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杀杨修
Posted 统治者
篇首语:我认为人生最美好的主旨和人类生活最幸福的结果,无过于学习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曹操为什么杀杨修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
曹操与杨修
在这个世界上,有聪明的聪明人,也有自以为聪明其实并不聪明的聪明人。同样一件事,在前者手里,做得挺漂亮,挺圆满,在后者手里,以为手到擒来,结果逮不着狐狸,惹一身骚,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这个意思了。《三国演义》中的杨修,智慧过人,颖悟超群,看似绝顶聪明,其实却是个糊涂笨伯。他的聪明,不过孔雀尾巴上的羽毛,只是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罢了。
杨修听到曹操发布的行军口令“鸡肋”,便回营房打背包,同僚问其缘故,他说,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丞相肯定要撤兵了。漫说是一个统治者,即使普通人,也并不愿意让人揭开内心隐秘,触到痛处。杨修的这种轻薄行为,落在了刚吃了败仗,而且一直要收拾他的曹操手里,当然是找死了!最后,就被曹操借口这次泄露军事机密,杀了。
曹操先杀祢衡,继杀孔融,后杀许攸,又杀崔琰。杀杨修,是比较晚的,好几次要除掉他,没有下手,或许嫉才的同时,也爱才吧,最后曹操还是将他枭首示众了。泄密,是表面上的理由,实际上是因为他卷入宫廷继承的漩涡中。那是一种最危险的游戏,他下错了赌注,押在赌台上的,却是他的生命,对不起,上绞刑架吧!
因为曹操杀的这些人,是士大夫阶层的代表人物,是今天所说的知识分子,是左右舆论的力量。所以,比之他杀吕伯奢、杀陈宫、杀董妃、伏后,杀吉平、董承所产生的负面反应,要强烈得多。杀了他们,生前有人说,死后还有人说,再伟大的统治者,能堵得上一代人的嘴,堵不上后世人的嘴,当然就要产生久远的影响。
直到前些年,还有一出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来评估这段史实。
凡统治者,除极个别的把读书人捆绑起来扔到江里淹死者外,并不特别专门和知识分子为敌的。除非他暴虐成性,非要焚书坑儒不可。有的只是由于非知识分子出身,对知识分子的一种心理排斥情绪。例如汉高祖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最终按着叔孙通的礼仪彩排,尝到做皇帝的威风,也就改变了对儒生的看法。凡做皇帝,少不了需要谋士出主意,儒士写文章,文士唱赞歌,雅士凑热闹的。但不需要跟他持不同政见,有碍他统治的知识分子。因为所有当皇帝的人,无不相信曹操儿子曹丕的话,“文章乃千秋之大业也”,对意识形态十分看重。
尽管千百年来,统治者深知曹操杀了这些著名的知识分子,受到后世人的谴责,名声很不怎么样,但也不怎么引以为戒。一旦知识分子触犯了统治阶级的利益,皇帝,军阀,仍旧照杀不误。所以要杀,原因就在唱反调。祢衡公开诽谤,孔融剌议朝政,许攸妄自尊大,崔琰反对称王,曹操当然饶不过他们。
历代统治者,绝对不杀知识分子者寡。不过,杀多杀少,也各不一致。有时候口子开大一点,能把大家杀得鸦雀无声,但有时候也不大灵,越是杀,唱反调者也越多,杀不胜杀,就只好杀代表性的人物,曹操就采用这个办法。因为他用的知识分子,怎么也比杀的知识分子多,所以他在历史上,不像坑儒的秦始皇那样被看做暴君。
至于杨修之死,好像又与祢衡、孔融、许攸、崔琰不尽相同。李卓吾先生在评点《三国演义》时指出:“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这大概也是一部分命运蹭蹬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根源。好出风头,哗众取宠,恃文傲世,性乖情异,这些文人恶习,若陛下不热衷文字狱的话,倒也不至于送命。不过,一部中国历史,也就是一部文字狱史,所以,李贽才这样说的吧?不过,他自己明白这个道理,但自己也还是死在这个“聪明而好露”上,这大概就是知识分子的性格悲剧了。
不过,杨修又当别论,他介入了宫廷的最高层次的权力分配的斗争中去。这才是杨修真正的杀身之祸。
杨修才华外露,行为浅薄,巧智有余,器识不足,耍小聪明,功夫一等,玩小把戏,人莫能及。这种人,玩文学是可以的,顶多傻狂而已。作御用文人,随班唱和,帮腔歌德,也会有一份好俸禄。若是乖巧些,马屁拍得响些,若是机灵些,万岁喊得响些,说不定大学士就该你当定了。但千万不能玩政治,不能玩官场权术,尤其不能玩危险的宫廷抢班夺权的游戏,杨修就是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押宝在曹植身上,结果,惹恼了曹操,这才把命给玩丢了的。
