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 简谈马嵬驿兵变及其政治背景
Posted 贵妃
篇首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历史 简谈马嵬驿兵变及其政治背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历史 简谈马嵬驿兵变及其政治背景
发生在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十四日的「马嵬驿兵变」,在历史上算不上一个重大事件,过程也不复杂。然而,其知名度之高、影响之大,远远超过了事件本身。因为这个事件的内涵相当丰富,透过它,可以看到许多富有中国特色的历史特点。
那么,这一事件何以发生?主谋,或者说策划者是谁呢?无可置疑,前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关于后者,学者们各执一词,争议颇多。是太子李亨?龙武将军陈玄礼?还是宦官高力士?学者们各持己见,各有其辞。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必须对开元、天宝年间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有所了解。
唐开元年间,由于唐玄宗李隆基励精图治,国运升平,百姓安乐,出现了「开元盛世」的景况。随着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兵力的强盛,唐玄宗的骄奢淫逸之心日趋显露,「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以声色自娱」(《纲鉴易知录》卷四十九)。尤其是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杨玉环入宫后更是沉湎酒色,倦于国事。而杨玉环的得宠,使其家族也一步「升天」:「姊妹兄弟皆列土」,特别是她的堂兄杨国忠,位居右相,兼任四十多个职务。权盖朝野,势倾天下:「自公卿以下,皆颐指气使,无不詟惮」(《旧唐书》卷一百六)。杨国忠掌握了如此大的权力,朝中文武百官无人能敌。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只有拥有重兵,实力渐大的边将安禄山。
开元末年,由于边疆形势的变化,唐玄宗对胡将的重用,使得安禄山很快崛起,其地位在天宝年间扶摇直上。到了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玄宗赋予安禄山的权力已经远远超过了边地任何一个将领,身兼平卢、河东、范阳三镇节度使,「恩宠特殊,总握兵柄。 」安禄山的崛起,对杨国忠无疑构成了极大地威胁。「国忠知其跋扈,终不出其下,将图之,屡于上前言其悖逆之状」(《旧唐书》卷一百六),二人之间颇多仇隙;而安禄山呢?他早已把朝廷的腐败、皇帝的昏庸看得清清楚楚。因此,他一方面用花言巧语、奇珍异宝取悦唐玄宗和杨贵妃,博得他们的信任;一方面加紧积累钱粮军资,招兵买马,伺机以反。和杨国忠矛盾的激化,更使他加快了反叛的步伐。
谈到「马嵬驿兵变」,太子李亨和唐玄宗、和杨国忠之间的矛盾也是不可忽视、不能不提及的。从表面上看,他们之间的矛盾似乎和安禄山反叛没有关系,或者说不是导致「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但他们之间的矛盾却与发生在「安史之乱」中的「马嵬驿兵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为什么这样说呢?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立第三子玙(天宝三年改名亨)为太子。起初唐玄宗还对他多有扶持,到了天宝九年(公元745年),针对太子的韦坚、皇甫惟明、王忠嗣几次事件的发生,唐玄宗对李亨的疑忌逐渐加深,并予以防范。李亨为此极为忧虑和不安。而杨国忠呢?在李亨初为太子时拉拢不成的情况下,深恐日后太子监国与自己不利。几欲动摇李亨的地位,使李亨十分痛恨,又无可奈何。「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想亲自领兵平叛,让太子监国,亦担心李亨在监国过程中提高了威望。但出于对安禄山反叛的气愤,决定御驾亲征时还是准备让李亨监国,「逆胡横发,朕当亲征,且使之监国。事平之日,朕当高枕无为矣」(《资治通鉴》卷217)。在这种情况下,杨国忠则利用上述唐玄宗的矛盾心理,鼓动杨氏姐妹、尤其是杨贵妃对唐玄宗施加影响:「太子素恶吾家。若一旦得天下,吾与姊妹并命在旦夕矣」,「使说贵妃衔土请命于上,事遂寝。」(《纲鉴易知录》卷五十)使得李亨终未监国。这无疑更加深了李亨对杨国忠及杨贵妃的仇恨。
