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明朝最有智慧的开国功臣,最后得以善终
Posted 功臣
篇首语:阅读永远是获取知识面最为廉价的方法,没有之一!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明朝最有智慧的开国功臣,最后得以善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明朝最有智慧的开国功臣,最后得以善终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朱升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为明太祖朱元璋身边最重要的谋士,刘基(字伯温)因善于谋划而闻名于世,被视作可媲美诸葛亮的神人,受到民间人士的顶礼膜拜。然而,刘伯温虽然聪明透顶,但没能看透“兔死狗烹”的道理,最终落得被毒死的下场,结局令人唏嘘。其实就睿智程度而论,刘伯温跟明初另一位大谋士朱升相比,其实相距甚远。那么,朱升是怎样的奇才?他最终因何得以善终?
朱升字允升,江浙行省徽州路休宁县人,元末明初的文学家和谋略家,同时也是明朝的开国元勋。朱升出身于一户半教半农的人家,自幼跟随著名的儒学家江敏求、金斋谕、陈栎等人学习,在苦读儒家经典的同时,也钻研天文地理、军事谋略、星象占卜等方面的学问。由于朱升生性聪慧,加之勤奋好学,所以很快便成为远近闻名的饱学之士,并考取进士。
朱升考取进士后,为元朝效力数年时间,曾在池州担任学正(相当于现在的市教育局长兼高中校长)。朱升任职期间,大力整治学官中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并执行学规、考校训导,一时间池州教育风气大变,学生的成绩获得迅速提升。由于治学成就斐然,朱升不仅屡受上司嘉奖,在远近地区的名望也很高。
朱升与刘伯温堪称朱元璋的左膀右臂
等到湖北红巾军首领徐寿辉发动反元起义后,池州一带遭到劫掠,朱升出于保全性命的考虑,便携带家眷到歙县石门隐居教学,并在暗中观察时局的走向。此后十余年间,江南出现数十股起义军,他们在反抗元朝暴政的同时,相互间也不断地争斗。等到至正十八年(1358年),江南基本上只剩下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三大势力,而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正是以南京为根据地的朱元璋。
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率军攻取徽州后,听从大将邓愈的推荐,亲自延请朱升到他的幕府中做事,并向他讨教攻取天下的大计。朱升被朱元璋的真诚所打动,不仅答应为他效力,而且还提出九个字的创基立国策略,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太祖下徽州,以邓愈荐,召问时务。对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见《明史·卷一百三十六》)。
在朱升看来,朱元璋尽管兵多将广、地盘不小,但除了元朝的军队时时威胁他外,周边两大劲敌-陈友谅、张士诚的实力也极强,再加上朱元璋名义上还接受小明王韩林儿的领导,若贸然称王,势必成为众矢之的。所以为今之计,只能韬光养晦,暗中积蓄力量、巩固根据地,并伺机侵吞对手的地盘,才能逐渐消灭劲敌,进而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经过朱升的一番提点,朱元璋茅塞顿开,不禁连连称赞他的高明。此后十年间,朱元璋严格执行朱升的策略,先后灭亡陈友谅、张士诚两大势力,并暗中派人杀死韩林儿,就此成为江南最有实力的军阀。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同年,朱元璋又发出“驱除胡虏”的口号,派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军北伐,在迫使元顺帝逃往漠北后,基本上完成统一大业。
朱元璋对朱升甚是倚重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大肆封赏功臣,因提出建国方略而立有大功的朱升,得以晋升为翰林学士,负责起草制诰、编制礼乐等工作。当时,朱元璋封赏功臣时颁布的诏令,大多都是由朱升起草、拟定的,由此可见他所受到的器重程度。不仅如此,朱元璋鉴于朱升年老多病,本着优待老臣的心理,特许他不用每日上朝,免除其奔波劳累之苦。
朱升虽然受到优待,但他深知朱元璋是个雄猜阴刻的皇帝,成大事前固然可与他同甘共苦,但称帝建国后必然会猜忌诛杀功臣。正因为深谙“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朱升仅做了1年多的翰林学士,便以老迈多病为由,向朱元璋提出告老还乡的要求。朱元璋起初不肯放朱升回乡,但见到他去意已决,便只好点头应允。洪武三年(1370年),朱升在家中寿终正寝,享年72岁。
朱升辞官归隐前,曾恳请皇帝赐予其子朱同丹书铁券(俗称“免死金牌”),并得到朱元璋的同意。但让朱升没想到的是,就在他死后15年,轰动全国的“郭桓案”爆发。朱元璋为惩治户部侍郎郭桓等人盗卖官粮的罪行,不仅将他们全部剥皮实草,而且还下令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员全部处死。当时,朱同担任礼部右侍郎虽然才1个月,但也受到牵连被杀,实在是冤枉。
相关参考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本站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孙皓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亡国之君的命运大都很不堪,不是死于非命,便是忍辱偷生,在投降后依然能保持骨气者,简直是凤毛麟角,而东吴末帝孙皓便是典型代表。那么
历史人物 朱元璋几乎杀了所有开国功臣,为什么唯独汤和能够善终
汤和以他独特的政治智慧逃出了魔掌,最终得以安享晚年,死后也受到追封,极尽哀荣,这在朱元璋统治期内,是很罕见的。>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生性猜疑,心狠手辣,开国功臣几乎被老朱诛杀殆尽,即使跟随他出生入死的徐达
为什么明朝开国功臣最后大多不能落得一个好下场呢?可能很多人在看史书的时候都会有这么一个疑问。但是难道就没有一路追随,最后得到善终的吗?虽然只是占很小的一个部分,但是还是不能否认。是有的,其中待遇最好的
陈平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少时喜读书,有大志,曾为乡里分肉,甚均,父老赞之,他感慨地说:“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六国贵族也纷纷起兵,陈平往事魏王咎。
他是开国名将,皇帝忍不住要杀他,最后十六年不出门,才得以保全
原题目:他是建国名将,皇帝不由得要杀他,最后十六年不出门,才得以保全在古代汗青上,有好多建国名将,为皇帝立下汗马劳绩,然则下场各有分歧,有些惨死灭族,有些却能得以善终。皇帝为什么要杀死建国功臣呢?原因
历史人物 明朝开国将领、武定侯郭英简介,郭英为什么能得以善终
人物生平投奔元璋郭英是郭兴的弟弟,兄弟二人一同投奔朱元璋,成为朱元璋的卫士。《三世家典》载郭英身长七尺,长得和别人不一样,有勇有谋,擅长骑射。南征北战至正十三年(1353年)到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
陈平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少时喜读书,有大志,曾为乡里分肉,甚均,父老赞之,他感慨地说:“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六国贵族也纷纷起兵,陈平往事魏王咎。
因为是朱元璋的心腹,放他一马。所以,开国功臣能得善终的,只有郭英一个人。打下江山赐毒酒朱元璋思考元朝失败的原因,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元朝的武力,天下第一,然而这么快就失败,是因为朝廷没有权力。权力都在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汤和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汤和26岁参加起义军,为人沉稳多智,很快就得到了重用,做饭了千户的职位。不过,就在朱元璋投军后,眼光独到的汤和看准了朱元璋的能力,自愿让出了自己的位
在我国历代王朝的创业史中,诸多「无以善终」的结局一直是常为人们所议论的话题。放眼历史,既有无上功勋,又得安享余年的开国功臣实在为数不多,便是这不多的例外之一。所谓「伴君如伴虎」,更何况是陪在生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