他实际是那种不聪明的聪明人,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他认为曹操爱才,有可能传位于次子曹植,他就成为植党。曹植有才,他也有才,惺惺相惜,亲密得以至曹植一天不见他,连饭都吃不香。其实,对中国的统治者来说,每当接触到实际的继承问题时,所谓的“才”,绝不是首先考虑的条件。如何保持这个政权,便成了第一位的选择标准。“才”,包括才干、才能、才智、才气……作为封建社会的一国之君来说,无才,国家机器照常运转,而有才,则必要施展,而施展,好和坏就各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杨修太看重“才”,曹操当然也不是不看重“才”,但一涉及到江山大业,大文学家曹操就得让位于大政治家曹操,他必须得把王位传给曹丕,这就是必然的选择。
当曹操征求贾诩意见时,这位谋士(这是个真正聪明的聪明人),对曹丕、曹植都不表态,只是说,我在想当初袁本初废长立幼的事情。这话厉害,打动曹操。从这一刻起,杨修的头,基本就不在他的脖子上了。再则,杨修的父亲杨彪,是曹操的对头,杨修的舅舅袁绍,是曹操的宿敌,这实在是杨修的致命伤。他都看不到他一家子都是曹操的宿敌,能指望会对你有什么好的看法吗?
曹操在杀掉杨修以后,极其恶毒地给他父亲太尉杨彪写了一封信。“操白:与足下同海内大义,足下不遗,以贤子见辅。比中国虽靖,方外未夷,今军征事大,主簿宜守。而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谓其能改,遂转宽舒,复即宥贷,将延足下尊门大累,便令刑之。念卿父息之情,同此悼楚,亦未必非幸也。”下面开列他送去礼物清单:有锦裘二领、银杖一枚、宫绢五百匹、钱六十万、车一乘,牛两头、马一匹,驱使二人,青衣二人。“所奉虽薄,以表吾意,足下便当慨然承纳,不致往返。”曹操写信写得何其轻松,哪知道杨彪收信收得何等痛苦。
曹操在消灭政敌时的残忍,与其他统治者无甚差别,其冷酷是很令人发指的。
杀掉你的儿子,是为你好,你不得有别的想法;送给你的礼物,你得收下,你不可拒绝我的好意。这封信,其实是曹操给杨彪的哀的美敦书,让他放老实些。曹操因为家世低微,对贵族豪门,世家高第,是有意摧毁的,早就有杀杨彪之意。如今,将他的儿子伏法,也是给所有反对他的皇族、贵族、士族,一个当头棒喝的警告,小心你们的脑袋。
聪明过头,便走向反面,这岂是杨修的教训嘛?
杨修死亡之谜!曹操杀杨修是高明的政治手段?
杨修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除开文学外杨修身上还有一个一直惹人争议的话题就是他的死亡。一直以来,关于曹操为什么要杀掉杨修的问题被人们反复争论。很多人认为曹操杀掉杨修是因为妒忌,因为杨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这就太小看曹操了,作为一个高明的政治家,曹操做了刘备和孙权想干而不敢干的事情。那就是打击地方豪强实力,杨修就是豪强家族的代表人物之一。可惜曹操的儿子曹丕玩不转,而且直接玩瞎了。
一、豪强的威胁已经十分严重
在西汉时期,皇帝们都是主张打击地方豪强的,最著名的就是汉武帝。可是到了东汉时期,豪强势力再次崛起,这是中央的政策出了问题。在东汉末期,几乎所有的军阀都必须依赖那些大豪强们的支持。很多人表面光鲜,但背后都有权力制约。曹操也不例外,当时中原的豪强也很严重,杨修就是豪强家庭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实大部分军阀对于豪强的态度都是拉拢,这一点并不奇怪。刘表在荆州时,娶了大豪强蔡家的女儿。袁绍的儿子们娶得也都是豪强们的女儿,最有名的就是那个甄宓。至于刘备则是一个联合豪强的高手,在徐州时娶了糜家的女儿,到了西川又娶了吴家的女儿。孙权之所以能够坐稳江南,也全靠那些江南大族的支持。所以说,当时豪强政治十分严重。
这就相当于部落联盟,盟主有一定的权力,但是那些部落首领也对盟主有很大的制约。现在阿拉伯世界的诸国基本上就是这个模式,国王说话不一定都管用。这对行政执行力是一个束缚,曹操作为政治家,自然看透了这一层。与豪强联合只是权宜之计,在联合的背后,曹操必须想办法削弱这些豪强。因为这些豪强是很大的不安全因素,只有有利益什么都能干。孙权的哥哥孙策就是因为削弱豪强势力,被豪强们暗杀的。最重要的是有这些豪强在,不利于全面整合国家力量。这些豪强拥有大量的耕地和私兵,占据了本来属于国家的人力物力。因此曹操才会找个理由杀掉了杨修,这绝不是什么嫉贤妒能,而是一场政治较量。说能力荀彧、郭嘉等人比杨修强得多,说曹操和杨修过不去,这根本说不通。
二、曹操的儿子玩砸了这套艺术
