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至清妇女回娘家 古代端午节:唐宋北方流行射柳
Posted 端午节
篇首语: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至清妇女回娘家 古代端午节:唐宋北方流行射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至清妇女回娘家 古代端午节:唐宋北方流行射柳
古代端午节的气氛在饮食、娱乐和交往当中都有很浓重的体现。饮食不必说了,吃粽子、喝雄黄酒,从先秦到清末,自古皆然,至少在淮河以南是自古皆然(北方人在端午节那天未必吃粽子);娱乐也不必说了,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龙舟竞渡之风绵延千古。但是有一种娱乐并不被我们所熟知,那就是“射柳”。
例如在唐宋两朝,北方人过端午是非常流行射柳的。所谓射柳,其实就是一帮人各持弓箭,朝事前指定的某根柳枝上射去,瞧谁能把它射断。这种娱乐的危险性丝毫不亚于赛龙舟,因为端午节那天很多人都出来了,你射柳的时候未必能保证对面没有人,强弓硬箭又能及远,嗖的一箭射出,柳枝没射断,把人脖子射断了。
我们现在过端午一般不走亲戚,古人不然,由唐至清,端午节都是走亲访友和互相馈赠的好机会。首先,妇女在端午那天是要“归宁”的,也就是回娘家,妻子回娘家了,丈夫五月初六那天得去迎接,迎接时不可能空手。其次,皇帝和百官之间也存在一种互相馈赠的关系,例如唐代宗在位的时候,各地节度使必须在五月初五之前把礼物送到宫廷,这些礼物包括金银、丝绸、布匹、牲畜、鸟兽、各地土特产以及各种奢侈品,一般每个节度使的礼物都不能低于一百万钱。唐代宗收下礼物,还有“回赐”,回赐就可怜多了,视礼物厚薄而定,常常是一把折扇、一幅字画什么的。
唐代宗这人迷信,每年五月初五的中午十二点,他都要让扬州刺史派人去长江之上铸一只很大的青铜镜,据说这种镜子可以照见人间善恶,还可以祛风辟邪,经常照的话,益寿延年包治百病,比吃药都管用。白居易有诗:“江心波上舟中铸,五月五日正午时。”说的就是唐代宗让人在端午节那天铸镜子的故事。
迷信的不光是皇帝,群众也迷信。南宋时候,老百姓希望自家的枣树多结枣,可又不懂授粉和嫁接,就在端午节那天演一出戏:俩人配合,一人爬到树上,拿刀作劈砍状,边砍边说:“能不能多结枣?能不能多结枣?”另一人跪在树下磕头如捣蒜:“我结,我一定多结!”这把戏结束之后,据说枣树指定丰收。
相关参考
齐哀姜跑回齐国娘家为何被娘家人杀害?齐哀姜在夫家做了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齐国公主齐哀姜,和她的姑姑文姜一样是《列女传》里列罗的反面淫荡女性人物。因为基本被《列女传》的正面女人形
说起女儿节,现在一般人应该不是很清楚,不过如果说到妇女节,大家一定都知道。其实,妇女节也是女儿节的一种,在我国古代有端午、六月六、七夕、重阳等好几个日子都属于女儿节。端午节作为女儿节,这一天,家家户户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射柳的起源和发展,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不得不说《鹤唳华亭》对于古人的生活还算是比较还原的了,在新的剧情当中安排了一场“射柳大赛”,射柳这个词可能有很多人并没有听说过,其实这是一种鲜
端午节的由来,其实向来都说法不一。有些人都将它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根据文献上的记载,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
吉祥图案是指以含蓄、谐音等曲折的手法,组成具有一定吉祥寓意的装饰纹样。它的起始可上溯到商周,吉祥图案起始于商周,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明清时,几乎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它们所要表达的只有四个
有人说,所谓红颜薄命,不过是因为红颜更容易被关注到,那些相貌平平的女子亦有很多不幸、颠沛流离,却往往湮没不闻。从古至今,社会给女子自由选择的空间一直不大,无论貌与不貌,才与不才,能幸福的比率一直都很低
有人说,所谓红颜薄命,不过是因为红颜更容易被关注到,那些相貌平平的女子亦有很多不幸、颠沛流离,却往往湮没不闻。从古至今,社会给女子自由选择的空间一直不大,无论貌与不貌,才与不才,能幸福的比率一直都很低
端午节的由来,其实向来都说法不一。有些人都将它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根据文献上的记载,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
隋唐至清前期历史时间轴如下:隋朝:581~618(37年)唐:618~907(200余年) 五代:907~960(53年) 后梁(907~923) 后唐(923~936)
【端午节习俗】『端午节的佩饰』健人,旧时江浙一带端五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清嘉录》云:“(五月五日