这些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对发生在「安史之乱」中的「马嵬驿兵变」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这里,有必要略谈一下「马嵬驿兵变」: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自幽州南下诣阙,以诛国忠为名」(《旧唐书》卷九),率十五万大军扯旗反唐。唐王朝由于承平已久,武备松弛,安史乱军一路攻城夺隘,势如破竹。很快就兵进洛阳,逼近潼关。翌年六月,潼关失陷,唐玄宗携杨贵妃及亲信官员在龙武将军陈玄礼的保护下,仓皇逃蜀。十四日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马嵬)时,「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杀了杨国忠极其家小,并要求处死杨贵妃。唐玄宗无奈之下,「命高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与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处死杨贵妃后,唐玄宗这才得以逃往四川。
综上不难看出,「马嵬驿兵变」绝不是一次单纯的兵变,它实质上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一场政治夺权斗争。从这个角度来说,杨贵妃不过是这场斗争的牺牲品而已。兵变后,李亨借口百姓「遮路乞留」,没有随唐玄宗前往四川,而是率众北上,并于一个多月后即公元756年7月12日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北)即位,即唐肃宗。可以说,太子李亨想除掉杨国忠,早登皇位是蓄谋已久的,而「马嵬驿兵变」不过是为他提供了一个机会而已。
相关参考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马嵬驿兵变”的真相,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马嵬驿兵变"指的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叛军攻破潼关,长安危在旦夕,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文武百官逃至马嵬驿时,随行的将士发生
潼关地势险要,是西京长安的门户。唐玄宗派大将哥舒翰领兵守潼关,安禄山则派叛将崔乾祐攻打潼关。叛军在潼关外屯驻半年,无法攻打进去。宰相杨国忠疑忌哥舒翰手握重兵,就奏请玄宗命令哥舒翰出兵收复失地。哥舒翰、
千百年来,杨贵妃之死一直是历史上一个巨大的谜团。关于这件事,很多人都存在不同的疑惑,马嵬驿兵变是如何发生的?谁才是兵变的真正主谋?为什么身为皇帝的李隆基面对这一切只能隐忍不发?最重要的是,杨贵妃当时到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7月15日,唐玄宗逃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北二十三里)。随行将士处死宰相杨国忠,并强迫杨玉环自尽,史称“马嵬驿兵变”。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借口讨伐
潼关是京城长安的门户,那里形势险要,道路狭窄。唐玄宗派大将哥舒翰带领重兵把守。叛将崔乾v在潼关外屯兵半年,没法打进去。潼关的守军每天晚上在烽火台烧起一把火,作为平安的信号。关里的烽火台接到信号,也一座
潼关是京城长安的门户,那里形势险要,道路狭窄。唐玄宗派大将哥舒翰带领重兵把守。叛将崔乾v在潼关外屯兵半年,没法打进去。潼关的守军每天晚上在烽火台烧起一把火,作为平安的信号。关里的烽火台接到信号,也一座
《长安十二时辰》网络热播,让人看的酣畅淋漓。我们不禁会问:历史上有没有张小敬这个人?唐华阴县尉姚汝能在《安禄山事迹》描述:「”安史之乱”唐玄宗逃亡巴蜀,路过马嵬驿随从士兵哗变,飞龙禁军陈玄礼统领下的骑
杨贵妃究竟是怎么死的? 杨贵妃死于“马嵬驿兵变”,不论新旧《唐书》官方记载,还是民间笔记小说、文集,甚至唐宋后人诗咏词赋,均持此说。但民国以来,学术界对杨贵妃的研
杜甫在他的《哀江头》一诗中写:“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这一句中“血污”二字很关键,如果杨贵妃是被缢死的,那就不可能见血,似乎诛杀杨贵妃的方式不是缢杀,而是用刀刃之物。李益的诗中写:“血洗托
李泌归隐山林——明哲保身,功成身退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唐玄宗逃至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县西北)处时,随行将士处死宰相杨国忠,并强迫杨玉环自尽,史称“马嵬坡兵变”。兵变后唐玄宗西逃,太子李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