曹操去世以后,他的儿子曹丕接班,曹丕不但没有继续削弱豪强,而且还联合这些豪强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在大豪强的支持下,曹丕成为了曹魏政权的皇帝。作为回报,曹丕必须将一部分政治权力分给豪强们。这就是门阀政治进一步扩展的开始,直接影响了中国几百年的发展。豪强家族控制了政治,穷人家庭的孩子再努力也很难出头,这就是魏晋时期政治局面。这就为豪强联合埋下了祸根,后来司马懿之所以能够夺取政权,也是联合了豪强家族。这些大豪强们一旦联手,皇帝也是没有任何办法的。作为政治的拥有者,那些豪强家族的孩子一出生就有职位,这一情况延续到了南北朝时期。
例如我们熟知的王羲之就是豪强家族的孩子,他一出生就有右军将军的官位,所以他什么事也不要干。王老先生的字非常漂亮,不过政治智商基本上是零。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政治越来越严重,有的豪强如果对皇帝不满,甚至可以发动叛乱。在南北朝时期,这样的情况就经常出现。隋朝统一之后,其实也面临着这个情况。隋朝皇帝推行科举制也有削弱门阀政治的意思,唐朝皇帝接班以后,充分领悟了这套艺术。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都在推行科举制,到了唐朝中期,门阀政治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此之后,皇权得到了进一步巩固,门阀豪强威胁皇权成为了历史。我们回过头来看曹操,他在这方面远胜于刘备和孙权。
相关参考
曹操杀杨修——锋芒外露,惨遭祸患杨修是东汉末期的文学家,太尉杨彪之子,以学识渊博而着称。建安年间被举为孝廉,任郎中,后担任汉相曹操主簿替曹操典领文书、办理事务。后因其聪明锋芒太露而被曹操杀害,死时只有
杨修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除开文学外杨修身上还有一个一直惹人争议的话题就是他的死亡。一直以来,关于曹操为什么要杀掉杨修的问题被人们反复争论。很多人认为曹操杀掉杨修是因为妒忌,因为杨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
杨修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除开文学外杨修身上还有一个一直惹人争议的话题就是他的死亡。一直以来,关于曹操为什么要杀掉杨修的问题被人们反复争论。很多人认为曹操杀掉杨修是因为妒忌,因为杨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都知道曹操杀杨修主要是曹操妒忌杨修的才干,罗贯中还特意写了几个故事:曹操曾经叫人建造花园,他看了后不给评语,只在花园的门上写一“活”字。众人皆不明其意,杨修看了,说:在门上写“活”,就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都知道曹操杀杨修主要是曹操妒忌杨修的才干,罗贯中还特意写了几个故事:曹操曾经叫人建造花园,他看了后不给评语,只在花园的门上写一“活”字。众人皆不明其意,杨修看了,说:在门上写“活”,就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杨修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曹操杀杨修的时候是在哭的!这证明他是有多么的不忍。曹操其实挺器重杨修的,曹操把杨修放在自己身边
杨修与曹操发生了什么事杨修是曹操的主簿,也就是秘书,他有些小聪明,便狂妄自大,恃才傲物。他和曹操之间的事情,可谓是一步一步的将他推上了死路。曹操像首先是阔门事件,曹操视察新修的花园,看完后只在门上写了
历史人物 东汉文学家杨修的简介 曹操为何非杀杨修不可历史名人
杨修人物生平简介 杨修字德族,是东汉末年政治家杨彪的儿子,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曾是曹操手下的谋臣之一。杨修是东汉末年有名的人物,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功业,但是杨修的才华是毫无疑问的,就连曹操这样的人物
三国曹操既是大英雄又是大奸贼,让人既爱又恨,曹操一生成功之处很多,但失败之处也不少,其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留下了司马懿,祸害曹魏,对于人才,曹操的眼光一向很准,信奉不用就杀的原则,为什么曹操晚年杀了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