年仅二十六岁。恐怕是这个主簿平常也没有少受了祢衡的羞辱。祢衡这个人只看上两个人,孔融和杨修。这两人也是被杀而死,但他们和祢衡不一样,是死于政治主张和集团矛盾。祢衡之死,则是死于自己的口无遮拦。
许攸
许攸原本是袁绍的谋士,袁绍和曹操交战时跟随袁绍来到官渡。建安五年(公元200),双方在官渡对阵。开始的时候,许攸对袁绍说:“曹操兵少,必然会集中全力来抵抗,许都的守卫就一定空虚。如果派出一支轻骑兵突袭许都,就可以将许都攻陷。假如他没有马上溃散,也能使他首尾不能兼顾,疲于奔命,这样就可以将曹操击败。”袁绍没有采纳。官渡之战进入相持阶段,因家人有人犯法,留守邺城的官吏将其逮捕下狱,许攸知道后大怒,于是投奔了曹操。曹操非常高兴,说许攸来了,大事可以成功了。许攸对曹操说,现如今你曹操孤军独守,既没有援军,也没有粮食,这是生死存亡的关头。现在袁军有粮食存在乌巢,虽然有士兵,但防备松懈,只要派轻骑兵急袭乌巢,烧其粮草,不出三天,袁绍必然败亡。曹操采纳了这个建议,自己亲率五千精锐骑兵突袭乌巢,烧毁了袁绍的粮仓,袁绍果然失败渡河逃走。
四年后,即建安九年(公元204),曹操攻破了邺城,占领冀州,许攸也立有功劳。但许攸自恃功高,忘乎所以,经常轻慢曹操,口无遮拦,逮着什么就说什么,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曹操召集的场合,许攸每次出席,根本不管是什么人在场,总是直呼曹操的乳名,说:“阿满,没有我,你得不到冀州。”曹操为了笼络人才的需要,也只装作是一种玩笑对待,嬉笑着回答说:“你说得对啊!”可心里是颇有芥蒂的。当面说说也就是了,你当作玩笑,他打个哈哈,这事也还是能够过去的。但许攸还真就是把自己当作是曹操的救命恩人了。有一次,许攸出邺城东门,对左右人说:“这家人没有我,进不得此门。”有人向曹操告发,许攸被收押入狱,最终被杀。
相关参考
败战计思想败战计是处于劣势情况下,反败为胜的计谋。在战局对自己极端不利的情况下,不能坐以待毙,要寻求或创造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的条件,把握有利的战机,保存自己的实力,挽救自己的命运,避免不必要的牺牲。败
有句话叫做“祸从口出”,这种事情放在皇帝身边的人身上则更加明显,因为皇帝手握生杀大权。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大臣在帝王面前都表现的谨小慎微,生怕稍有不慎就会带来不测。不过,三国是个政权并立的特殊时期,君主
三国演义中空城计是怎么回事? 孔明的「空城计」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故事大概大略如此:诸葛孔明大出祁山,不想先锋官马谡误失街亭,致使前线大军节节受困。情急之下
夏侯惇能让人一眼记住的恐怕就是他的眼睛。除此之外,我们很多人怕是对夏侯惇知之甚少。众所周知,古来的君主,都有一群忠诚之士站在背后,助其成就大业,这些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汉光武帝刘秀有云台二十八将
夏侯能让人一眼记住的恐怕就是他的眼睛。除此之外,我们很多人怕是对夏侯知之甚少。众所周知,古来的君主,都有一群忠诚之士站在背后,助其成就大业,这些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汉光武帝刘秀有云台二十八将,汉
导读:在曹操擒吕布、破袁绍、征荆州、统一北方,一步步迈向权力顶峰的过程中,除他的宿敌刘备、孙权明里与之对抗外,还有许多名不见经传的人暗地里与之为敌,他们有的偷偷谋划要除掉曹操,有的对曹操的所作所为公开
导读:在擒吕布、破袁绍、征荆州、统一北方,一步步迈向权力顶峰的过程中,除他的宿敌刘备、孙权明里与之对抗外,还有许多名不见经传的人暗地里与之为敌,他们有的偷偷谋划要除掉,有的对曹操的所作所为公开贬斥
华夏五千年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非一支笔、一卷书所能书写,而以一部奇书《三十六计》为主线,却能延展出一部浩瀚的中国政治史。《三十六计与中国政治》以与众不同的视角为你纵说历史风云、解读中国政治。依声
夷陵之战中东吴的统帅是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当时刘备为报东吴擒杀关羽之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东吴孙权还派使者求和,消极备战,不想刘备心意坚决,怒气兴盛,大感压力,果断任命当时还是新人的
《三十六计》的军事思想胜战计思想胜战计指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之时实施的计谋。在己方处于绝对优势的条件下,要弄清对手实力的变化,适时采取不同的作战谋略,获取战争的胜利。胜战计包括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