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 自诩谨慎的诸葛亮其实不谨慎

Posted 管仲

篇首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国历史 自诩谨慎的诸葛亮其实不谨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国历史 自诩谨慎的诸葛亮其实不谨慎

在前《出师表》中,诸葛亮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这句话显然是诸葛亮自己体会出来的,跟刘备没关系。刘备托孤的真正动因是“君才十倍于曹丕”,也就是说,刘备心目中的诸葛亮,是“才高八斗”,却不一定谨慎。实际上,诸葛亮的自诩谨慎,可能只对了一小半,赤壁之战前,他可是一点儿也不谨慎的。

躬耕南阳的时候,诸葛亮“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这是什么性格?老夫聊发少年狂,分明是不谦虚嘛。所以,当时许多人对他的这种“骄傲”很不以为然。一个不谦虚的人,何谈谨慎?我们常说,是金子,搁在哪儿都会发光,有真才实学,还怕找不到出路?

客居荆州时,“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

这里的“笑而不语”很值得玩味,“不解释”背后的潜台词,就是一句话:哥们比诸位强多了。这叫什么?这叫不低调,显得很不谨慎。他居然不担心“文人相轻”之陋习带来的后果。好在徐庶等人均非小心眼之人,否则,他必然要会为他的不低调而付出代价。

刘备驻屯樊城,“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

相关参考

一生谨慎的诸葛亮为何执意北伐

蜀汉政权偏居西南一隅之地,国小力弱,其整体实力远不及曹魏,但「”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却一反常规,执意率众五出祁山,北伐曹魏,这与其「”谨慎”的性格是相悖的。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难道真的是为了恢复汉

诸葛亮未能挽救蜀国灭亡的原因竟是过于谨慎?

为后人所熟知的诸葛亮是罗贯中笔下《三国演义》里那个能呼风唤雨接近神灵的诸葛亮。千百年来,诸葛亮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代表。他的政治家,军事家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虽然历史中真实的

历史人物 一生谨慎,长于巧思

  诸葛亮简介: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南)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系汉司录校尉(郡以上之督察官)诸葛丰后代。东汉末年,北方大乱,诸葛亮姐弟四人随叔父诸葛玄

诸葛亮未能挽救蜀国灭亡的原因竟是过于谨慎?

为后人所熟知的诸葛亮是罗贯中笔下《三国演义》里那个能呼风唤雨接近神灵的诸葛亮。千百年来,诸葛亮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代表。他的政治家,军事家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虽然历史中真实的

诸葛亮未能挽救蜀国灭亡的原因是过于谨慎?

为后人所熟知的诸葛亮是罗贯中笔下《三国演义》里那个能呼风唤雨接近神灵的诸葛亮。千百年来,诸葛亮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代表。他的政治家,军事家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虽然历史中真实的

诸葛亮未能挽救蜀国灭亡的原因是过于谨慎?

为后人所熟知的诸葛亮是罗贯中笔下《三国演义》里那个能呼风唤雨接近神灵的诸葛亮。千百年来,诸葛亮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代表。他的政治家,军事家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虽然历史中真实的

东汉末年的刘备其实并不是那么看好​诸葛亮​

刘备之所以不信任诸葛亮,主要是由于刘备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并不看好。诸葛亮用兵谨慎,不出奇招、险招。刘备求功心切,不欣赏这样的谋士。所以刘备把他定位为相才,而不是帅才。在《三国演义》当中,刘备三顾茅庐请

历史军事 魏延子午谷奇谋计划,诸葛亮为什么就是不采用?

说到诸葛亮其实还真的是天下第一智啊,但是大家也知道了这个人就是有一点点的谨慎啊,所以很多人都在问,在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这件事情上,为什么诸葛亮就是不采用呢?而且魏延也只需要几千人马而已啊,那么到底是

蜀国和吴国的差距到底在哪里,为什么诸葛亮数次北伐依然无功而返

很多同学认为诸葛亮几次北伐都无功而返,主要是因为太过谨慎。魏延曾经提出过奇兵制胜的策略,但是被诸葛亮否决了。也有人认为诸葛亮的谨慎没有错,魏延孤军深入即使占领了长安也会面临被围困被绞杀的风险。其实魏延

历史人物 曹操为人谨慎能听进别人的建议么?曹操制定大战略还是有主见的

曹操为人一直非常小心谨慎,而且不轻易相信别人,所以亲信也没几个。外人也都明白曹操的脾气,只要惹得曹操怀疑就可能人头不保,所以也有尽量博取曹操的信任。但是这样的曹操又广纳人才,难道不怕有人故意害他么?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