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中国古代计时器资料
Posted 漏壶
篇首语:要让事情改变,行改变我自己,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中国古代计时器资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中国古代计时器资料
又称漏刻、漏壶。
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
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
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
后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漏刻
为了获得恒定的流量,首先应使漏壶的水位保持恒定。
其次,向受水壶注水的水管截面面积必须固定,水管采用“渴乌”(虹吸)原理,便于调整和修理。
有两种保持水位恒定或接近恒定的方法,均见于宋代杨甲著《六经图》(刊于1153年)中的“齐国风挈壶氏图”。
图中“唐制吕才(约公元600~650)定”刻漏是在漏壶上方加几个补偿壶,“今制燕肃(1030)定”刻漏采用溢流法,深四寸。
多余的水由平水壶(下匮)通过竹注筒流入减水盎。
燕肃创制的漏壶叫莲花漏,北宋时曾风行各地。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中在桓谭(卒于公元56年)的文章里说刻漏度数因干、湿、冷、暖而异,在白天和夜间需要分别参照日晷和星宿核对。
当时已认识到水温和空气湿度对刻漏计时精度的影响。
刻漏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
已出土的文物中最古老的刻漏是西汉遗物,共3件,均为泄水型。
其中以1976年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杭锦旗出土的青铜漏壶最为完整,并刻有明确纪年。
比较完整的传世刻漏有两个,均为受水型:一个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是元代延祐三年(1316)造;一个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清代制造。
编辑本段沙漏
史料记载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结冰,故有改用流沙驱动的。
《明史·天文志》载明初詹希元创造了“五轮沙漏”。
后来周述学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个轮子。
宋濂(1310~1381)著《宋学士文集》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
编辑本段浑天仪
浑天仪
古代文献中有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洛下闳、鲜于妄人作浑天仪之说,但未提到它的结构。
《晋书·天文志》记载东汉张衡 (公元78~139)制造浑天仪,说在密室中用漏水驱动,仪器指示的星辰出没时间与天文观察的结果相符。
《新唐书·天文志》对唐开元十三年(725)僧一行和梁令瓒设计的浑天仪有较详细的记述。
仪器上分别装有日、月两个轮环,用水轮驱动浑象。
浑象每天转一周,日环转1/365周,仪器还装有两个木偶,分别击鼓报刻,是一座上狭下广的木建筑。
编辑本段水运仪象台
为北宋元祐三年(1088)苏颂、韩公廉等人所制。
他们于绍圣(1094~1097)初年著《新仪象法要》,载有总图和部件图多幅。
这台水运仪象台高三丈五尺余, 宽二丈一尺,是一座上狭下广的木建筑。
台的下层有提水装置,由人力推动河车,带动升水上轮和下轮(筒车),将水提到天河(受水槽),注入天池(蓄水池)。
台中平水壶保持水位恒定,并通过一定截面的水管向枢轮(水轮)上的受水壶流泄恒定流量的水,推动枢轮。
枢轮通过传动齿轮带动昼夜机轮、浑象和浑仪。
水运仪象台
水运仪象台有一套比较复杂的齿轮传动系统。
在枢轮的上方和圆周旁有“天衡”装置──擒纵机构,这是计时机械史上一项重大创造,它把枢轮的连续旋转运动变为间歇旋转运动。
在枢轮的上方和圆周旁有"天衡"装置──擒纵机构。
这是计时机械史上一项重大创造。
它把枢轮的连续旋转运动变为间歇旋转运动。
《新仪象法要》所载"天衡"图未绘出枢轮和装在枢轮上的受水壶,而书中的文字描述又仅寥寥数语:"枢轮直径一丈一尺,以七十二辐双植于一毂为三十六洪,束以三辋。
每洪夹持受水壶一,总三十六壶,每壶长一尺,阔五寸,深四寸。
于壶侧置铁拨牙以拨天衡关舌。
"因此对受水壶的结构,特别是它的工作原理有不同的推测,其中有一种方案采用了可倾式受水壶。
当枢轮圆周上接受注水的受水壶积水不到一定的重量时,左天锁挡住枢轮的一个轮辐,使枢轮不能转动。
当积水到达一定的重量时,枢权(重锤)不足以平衡受水壶重力时,受水壶围绕转轴向下倾转。
装在壶侧的铁拨牙压迫格叉和关舌下降,关舌通过天条带动杠杆,使天关和左天锁上提,枢轮得以转动。
转过一个受水壶后,格叉和关舌又上升,天关连同左天锁下落,枢轮的下一对轮辐又被挡住。
右天锁的作用是防止枢轮转动时回弹。
天权和枢权是两个平衡重锤。
天权用于平衡左天锁和天关的一部分重力,可调整天衡机构的工作灵敏度。
枢权用于调整枢轮转动一对轮辐时受水壶所需的受水量,即间歇运动的周期,从而校正计时的误差。
编辑本段大明灯漏
1276年,中国元代的郭守敬制成大明灯漏。
它是利用水力驱动,通过齿轮系及相当复杂的凸轮机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
相关参考
时间的流逝一直是人类的当务之急,无论是满足基本需求的问题,例如何时吃饭和睡觉,季节对于迁徙和农业目的的重要性,还是更复杂的时间测量,以确定的时间段周、天和小时。使用天体最早的时间测量方法是通过观察天体
古人把深夜称为“三更”和“半夜”,还要从古人的计时习惯说起。古人对白天和黑夜的计时和称呼都不相同,白天说成“钟”,黑夜说成“更”或“鼓”,这一点,我们从现在古人留下的钟楼鼓楼上也能看得出来。在古代,城
中国古代有日晷、水钟、火钟、铜壶滴漏等,这只能算是古人的计时器。没有嘀嗒嘀嗒的钟表声,都不能称作钟表。到了1090年,北宋宰相苏颂主持建造了一台水运仪象台,每天仅有一秒的误差。而且,它有擒纵器,正是擒
古人使用漏壶计时,一天十二时辰,一时辰等于现在的两小时。一昼夜共有一百刻,所以一刻是14.4分钟,到了清朝初年,更改为九十六刻,所以一刻就成了15分钟。当然,中国古代计时的方法有很多,对于农耕民族
身体中的“计时器”导读在地球上,整个生物界都按照同一个时刻表有规律地生存着,比如到了夜晚,地球上的万物就会入眠,清晨的时候,小鸟就开始啼叫。在早晨的特定时间,你就会按时醒来,当然在时刻改变的时间里,则
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一百刻(“刻”原来指的就是计时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昼夜滴完一桶,划分为一百刻)。“时”和“刻”实际上是两套计时系统单位,换算比较麻烦,平均每个时辰合八又三分之一刻。“午
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一百刻(“刻”原来指的就是计时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昼夜滴完一桶,划分为一百刻)。“时”和“刻”实际上是两套计时系统单位,换算比较麻烦,平均每个时辰合八又三分之一刻。“午
1.计时器的发展历史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类以在木棍和骨头上刻标记的方式来计时。公元前8000年:埃及文明制订了12个月每月均为30天的日历。公元前4000年,古巴比伦人已制作日晷来纪录。公元前3
我国早在公元前一干年左右的西周初期,就已经发明了最原始的计时器“土圭”,后来发展为“圭表”。“日晷”大约发明于汉代以前,是观测阳光投影方向的计时器。“壶漏”又称“漏壶”,大约发明于公元前五世纪。它是用
一种研究电极过程动力学的电化学分析法和技术。在电解池上突然施加一个恒电位,足够使溶液中某种电活性物质(或称去极剂)发生氧化或还原反应,记录电流与时间的变化,得到电流-时间曲线,故称计时电流法.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