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劉備誇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誇就誇吧,為何拿曹丕來比較
Posted 天下
篇首语: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劉備誇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誇就誇吧,為何拿曹丕來比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劉備誇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誇就誇吧,為何拿曹丕來比較
劉備革命尚未成功,但身體扛不住。夷陵之戰後,僅一年多的時間,便在永安白帝城去世。去世前,他專門把諸葛亮從成都召來,對他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備對諸葛亮說的這段話,後世普遍認為是劉備在「託孤」,也就是把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劉備託孤的這段話,也是很有智慧的,他是採用先抑後揚,退一步說話的方式。先讚揚諸葛亮有極高的才幹,接著說自己的兒子不行。你能輔佐就輔佐,不能輔佐就乾脆取得代之。
劉備這個託付,體現著對諸葛亮極大信任,他完全是「以情動人」。這讓諸葛亮極為感動,一下就跪在地上,流著淚說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意思就是說,自己會竭盡全力輔佐劉禪,不管劉禪行不行,自己都會始終保持忠誠和貞節,至死不渝!
(劉備託孤)
不過,這裡有一個問題,劉備說「君才十倍曹丕」這句話,真的是在誇獎諸葛亮很有才幹,真的是為了「以情動人」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咱們來看看,劉備是怎麼看曹丕的。
很顯然,劉備是把曹丕看成是一個「亂臣賊子」的。
劉備其實早就想當皇帝了,但是他一直沒有稱帝。他為什麼沒有稱帝?就是因為當時的皇帝是漢獻帝。而劉備一直是宣揚「興復漢室」的。如果皇帝還是漢獻帝,而劉備已經稱帝,那他就是「亂臣賊子」了。也就是說,劉備稱帝的前提條件,必須是有人先當「亂臣賊子」。
事實上,劉備也是這樣操作的。當漢獻帝「禪位」給曹丕的消息傳來後,劉備對外宣布的是,曹丕把漢獻帝給謀害了,因此他才要「替天行道」登基稱帝。
總之,在劉備的眼裡,曹丕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亂臣賊子」。
不但劉備是這樣評價曹丕的,連諸葛亮也是這樣評價曹丕的。諸葛亮曾說:「曹丕篡弒,自立為帝,是猶土龍芻狗之有名也。」
由此可見,劉備君臣都是很不齒於曹丕的。
既然劉備君臣都是很不齒於曹丕的,為什麼劉備卻拿諸葛亮和曹丕相比呢?
會不會有一種可能,無論劉備對曹丕的評價,還是諸葛亮對曹丕的評價,都是他們對外宣布的話,而不是他們私下裡說的話。他們私下裡說的話中,兩人對曹丕的評價都是很高的呢?
我覺得這種可能性是很小的。劉備是一個城府很深的人,作為一個君王,他絕對不會對另一個大臣推心置腹。就算是對他的兄弟關羽、張飛,他也不是什麼話都會說。能藏著的話,一定會藏著。
所以說,劉備就算單獨和諸葛亮說話,也不會對曹丕做很高評價的。
再說了,劉備白帝城「託孤」,這件事情是大張旗鼓進行的,是搞得天下皆知的,是對外的。既然是對外說的話,自然不會改變對曹丕的評價,曹丕依然只能是一個「亂臣賊子」。
既然曹丕是一個「亂臣賊子」,劉備為什麼還要拿諸葛亮來和曹丕比較呢?難道諸葛亮不生氣嗎?
其實,諸葛亮還真的沒法生氣。因為劉備說話是很有藝術的,他說的是「才」,他是拿曹丕的「才」,來和諸葛亮的「才」比較。說諸葛亮的「才」比曹丕的「才」厲害十倍。而不是說曹丕的「德」與諸葛亮的「德」怎麼樣。
但是,我們知道,古代在「才」與「德」兩個問題的比較上,是把「德」放在第一位,而把「才」放在第二位的。所謂「天下有德者居之」,講的就是得到天下,靠的是「德」,不是才。
既然得天下靠的是「德」,顯然,劉備對諸葛亮說的這句話,就不是讚揚諸葛亮,反而是提醒諸葛亮。提醒諸葛亮什麼呢?就是說,不錯,你確實才幹上比曹丕高上十倍。但是,你可不能就因為這樣,便學曹丕那樣「無德」,學著他的方式篡位啊。
而諸葛亮顯然也聽懂了劉備的話,立馬就跪在地上說自己將「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諸葛亮的話也不含糊,不但說了「忠」,還說了「貞」,「忠」是對君王的,「貞」則是對自己的。意思是說,你不用提醒,這也是我自己對自己的要求。
劉備和諸葛亮的對話,實際上就是他做出的一個面向天下的給諸葛亮的合約。而這個合約,也就把諸葛亮死死地鎖住,諸葛亮不敢再有任何非分之想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華陽國志》等)
相关参考
关于刘备白帝城托孤一事,《三国志・诸葛亮传》这样记载: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
关于刘备的托孤问题有许多争论,而我却坚决支持台湾作家陈文德先生的说法!当时刘备频危时对诸葛亮说的“君才十倍于曹丕,若嗣子可辅则辅之,不可,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一席话的确出自刘备内心,而不是这位枭雄的奸
在前《出师表》中,诸葛亮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这句话显然是诸葛亮自己体会出来的,跟刘备没关系。刘备托孤的真正动因是“君才十倍于曹丕”,也就是说,刘备心目中的诸葛亮,是“才高八斗”,
刘备托孤 蜀汉章武三年四月,刘备永安托孤,对从成都赶来的诸葛亮说了一句扑朔迷离的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为什么要对
在前《出师表》中,诸葛亮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这句话显然是诸葛亮自己体会出来的,跟刘备没关系。刘备托孤的真正动因是“君才十倍于曹丕”,也就是说,刘备心目中的诸葛亮,是“才高八斗”,
219年7月劉備進位漢中王之後對其麾下群臣和眾將進行了一番封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地位最高的四方將軍花落誰家?前將軍關羽、左將軍馬超、右將軍張飛都在意料之中,唯獨後將軍黃忠引來不少爭議,至少諸葛亮和關
219年7月劉備進位漢中王之後對其麾下群臣和眾將進行了一番封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地位最高的四方將軍花落誰家?前將軍關羽、左將軍馬超、右將軍張飛都在意料之中,唯獨後將軍黃忠引來不少爭議,至少諸葛亮和關
熟读三国的朋友,对白帝城托孤这件事可以说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个故事堪称千年传唱的经典,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自古被视作君臣关系的典范。尤其是刘备托孤的时候,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
熟读三国的朋友,对白帝城托孤这件事可以说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个故事堪称千年传唱的经典,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自古被视作君臣关系的典范。尤其是刘备托孤的时候,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
关于刘备白帝城托孤一事,《三国志・诸葛亮传》这样记载: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