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 打架只为情人
Posted 太监
篇首语:我们要像海绵一样吸收有用的知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历史 打架只为情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历史 打架只为情人
这个客氏,原先是“小魏”――乾清宫管事兼兵杖局掌印太监魏朝的“菜户”。魏朝是最早伺候并保护由校的太监,是真正的侍卫有功。由校对魏朝很信任,刚一即位,就给他安排了这两项要职。他和客氏,都是由校的旧人,年纪又相当,可说是很般配的一对儿。这样论起来,客氏还是“大魏”魏忠贤的弟妹。可是一来二去,魏忠贤也瞧上了客氏。魏朝升了官以后,忙昏了头,魏忠贤便趁虚而入。如《甲申朝事小记》所说,这两个魏“共私客氏”。不过魏朝一开始并不知情,头上戴了顶大大的绿帽儿。宫中的其他人却知道底细,都等着看笑话。
纸里终究是包不住火,魏朝就是再迟钝,也有所察觉。他这才明白过来:自己曾经出大力气救下来的这个“魏哥”,原来是个白眼狼!魏朝气不过,便去责骂客氏。可哪里知道,客氏却更看好魏忠贤,当场就与魏朝翻了脸,两人高声对骂。事情公开化了,魏忠贤要有个态度才行。此时的客氏,正是如日中天,魏忠贤掂了掂分量,便一脚蹬了利用价值相对较低的老弟,公开跟客氏结成了对食。魏朝当然耿耿于怀。就在天启帝即位后几个月,某日晚,时近丙夜(半夜零点),魏忠贤和客氏在乾清宫西阁亲热嬉闹。恰巧魏朝路过,听到里面的浪笑,不禁气血上涌――卵虽然没有了,可是自尊心还有。他一脚踹开门,揪住了魏忠贤,抡拳就打。二人你来我往一场恶斗。那魏忠贤年纪虽大,但年轻时骑马射箭都练过,身手要敏捷得多,几拳就把魏朝打了个乌眼青。魏朝见势不好,一把拽过客氏就跑,魏忠贤跟在后面撵。两人“醉骂相嚷”,一直打到乾清宫外,惊动了已经睡下的天启帝。司礼监掌印太监卢受、东厂太监邹义、秉笔太监王安、李实、王体乾、高时明等,也都被惊醒。什么人这么大胆?天启帝穿衣起来,到了殿内,卢受等八名太监侍立两侧,二魏“并跪御前听处分”。几个太监知情,就对天启帝说:“愤争由客氏起也。”
天启帝一听就明白了,他不但一点儿没生气,没准儿还在心里乐,态度和蔼地对客氏说:“客奶,只说谁替尔管事,我替尔断。”(《酌中志》)有皇帝愿意作裁判,客氏就大胆地表示了她的选择。她早就厌恶魏朝的“佻而疏”,喜欢魏忠贤的“憨而壮”。有了这一表态,天启当场就点了鸳鸯谱,让魏忠贤今后专管客氏之事。名义上是让魏忠贤负责有关客氏的事务,实际是皇帝给他们俩做了大媒。魏朝一看自己要彻底出局,心如刀铰,连忙哀求客氏不要太绝情。王安在一旁看不下去,怒其不争,狠狠打了魏朝几个耳光,勒令他去兵杖局养病,从此调离乾清宫。
这个客氏,原先是“小魏”――乾清宫管事兼兵杖局掌印太监魏朝的“菜户”。魏朝是最早伺候并保护由校的太监,是真正的侍卫有功。由校对魏朝很信任,刚一即位,就给他安排了这两项要职。他和客氏,都是由校的旧人,年纪又相当,可说是很般配的一对儿。这样论起来,客氏还是“大魏”魏忠贤的弟妹。可是一来二去,魏忠贤也瞧上了客氏。魏朝升了官以后,忙昏了头,魏忠贤便趁虚而入。如《甲申朝事小记》所说,这两个魏“共私客氏”。不过魏朝一开始并不知情,头上戴了顶大大的绿帽儿。宫中的其他人却知道底细,都等着看笑话。
相关参考
这个客氏,原先是“小魏”——乾清宫管事兼兵杖局掌印太监魏朝的“菜户”。魏朝是最早伺候并保护由校的太监,是真正的侍卫有功。由校对魏朝很信任,刚一即位,就给他安排了这两项要职。他和客氏,都是由校的旧人,年...
朱元璋杀功臣原因是什么?真的是狡兔死,走狗烹吗?不仅仅是这样,朱元璋杀功臣的理由很简单,皇太孙朱允文为人太过仁厚,朱元璋必须为他铺平道路,免受老臣欺凌。朱元璋杀功臣由于面对着公侯将相的权势和有些新权贵
揭秘明朝同性恋皇帝:万历帝最爱的十个男情人 喜好男风,古来有之,耳熟能详的中国古代的男风,有“龙阳君”、“断袖”、“分桃”。
古代妇女缠足是从宋朝开始兴起的,明朝时更是一度成为身份的象征,三寸金莲、四寸银莲等说法也随之诞生。妇女缠足图片惨不忍睹,从小四五岁就要开始承受这种痛苦,只为了满足男性的某种变态心理,人性的丑陋。古代妇
古代的高考,就是科举考试,科举考试从设立时起就被确立为一种制度,有着严格的规范性操作。但我们在阅读相关史书时,却发现科举考试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雷人的事。榜眼不服气肉搏成状元北宋初年,王嗣中参加科举考试
最近热播的影视剧《特赦1959》,引发观众对新中国成立后战犯改造这一特殊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对剧中人物原型也产生好奇。无论什么工作,人们一般对最艰巨、最困难的任务印象最深刻,改造这些曾经在民国时期叱咤风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李白的江湖故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李白和吴指南杀人之后,在江油县辖内大云光明寺躲了三年,风声慢慢过去,其父李客又安排他们到洛阳游学。李客觉得李白经此一役,会长点记性,改邪归正奋发
话说古代科举考试,谁能中状元,考的当然是诗书文章,书生们日夜苦读圣贤书,勤练文章,为的就是能在乡试、省试甚至殿试上一展身手,争取“一举成名天下闻”。至于展的什么身手,当然是锦绣文章。然而,历史那么长,
话说古代科举考试,谁能中状元,考的当然是诗书文章,书生们日夜苦读圣贤书,勤练文章,为的就是能在乡试、省试甚至殿试上一展身手,争取“一举成名天下闻”。至于展的什么身手,当然是锦绣文章。然而,历史那么长,
话说古代科举考试,谁能中状元,考的当然是诗书文章,书生们日夜苦读圣贤书,勤练文章,为的就是能在乡试、省试甚至殿试上一展身手,争取“一举成名天下闻”。至于展的什么身手,当然是锦绣文章。然而,历史那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